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人汉语声调教学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

2020-10-15

国际汉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声调语音汉语

□ 岳 岚

引 言

晚清时期,随着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以英美为主的新教传教士纷纷来华,同时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资本的入侵,谋求利益的商人接踵而至,除此以外为了谋求特权、获得让步的外交官也纷至沓来。以这三类人为主的西方人来到中国以后,虽然各自的目的不同,但首先面临的问题都是汉语学习。在当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极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多西方人往往既是汉语学习者,也是汉语教学者。他们能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还编写了卷帙浩繁、类型多样的汉语教材和工具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可以了解他们在汉语语素教学中的方法与技巧,其中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声调是汉藏系语言的特征之一,汉语是一种具有声调区别的语言。声调也叫‘字调’,主要由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构成”①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198 页。。这不同于英语等欧洲语言,英语的超音段语音特征是重音,着眼于音节之间的强弱对比。由于汉语与欧洲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声调成为欧美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目前我们的汉语声调教学主要限于语音阶段,多为静态教学,且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手段方面都比较薄弱。翻开历史画卷,晚清时期英美人的声调教学却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英美人对声调的感性认识

19 世纪初,来华西方人非常敏锐地感知到汉语中的“声调”与英语等欧洲语言在语音上有很大不同。那应该如何告知学生什么是声调呢?对于母语中缺乏声调的学习者而言,首先应该让他们获得对声调的感性认识。

(一)五线谱图描述法

哈盖尔(Joseph Hager,1757—1819)认为声调 非常重要,这一点在他的《边画译》(An Explanationy of the Elementar of the Chinese)②Joseph Hager, An Explanation of the Elementary Characters of the Chinese. London: Printed for Richard Phillips, St. Paul’s Church Yard, 1801, pp. ii—iii.一书中曾经阐释过。为了让人们更容易地发出这些音,他用音符表示声调,具体如下:

夫Fū,一声,语音固定且相同,即以最小的变化(minum①字典中没有minum 一词,疑为mininum 之误。)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进行。

扶FÛ,二声,语音较低,看起来像快速跑,几乎难以觉察,经过所有中间的乐音降到低八度。

府FÙ,三声,语音像从第一个上面的第四大音开始,快速滑落下来,快速跑过中间音符。

父FÚ,四声,语音逐渐升高到大约第四个音,好像与前面描述的第三个声调相反。

福Fǔ,五声,最短的一个,没有颤动,是一个很快的,又笨又厚重的音,既不高也不低。

(二)音乐类比描述法

查尔斯·鲁迪(Charles Rudy,生卒年不详)在他的《习读写说官话》(The Chinese Mandarin Language, Translatèon Reserved)②Charles Rudy, The Chinese Mandarin Language, Translation Reserved. Geneva, Paris, London: 1874, pp. v—vii.中,采纳了密迪乐(Meadows Thomas Taylor,1815—1868)先生的标音法,即把数字标在右上角表示声调,并将声调和乐音进行比较。他对声调的解释如下:

词语右边的指数1 属于上平调类,以平、慢、无变化的方式发音,很接近附加在英语短语中的词 语, 如“cālm—nēss sīts thrōned ōn yōn, un—movīng cloud”,这个声调可以和音乐八度中的音符la 比较。

属于下平调类词语的区别性号码是2。这个调类的词语采用上、快、升的音变。发这个音时,声调向上滑动。根据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的定义,如在英语中我们表达怀疑和失望的词语时尽可能快速急拉,如“Did you break that? Alàs! I did.” 音乐八度中的音符fa有时可以看作近似的对应语调。

带有指数3 的词语是上声调类,采用低、慢、升的音变。这个声调可以以英语中的直接问句为例说明,也可由疑问代词在表达惊奇时的语调进行 说 明,如“Can you reàd? Whàt! You are here!”发这个音开始时低,然后逐渐升高。音乐八度中的音符sol 与之对应。

