APP下载

辽宁锡伯族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及基因频率

2020-10-22郑瑞孙忠芙郭丽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锡伯族显性辽宁

郑瑞, 孙忠芙, 郭丽*

(1.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辽宁 沈阳110034; 2. 科学实验中心)

人类的一些行为特征常出现左右不对称, 人们习惯称之为不对称行为特征, 例如扣手(hand clasping)。 人类群体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分布具有群体遗传性, 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1], 不同民族、 种族中常有不同的出现率, 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指标之一[2]。 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往往存在人群间差异, 用以分析不同人群的亲疏关系。 近年来, 已有对国内革家人、 四川彝族、 木雅人、 尔苏人、 羌族、 屯堡人等民族群体的扣手等多个不对称行为特征研究的报道[3-7], 对辽宁锡伯族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资料少见报道。 为积累和完善辽宁锡伯族人群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及基因频率认识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扣手不对称行为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知情同意” 原则, 选取辽宁沈阳地区某锡伯族中学其父母3 代以上均为锡伯族的学生234 名, 其中男生120 名, 女生114名; 年龄15~18 岁, 中位年龄16 岁。

1.2 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方法[8], 对学生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调查, 调查前先向被调查者进行讲解和演示。 扣手: 左右手指相互交叉, 若右手拇指在上, 且较为自然则为R 型(右型), 反之则为L 型(左型)。 研究表明, 扣手可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右型扣手为显性性状[9], 而左型扣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主要观察指标: (1)锡伯族扣手的显性、 隐性性状出现率和基因频率;(2) 检索与辽宁锡伯族基因频率分布相关的国内不同民族群体资料与本文结果进行比较。 获得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 根据Hardy-Weinberg 定律:隐性基因型频率为隐性基因频率(q) 的平方, 故隐性基因频率(q) 即可通过隐性性状的出现率开平方求得; 显性基因频率(p) 为1-q, 杂合子频率即为2pq[10]。 (3) 观察值(出现率): 右型扣手或左型扣手占扣手总数的百分比。 预期值: 显性纯合子AA=p2,隐性纯合子aa =q2, 杂合子Aa =2pq。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辽宁锡伯族男女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差异、 辽宁锡伯族与国内不同民族群体右型扣手出现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国内不同民族群体的亲疏性关系, 采用组间链接平方Euclidean 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辽宁锡伯族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基因型频率的观察值、 基因频率比较, 结果显示男女锡伯族学生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辽宁锡伯族与国内14 个民族群体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出现率比较, 结果显示辽宁锡伯族右型扣手出现率与贵州革家人、 仫佬族、 贵州彝族、 云南摩梭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辽宁锡伯族与国内14 个民族群体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的基因频率分布、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锡伯族右型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与羌族最为接近, 见图1。

3 讨论

利手、 利足、 扣手、 起步类型、 交叉臂、 交叉腿等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辽宁锡伯族扣手显性基因频率(0.2839) 低于隐性基因频率(0.7171), 男生扣手显性基因频率(0.2988) 高于女生(0.2685),男生 隐 性 基 因 频 率 ( 0.7012) 低 于 女 生(0.7315), 男女生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辽宁锡伯族学生右型扣手出现率(48.72%)低于左型扣手出现率(51.28%), 男生右型扣手出现率 (50.83%) 高于女生右型扣手出现率(46.49%), 男生左型扣手出现率(49.17%) 低于女生左型扣手出现率(53.51%), 但男女生扣手不对称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辽宁锡伯族扣手显性基因频率及右型扣手出现率与国内文献[7-18]报道的一些民族群体扣手基因频率的分布大致相符并处于较低水平。 其中辽宁锡伯族男女生右型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任佳易等[6]、 包金萍等[7]、 梅盛平等[18]研究报道相一致, 与胡慧媛等[14]研究报道男女生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一致。 Lutz[19]认为, 扣手出现率与性别无关, 与遗传有关, 小时候形成的习惯以后很难改变。

表1 辽宁锡伯族扣手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比较

表2 辽宁锡伯族与文献报道的国内14 个不同民族群体右型扣手出现率(%) 比较及显性基因频率

图1 辽宁锡伯族与文献报道的国内14 个不同民族群体扣手不对称行为的聚类图

本研究通过对辽宁锡伯族与文献报道的国内14 个其他民族群体右型扣手出现率比较发现, 辽宁锡伯族右型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出现率与贵州革家人[3]、 仫佬族[11]、 贵州彝族[12]、 云南摩梭人[14]群体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进一步亲缘性聚类分析发现, 辽宁锡伯族与我国其他14 个民族群体聚分三类, 其中辽宁锡伯族、 羌族为一组, 2 个民族在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中存在相关性。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茂县、 汶川县等县。 在人类进化漫长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间或多或少存在着通婚及基因交流, 形成了诸多自己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受遗传因素控制, 另一方面也与环境作用有关。 但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各遗传形状之间的遗传关系不同, 存在民族间差异。

本文通过对辽宁锡伯族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辽宁锡伯族男女生右型扣手出现率、 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辽宁锡伯族右型扣手出现率与革家人、 仫佬族、 彝族、 摩梭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国内14 个民族群体相比,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宁锡伯族右型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与羌族最为接近, 辽宁锡伯族扣手不对称行为特征右型出现率及基因频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目前对辽宁锡伯族起源研究的数据很缺乏, 有待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进一步研究证实。

猜你喜欢

锡伯族显性辽宁
辽宁之光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锡伯族文化如何走进沈阳高校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