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特色与开发研究

2020-10-20郑家鑫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别山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郑家鑫

摘 要:大别山区传统村落传统因受到地域、气候、文化、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孕育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即:南北融合与过渡、重视风水、布局灵活、风格温婉。文章通过详细分析信阳新县西河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实例,总结了一些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开发做法,即:合理修复,保持风貌本真性;有机更新,打造宜居人居环境;科学规划,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别山;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开发

注:本文系 2017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别山地区古村落特色与开发研究”(2017CYS038);2018 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豫南类徽派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2018-ZZJH-467)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大别山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交通自古发达,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环境,尤其是该区域处于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界地带,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孕育了独特的传统村落文化。

一、大别山传统村落特色

(一)南北融合与过渡

大别山传统村落建筑既有南方建筑之气韵,又得北方建筑之气魄,体现了多元的村落文化。常见大别山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内部结构框架主要材料为木材,外墙主要材料为清灰色砖石,有时青砖外涂饰白灰,屋顶覆盖青瓦,门楼山墙样式常为一阶式的马头墙,在建筑形象上更类似江南地区典型的厅井式民居。民居天井院面积一般较江南地区稍大,是一种界于北方民居的宽大院落与南方民居的窄小天井之间的过渡式天井。虽然在民居外观上豫南民居更多地继承了江南民居的衣钵,但其在空间布局及使用形式上,也与北方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一些传统村落建筑的门楼往往高大,装饰讲究,有时留出门厅空间,是一组建筑与院落的“门面”,与北方建筑注重门脸空间的形式较为一致。

(二)重视风水

大别山传统村落往往注重风水,在选址方面,各个村落做法虽略有不同,但目的皆为营造或改善村落的整体风水格局。如一些村落选址在北背山南面水处,为了聚财,在村南修建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池面开阔,池塘东西两角稍尖,类似徽州民居中的月沼、水口之意。村北有坡度较缓和的小山环抱,前水后山呈环形围绕着民居,造就了良好的风水。在院落与建筑营造方面,类徽派传统村落亦有许多改善风水的做法,如天井院落较为窄小,四周屋檐出檐深远,都朝向天井院落排水,呈“四水归堂”状。再如,为避开前排建筑的屋脊,有些人家大门的朝向不与门墙在水平方向一致,而是朝向水系或“气口”的方向开一个斜向的门,形成“歪门邪道”的格局。

(三)布局灵活

大别山区地形上多山地和丘陵,这里传统村落形态往往随坡就势,因地制宜。村落中,有时后进院落的房屋较前排房屋可以顺势提升一个地势差。这样的布局使民居视野开阔,既能获得较好的景观视觉条件,又能满足战时防御的要求。在建筑与院落空间的秩序上,豫南类徽派房屋及院落并不似北方形式,其并不讲究严整的中轴线对称布局,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灵活布局,如某些房屋的天井院落可以在侧边而非轴线正中,东西厢房也未必都是等面积,而是大致对称即可。

(四)风格温婉

大别山部分区域古代曾属于楚国疆域,其建筑与造物文化传承了精致烂漫、充满想象力的楚文化精髓,村落与民居整体风貌多温婉细腻,讲求装饰。建筑外墙涂以白灰,墙头覆盖青瓦,明净而素雅,村落背景景观常由水体和山坡构成,东西山墙上的马头墙形态洒脱,似向上嘶鸣的马头,处处体现出温婉的气质风貌。

二、村落保护与开发实例

目前,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傳统村落的文化意义与传承价值,许多徽派传统村落正在进行村落旅游开发,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信阳新县境内的西河村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其背靠狮子山,村落正中有一条河流,村落被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河北岸有较多的明清时代传统民居、祠堂等建筑。这些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向上高高翘起,呈一字型顺河道排开。村中规格最大的建筑是张氏祠堂,祠堂现有一进院落,东西山墙有圆弧造型,类似南方建筑的山墙特征。而河南岸则较多现代农民自发兴建的住宅,因此形成了河流两岸建筑面貌不统一的格局。