指数4 用于区别属于去声调类的词语。这个声调,中国人把它叫做“离去的声调”,用快降的音变清晰地发音。在发这个音时,语音开始低,逐渐退去,像英语中听到的命令式语句,如“Gò! Begòne! Hénce! Spéak,I charge you! ”

入声词语的区别性数字是5。这个调类的词语发声时间很短,以突然的方式发出,和词语Hělěna 中的Hělě 音节相似。在北京官语口语和北京以北的口语中,很少听到这个声调,中文书中排在这一类下的词语分布在其他四个调类中。

哈盖尔和查尔斯·鲁迪都认识到声调的音乐性特征,并用五线谱和乐符进行描述,以便学生认识声调的音高和起伏变化。他们采用音乐乐理知识描述声调的方法比赵元任的五度标音法要早得多。国内学者蒋以亮③蒋以亮:《音乐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汉语学习》1999 年第3 期,第38—41 页。、卢勇斌④卢勇斌:《声调教学刍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 年第12 期,第203—205、208 页。等提倡用乐理知识来教授声调,喻江⑤喻江:《声调教学新教案》,《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年第1 期,第77—81 页。也提出利用人类的通感效应,以“音乐”和“感情”作为引导学生领悟声调的中介桥梁。遗憾的是,在教材编写方面尚未看到实际的变化。

(三)英语诗句描述法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在他的《广东方言中文文选》(A 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⑥Elijah Coleman Bridgman, A Chinese Chrestomathy in the Canton Dialect. China: Printed for 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 1839, pp. iv—v.中通过英语诗句来让西方人感知声调,具体如下:

上平,或单调的语调,是一个平的语音,用一个横线表示。特征是缺乏语言的抑扬变化。可以或快或慢,或刺耳或柔和,或高音或低音,但总是在开始的地方准确前进,下面以英语诗句为例:

High on a throne of royal state, which far

Outshone the wealth of Ormuz or of Inde,

Or where the gorgeous east, with richest hand,

Show’rs on her kings barbaric, pearls and gold,

Satan exalted sat.

上声,逐渐上升的语调,或上升的变调,语音向上,结束时比开始要高。在英语的直接问句中可感受到这种变调。下面的句子中,尖锐的重音(ˊ)表示上声。

My mother! When I learn’d that thou wast déad,

Say, wast thou conscious of the tears I shéd?

Hover’d thy spirit o’er thy sorrowing són,

Wretch even thén, life’s journey just begún?

去声,后退的声调,是一个明显延长的声音,它在延长的同时缩减。在英语中,用于非直接问句,也用于表达鄙视、惊奇、命令和惊恐。下面两个例子中,由沉音符“`”表示。

Why are you sìlent?

Why do you prevàricate?

Hènce! Hòme, you idle creatures, get you hòme,

You blòcks, you stònes, you wòrse than senseless things!

入声,进入的声调,是一个突然的短音。在英语中,发生在像“hit”“hop”等词语中。后三个声调整体名为仄声,或转调,平声保留它自己的名字。

另外,裨治文还从另一种角度对这四个声调进行了重复描述,他认为通过变化的术语,以不同的观点来表述,可以投射出另外的光芒。第一,平声确实是一个音乐般无变化的音,用两条平行线能够很好地说明,表明在语调上不曲折,在音量上也无变化——因为声调的平稳,暗含词语“平”,防止了两个方面。第二,上声是一个上升的屈折变化,在我们语言中的每个问句中都可以听到,表示某种程度的惊讶,通常表达为“Ah! Indeed! ”第三,去声是一个像平声的语音,但是带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音量上渐弱,或反向增强,因此可以用常用词语的音符图示。中国人称之为“去声”,因为它消失得像逐渐远去的音乐声调。第四,入声可以被看作一个突然的音调,在这个方言中总是在p,t 和k 之前,因此形成了独有的结尾。如果一个人像英语词“lock”那样发音,只去掉最后的辅音,他就能发出真正的入声。

这四个声调中的每一个声调被次分,形成两个系列。如上所述,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是次要的,两个系列互相平行。形成第一个系列的四个声调,可以看成是语音的基本修饰;第二个系列的四个声调,是第一个系列的相互补充或平行,可以向第一系列的四个声调那样用相同的词语描述,只要发较低的音就能够区分。

(四)戏剧式描述法

佐 麻须(James Summers,1828—1891)在他的《汉语初阶》(The Rudim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①James Summers, The Rudimen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Bernard Quariteh, 1864, pp. 12—14.中指出,汉语声调是简单的语音韵律特征,这一点对所有的语言来说都是共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汉语中,声调限定于某些词语,而在其他语言中,它们根据说话者的感情或者根据他说话的语境而变化。由此语音或声调中的第三声可以认为是喊出来的,“马!马!”或者一个人也会喊,“火!火!”或者主人简单地叫他的仆人“约翰”,和汉语中的第一声(平声)相对应。

第五声和无条件的回答(“是”或“不”)的声调相对应,如法庭上的犯人回答时的声调,在被提问时,没有惊奇或愤怒。这个限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他带着惊奇回答“是”,好像意味更多,“当然,但是然后呢?”这也可以举例说明第二声,或上升的语调(上声),而前面的简单同意“是”,也可以作为第五声或者“下平声”的例证。

第三声或去声是戏剧式的轻蔑或责备,“ 滚 开!(Hence)”“ 走 开(Away)!”“ 走 开(Avaunt)!” “什么(What)!”一种冷淡的语调或者一种没有成功的希望,如“不,所有的都没了!(No! All is lost!)”

作者以《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中的一个段落来帮助学生认识何为汉语声调。②汉字或英文单词后的数字为该字的声调。

Portia: Come1, merchant5, have you anything to say2?

But little5; I am armed5and well prepared5.

Give me your hand1, Bassanio5; fare you well!3

(Merchant of Venice, Act iv. Sc. 1)

值得注意的是,“平”是喊或嚷的声调,“上”是疑问的声调,“去”是失望的声调,“下平”是一种赞同的语气,“入声”是突然停止。

汉语声调是汉语语音所特有的现象,裨治文和佐麻须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语音现象的情况下,用语调的起伏变化来比附汉语声调的升降,在某种程度上描述出了汉语声调的一些特征,也能让人对声调有一定的体会。虽然他们在声调认识上存在明显偏误,但相比于近代人对汉语声调的描述,却能给学习者以较好的感性认识。“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是《康熙字典》所载“分四声法”中对四声的描述。尽管此描述道出了各个声调的特征,但比较抽象,恐怕西方人无法理解和把握。尽管当时西方人也拿《康熙字典》作为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声调讲述上并没有照搬中国的现有成果,而是用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

时至今日,仍有西方学习者将汉语声调等同于英语中的语调,用英语中的升降调来学习声调,这与100 多年前的西方人所犯的错误是相同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汉语声调缺乏必要的感知,只能用英语中类似的现象进行比附,对汉语声调还缺乏科学认识。但不可否认,对于从未接触过声调的西方人来说,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

(五)英语对照法

斯特德曼(T. L. Stedman,1853—1938)和李桂攀(K. P. Lee,生卒年不详)认为汉语声调是用来区分词语的,因为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有着类似的语音。在他们合著的《英语不求人》(A Chinese and English Phrase Book in the Canton Dialect)①T. L. Stedman and K. P. Lee, A Chinese and English Phrase Book in the Canton Dialect. New York: William R. Jenkins Co., 1888, p. iv.一书中,他们在英语中寻找和汉语声调类似的现象,并进行对照说明:

1. 第一声是平的或无变化的,它在英语的日常口语中使用;语调既不升也不降,只是持续的平的声调。

2. 第二声是上升的。通过上升的变化形成,某种程度上如英语中听到的希望肯定或否定回答的疑问句的最后一个词,如“Are you well?”(你身体好吗?)