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对西河大湾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对其河流北岸的古民居、祠堂进行保护性修复,拆除后建造的与其风格不相协调的现代民居,修建、开辟了狮子山祭祖步道、毛竹山观光步道、大圣庙朝圣步道三条景观步道。清理河中淤泥,重建景观河道,有意利用河中石块营造汀步、使人们享受“踩着石头过河”的乐趣。

对于河南岸一组闲置多年的“文革”时期的粮仓建筑,规划团队并没有将其拆除,而是将其北墙打开,利用红砖、石块等将其改造成了粮油博物馆,并对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清华大学规划团队的何嵗先生说:“这样一来在西河村落产生了很有意思的时代对话——河南岸是‘文革时期的建筑,河北岸是清朝时期的建筑。”

西河村的复兴不仅从建筑修护上下功夫,更增加了现代人休闲娱乐所需的咖啡厅、宾馆、游泳池、儿童娱乐等场所,且注重软实力宣传,当地建立了西河古村落官方微博,定时分布关于西河村的活动及美丽照片,组办了2016中国(新县)乡村复兴论坛,甄选优美的歌曲《美丽的新西河》,使西河成为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旅游名地。

三、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

(一)合理修复,保持风貌本真性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留下多少,后人拥有多少。”对经典村落的旅游开发应当建立在保护性修复的基础上,而非单纯地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因此,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应建立在重复考证、对比原样和古籍的基础上,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而非迎合当下流行的审美眼光去改造。在对现有老建筑进行改造时,更应遵循其建筑内涵与文化衍生,在修缮传统建筑时,应更注重对其内部院落、格局、结构的修缮。

(二)有机更新,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有机更新是吴良镛教授提出的一种城市规划理论,在传统村落的改造中也可适用。乡村也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需要新陈代谢。如果永远一成不变,只能成为“标本”或“遗迹”。因此,传统村落需要增加必要的场所、设施、功能等来适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矛盾。比如:为适应旅游的需要,科学规划路线,避免旅游旺季交通拥堵;设置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增加垃圾处理设备、监控网络设备;增设公共表演及服务区域等。

此外,加强乡村综合环境整治,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打造和谐宜居的村落人居环境。对传统村落的深度修复,还应包括使传统建筑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居住方式。由于年久失修和村落空心化,不少大别山传统村落日渐破败,古老民居现已成为危房,导致这些曾经辉煌的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并不“宜居”。因此,在修复传统村落的同时要进行传统建筑内部结构加固,科学改造水电网,安装互联网、监控等现代化设施设备,以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只有使传统建筑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在现代社会使传统村落焕发新的活力。

(三)科学规划,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应有前瞻性,从长远角度考虑。多数大别山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偏远,单个村落面积不大,各有特色,多个村落相距不远。基于这种情况,适宜小规模的旅游开发,即三天以内的游览观光,游客定位以周边城市家庭出游为主。适宜开发多个村落串联旅游路线。在规划时尽量消除重复路线,多村落建立完善、统一的标志系统,建立足够空间的停车场地、客旅中心、垃圾清运处理场地等。

不当的人为开发、商业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原先平衡的生態环境。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当地生态环境。比如:建立乡村垃圾分类排放处理设施;建立污水处理设施,保证污水不直接排进土地;引进可由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路灯,使用清洁能源。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传统村落的环境质量,使传统村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崴.向工匠学习,在农村建筑: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项目为例[J].建筑技艺,2015(6).

[2]李君洁,罗德胤.重返没有景观设计师的村落景观 新县西河村的景观建设实践[J].风景园林,2015(12).

[3]罗德胤.传统村落规划实践:以西河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12).

[4]何崴,陈龙,齐洪海,等.乡村社区营造与当下中国建筑学的改良[J].城市环境设计,2015(7).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大别山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走进红色大别山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