3. 第三声是下降的声调。语调下降如同要说的词语,通常在英语中不需要肯定和否定回答的问句的最后一个词中听到,如“What i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4. 第四声称为入声。它有一个突然的结尾,听起来好像词语的最后一个字母被截短了一样。也可以通过发出词语如“sat”“sap”“sack”的读音来模仿,但是捕捉到这个语音就像发音器官在发最后一个辅音的位置上。在广东方言中,这个声调总是用尾音k, p,或 t 表示。这些辅音无法清楚听到,但是强烈建议发音时嘴唇和舌头停在发最后一个字母的位置上。

斯特德曼和李桂攀对声调的讲解,虽然存在混淆英语语调与汉语声调的问题,但能让学生在与自己的母语对比中获得对声调的感性认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今在声调教学方面,得到认可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汉语教材是白乐桑(Jöel Bellassen)和张朋朋合编的《汉语和汉字写作方法入门》(Méthode d’Initiation à la Langue et à L’Écriture Chinoise)。该教材也同样采取了中外对照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理性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不过遗憾的是,国内的教材中在增强学生对声调的感性认知方面还很不够。关键对64 人的调查也证实,学生无法通过教材知道汉语的声调是什么②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4 期,第51—54 页。。19 世纪西方人具体而又形象的汉语声调讲解方法,给予初学者最感性的声调认知,值得我们借鉴。

二、英美人的声调学习方法

如何掌握声调,是每个学习汉语的学生面临的问题。狄考文(C. W. Mateer,1836—1908)在其编写的汉语教材《官话类编》(A Course of Mandarin Lesson)③C. W. Mateer, A Course of Mandarin Lesson, revised edition.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8, pp. xxii—xxxiii.中指出,在学习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学习每个汉字声调应有一个明显的记忆行为,声调和语音的其他要素一样,是学习者一定要知道的内容。这种方法在使用单字的时候能给学习者更大的信心,发音也更准确,但是会有很重的记忆负担。这种方法的弊端是说话者会过于固守基本声调,这对他说话会造成很大伤害;另一种方法是把声调看成语音的一个组成部分,不需要从理论上分开,通过直接地、自由地对老师的模仿来学习词汇和句子,就像中国孩子模仿父母说话一样。第二种方法对那些听力好的人更容易一些,会使他成为一个流利的、自然的说话者。弊端是当说话者努力单独发出或强调一个特别的字的发音时,会失去忍耐力,特别是不常用的字。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狄考文建议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学习汉语。首先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忠实地做声调练习,直到学生能抑扬顿挫地读出来,并且能够非常确定地分辨老师发出的任何一个单字的声调。打牢基础,就能够自信地学会词语和短语。在记忆单个字时,总把声调看作语音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听到声调才会正确地听到汉字,因为汉字都有声调。在不确定是否听清老师的声调时,最好不要问老师,也不要让老师告诉你,而是让老师重复这个字——如有必要,让老师检查你的声调。在跟着老师重复短语或句子的时候,注意力主要不是关注词语的声调,而是仔细、正确地模仿语音,既模仿整体的语音,也模仿个别字词的语音。如果能够忠实地按照这个方法去练习,那么学生会慢慢地不特意去关注声调,反而会说得越来越准确。实际上,外国学生能和中国人一样,忘记声调,无忧无虑地听和说。①Mateer, A Course of Mandarin Lesson, p. xxiii.

和狄考文一样,鲍康宁(F. W. Baller,1852— 1922)同样强调模仿的重要性,并指出应把声调作为词语的一部分。鲍康宁认为,在中国出生的欧洲孩子,在声调的听和说方面都不会犯错误,而成年人则不同,成年人的耳朵和舌头需要认真而坚持不懈地训练。他同样认为对老师的模仿是学习声调又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跟从老师的语调或升或降,就像音乐老师唱“doh,me,sol,doh”一样。全面模仿直到能够区分任何单独给出的声调,模仿是最好的老师。②F. W. Baller, A Mandarin Primer, third edition. Shanghai: China Inland Mission and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4, pp. xvi—xvii.

鲍康宁还对模仿的细节做出指导:

在和老师一起读的时候,提高嗓音至稍稍高于日常谈话的音高,避免过多强调。过多强调会导致汉语读起来断断续续;重音读错会改变句子的意思。尝试抓住连续声调所产生的节奏,并用清晰的发音进行模拟。不要小声嘟哝,跟着语调,全面模仿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汉语就会读得流利,自然而然地就会造短语和句子。③Baller, op. cit., eighth edition, 1911, p. ix.

他还建议学生“尽早试着说汉语,避免说太快、太慢或太长的句子造成的错误(很容易犯)。以不慌不忙、慢慢地说出短句为目标,清晰地发出每一个词,不降低你的音量,反而要提高到超过日常对话的音高”。④Ibid., p. xi.当学生能够准确发音时,就可以把音节表放置一旁,开始学习课文。

另外,应该把声调看成是词语的一部分。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是有一些麻烦,但是由此带来的好处和通过正确使用声调能很容易被人听懂的快乐会弥补掌握声调所花费的时间。完全理解声调会大大促进学习其他方言。相同的声调通常在不同区域是不同的。例如,在南京听到的“上平”和在汉口听到的同一个声调是很不同的。如果学生把声调作为词汇的一部分来学习,他的困难会小些,因为他可以直接总结出一个词以某种方式发出“上平”,那么所有这个声调的词语都以同样的方式发出,其他声调也如此。因此,花费时间掌握声调是值得的,日后会得到足够的回报。⑤Ibid., p. xvii.

在声调学习上,对单字声调的学习和记忆是学好声调的基础,尽管对单字声调的机械练习可能会使学习者在连读时显现出生硬的缺陷,但这不会影响听者的理解,并且这种方法有助于避免外国人的“洋腔洋调”。至于语音衔接、连读变调等问题,相对于“洋腔洋调”而言,更容易解决。把声调作为语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学习,即声调和声母、韵母一样都是语音的组成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英美人对汉语语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三、英美人的声调练习

晚清时期,英美人在教材中除了对声调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介绍声调的学习方法之外,还注重多种角度的声调训练,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注重静态声调,也注重语流声调,并且声调训练意识贯穿全书。

狄考文按照四声或五声的顺序,分别绘制了一个北方汉字表(表1)和南方汉字表(表2),用于学生的声调练习。

表1 北方官话声调练习表(节选)

表2 南方官话声调练习表(节选)

他指出:“这个声调练习的目的不是学习具体词语的声调,而是掌握每个声调的具体方法以及按照规则顺序给出时,学习这些声调形成的悦耳的音调。”①Mateer, op. cit., p. xxxvii.“学生应该跟随老师反复练习,直到能区分每个声调,能够和老师一起抑扬顿挫地朗诵,达到老师满意为止。如果学生具有中等听力水平,专注手中的事情,不久就会完成这个任务。在几个音节表的声调说明中没有给出词语作为范例,因为这不是最有利的学习方法。具体词语的声调最好结合单独的汉字来学习。当它们在每一课出现的时候,由组合和搭配形成的改变,则从句子中的词语和短语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课都是一次声调练习。”②Ibid.

至于具体的声调练习,鲍康宁设计了练习表,推荐初学者反复和老师一起读。在《英华合璧》早先的版本中,只有一个练习表。该表是按照五个声调排列的14 组汉字,共70 个字。这个练习仅仅是不同声调的相同音节的重复,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在1911 年后的修订版本中增加了第二个练习表;此表共有两部分③每个部分的句子均有英译,此处略去。,一部分为五个字的句子10句,配合五个声调的南方官话:

车行有定辙。心平有大福。招牌可上漆。周流五大国。欺瞒老正禄。

安然想赴席。哎呀水破闸。章程有意立。天晴雨就缺。天明早上学。

另一部分为四个字的句子,对应于北方官话的四个声调:

山前有店。憎嫌买货。关门请坐。江河水面。载挪柳树。

差人惹事。偏疼老二。先谈孝道。听人吵闹。心同好办。

作者认为,这些明白易懂的句子很重要,它们比嘟哝毫无意义的音节表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习上的厌倦感,并且有助于增强记忆。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在《汉语官话口语语法》(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Colloquial Language, Commonly Called the Mandarin Dialect)中设计了多种声调练习,形式丰富:

第一种,同一音节不同声调的练习。如:

wang 汪 往 旺 ○(无声调) 王 fu 夫 府 富 福 符

第二种,相同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声母的汉字排列在一起。如:

,pien 边p 偏p‘ 千t‘s 牵k‘(t‘s)颠t 天t‘ 翦ts 先s 间k(ts)

第三种,按照第一声到第五声的顺序列出若干汉字及其读音和意思供学生朗读。如:

第一声,铺p‘u to spread out;第二声,果kwo, fruit;第三声,步pu, a step;第四声,薄poh (.pau), thin;第五声,眠mien, to lie down。

第四种,词语声调练习,这些词语是按照首字声调(上平、上声、去声、入声、下平)和不同声调的汉字组合的顺序安排的。如:

第一声上平, 如家眷kia, kiuen, wife and family;第二声上声,如打扫 ’ta’sau, to sweep;第三声去声,如父亲 fu‘, t‘sin, father;第四声入声,如读书 tuh, shu, to read aloud; to study;第五声下平,如回家 hwei, kia, to return home。

另外,作者还注意到多音字和变调的情况,多音字声调练习。如:

重 新 c‘hung, sin, afresh; 顶 重’tinchung‘, heaviest of all;

少 的 shau‘tih, a youth;少 有 的’ shau’yeutih, there are few;

上声变去声的练习。如:姛动tung,重chung,奉fung。

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Yü yen tzu erh chi.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中的《练习燕山平仄篇》是专门针对北京声调系统的练习,它把北京音节所包含的420 个汉字,按照音节的顺序排列,之后在后面的表中列出这420 个汉字中哪些字与其相关的四个声调及由该字组成的词语。作者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独立于音节之上的声调的影响。威妥玛指出:

打一开始,学生就要在老师指导下,每天练习一部分作为功课,反反复复地朗读,应该设法以“口试”(viva voce)方式进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将是一种非常令人厌烦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应有译文,如此也许可以使学生减轻因全神专注于词的发音却全然不了解其意义所带来的沉闷。然而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声调的性质和规律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果学生记得字词的含义,就会发现一大批有用的词语进入个人的词汇,他会渴望从中获得关于重读音的控制和实践的正确概念,而重读音,正是这些练习所意欲展示的。①威妥玛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7 页。

……

至于如何使用这些练习或发挥其效用,不必多费口舌。不同的耳朵适应不同的方式。有的人若要学习和理解声调规律,那么须从较长的句子开始,而不被这里的序列规则所限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本地人帮助下,将第三章或第四章中的任意几个短句变为声调练习。如果没有以汉语为母语的本地人帮助,想学好声调是根本不可能的。②同上,第325 页。

四、英美人声调教学的启示

(一)学习实际声调

19 世纪西方人的汉语学习注重实际应用,在声调的学习上就体现在对语言应用中实际声调的关注,而不拘泥于理论上的声调学习。狄考文提醒学生,要特别仔细观察老师,不是简单地跟从《五方元音》学习,而是学习他的方言的真正声调。一个中等水平的学者,特别是熟悉娱乐性文学的人更适合做老师,因为他更易于地从声调理论中解放出来。如果老师说他理解书面声调和口语声调,并不能证明他真的能那样做。①Mateer, op. cit., p. xix.查尔斯·鲁迪同样强调最好拜一个说纯正官话的中国人为师,或者跟本国老师学习,不能拘泥于书中的语音系统,要相信活生生的语音才是正确的。②Rudy, op. cit., pp. 10—11.

(二)跟老师学习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建议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如果有当地老师的帮助,学生应该留意老师的声调;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就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进步,不值得他在声调上面花费时间。有了老师,要每天花费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简单读一下汉语,这么做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汉语的语音,尽可能准确地跟着老师读。也可能一次、两次,甚至很多次尝试都不满意,但是一定要让自己的耳朵听不出老师和自己发音的区别为止。像这样不断地练习(这是中国人的方式)、模仿和跟读,要特别留意相同的结尾,让学生理解实际运用中声调的变化更可取,要把声调当作汉字语音的一个固有部分。③S. W. Williams, Easy Lessons in Chinese. Macao: Office of Chinese Repository, 1842, pp. 48—49.

密迪乐④Thomas Taylor Meadows, Desultory Notes on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China an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London: Wm. H. Allen and Co., 1847, pp. 67—69.也认为学习口语,身边要有一个以该语言为母语的老师。为此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老师重复朗读,然后跟着老师重复四个声调中的每个汉字,直到能够毫不犹豫地用正确的声调读出每个汉字。在模仿老师发音时,声调和元音、辅音、送气音同样都要注意。有时在模仿老师时,会发现老师连续纠正一个词很多次,却不能发现错误所在,此时应具备一定的声调知识。当跟中国人谈话不被理解时,可以连续用四个声调说出,通常中国人就会明白了。

(三)大声朗读,注意重音

威妥玛建议学生“从读第一章的那一刻起,每天至少拿出一小时来,请人读第七章的声调练习给自己听”⑤《语言自迩集》,第23 页。。查尔斯·鲁迪则告诉学生,学习了字母的音值、声调等基础知识后,应该大声地读出课程中看到的每个词语。最好有老师的帮助,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就使用书中的罗存德系统。下一步是反复大声朗读课文。⑥Rudy, op. cit., pp. 10—11.罗伯聃还强调学生应该注意语流中的重音,在跟读时要观察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罗伯聃(Robert Thom,1807—1846)在声调学习问题上也建议学生尽量找一个聪明的北京本地人当老师。他还指出北京老师教北京话总是最好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真正的北京人那样发音。

结 语

声调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汉语语音特征,是西方语言中所不具有的语音现象。19 世纪的英美人对声调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如声调不以音量的高低、语气的不同以及音长的变化而改变,是汉语语音固有的成分;在不同地区声调有所不同;声调会因位置而发生变化等。19 世纪英美人的声调学习虽然距今100 多年,描述的是“老国音”的平上去入,但其内容和方法并不过时,他们的声调练习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非常具体,并且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源于他们自身的学习实践,是他们声调习得的结晶。他们当时在汉语声调学习中的问题和当今西方人学习中的困难类似,他们的教学和学习经验对当今声调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他们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可以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同时还要认识到,西方人在汉语声调的认识主要基于感性体验,在科学性方面存在不少缺憾,比如有些人把声调和英语中的语调混为一谈,还有些人把声调和英语中的重音相提并论等,这缘于他们对汉语声调认知上的不足,这种错误认识也是造成他们“洋腔洋调”的根源,这种认识在目前西方人中也普遍存在。处于中西初识阶段的他们,在声调的认识和学习上存在各种问题在所难免,不过瑕不掩瑜,他们的声调教学和学习方法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猜你喜欢

声调语音汉语
学汉语
微信语音恐惧症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坐着轿车学声调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单韵母扛声调
对方正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