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汉学家马瑞志《世说新语》的人名翻译研究 *

2020-10-15

国际汉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世说译法世说新语

□ 于 红

引 言

在我国的文学历史研究中,《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作为志人小说的代表,享有重要的地位。《世说》目前仅有一部英语全译本,该译本的译者为美国汉学家马瑞志(Richard B. Mather,1913—2014)。马瑞志不仅翻译了该书的全部内容,还翻译了刘孝标(463—521)《世说新语注》的部分内容,增加了大量的随文注和脚注,并在正文前后增加了完备的副文本(paratext)。该译本在国内外汉学界获得极大反响,被誉为“研究六朝中国的必备文献”①D. E. Gjertson, “Review of Shih-shuo Hsin-yü: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by Liu I-ch’ing; with Commentary by Liu Chün;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Richard B. Math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0.3 (1980): pp. 380—381.。然而,马译本在翻译学研究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知网”2000 年到2017 年以“世说新语”为主题词的核心期刊论文多达471 篇,其中,“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论文只有1 篇。②最后检索日期:2017 年9 月15 日。本研究试图应用翻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以人名翻译为切入点,阐述汉学家马瑞志英译本《世说新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对我国典籍外译研究和文化传播有所裨益。

一、译者与译本

马瑞志出生于我国河北省保定市,其父马德(William Arnot Mather,1874—1957)是清朝末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马瑞志一生专注于我国南北朝文史研究,发表了20 余篇研究佛教思想与诗歌文学的论文和书评,是北美汉学界杰出的中古史专家。③Paul W. Kroll, David R. Knechtges, “Studi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Honor of Richard B. Mather and Donald Holzman,”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26 (2004): 223.

在马瑞志的学术成果中,有四部译作格外引人注目。1953 年,马瑞志在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做博士后研究时,完成《晋书》卷122《吕光传》④Richard B. Mather, “The Biography of Lü Kuang, [The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Chinshu 122],” Chinese Dynastic Histories Translations, No. 2.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3.的英文译注,译文收入包弼德(Peter A. Boodberg,1903—1972)主持编撰的《中国中古史译丛》(Chinese Dynastic Histories Translations),并于1957 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从1957 年到1976 年,马瑞志翻译并注释了《世说新语》,①Richard B. Mather, Shih-shuo Hsin-yü: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6.1976 年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出版了该书的全译注本,2002 年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②Richard B. Mather, Shih-shuo Hsin-yü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2nd Edition.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2.1984 年,马瑞志从明尼苏达大学退休,他的研究兴趣转向了我国5 世纪末到6 世纪初永明时期的诗歌与文化。1988 年,他的译著《诗人沈约:隐侯》③Richard B. Mather, The Poet Shen Yüeh (441—513): The Reticent Marqui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由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出版,该书介绍了永明体代表诗人沈约的生平,并译注了沈约的部分诗作。在接下来的15 年里,马瑞志又以惊人的毅力和极大的热情,翻译并研究了永明体代表诗人沈约、王融、谢朓的大部分诗歌。2003 年,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出版了他的译注本《永明》④Richard B. Mather, The Age of Eternal Brilliance: Three Poets of the Yung-ming Era: Shen Yüeh (441—513), Hsieh T’iao (464—499), and Wang Jung (468—493).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NV, 2003.。

在这四部译作中,《世说新语》译本的影响最大。《世说新语》产生于刘宋时代,原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到唐宋时代才称《世说新语》。书中所记为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名人雅士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习尚。1925 年,《世说》开始被翻译成多个日语本;⑤王能宪:《〈世说新语〉在日本的流传与研究》,《文学遗产》1992 年第2 期,第110—119 页。1974 年出版了法语译本;⑥范子烨:《马瑞志的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文献》1998 年第3 期,第210—229 页。1976 年,马瑞志的英语译本出版后,受到国内外汉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典籍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翻译界逐渐对《世说》马译本展开研究。然而,与汉学界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世说》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谓屈指可数。本文拟在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的基础上,对比《世说》原文和译文的人名称谓,分析翻译方法,总结翻译策略。

二、《世说》平行语料库建设及检索

在语料库翻译学中,平行语料库指的是由原文及其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翻译文本构成的语料库。⑦Maeve Olohan,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p. 24.平行语料库必须在一定层面上将原文和译文对齐(alignment),对齐层面可以是词级、句级,也可以是段落级、语篇级。研究者自建的《世说新语》平行语料库是段落级的对齐,所用原文取自杨勇《世说新语校笺》⑧杨勇:《世说新语校笺》,香港:香港大众书局,1969 年。,译文为《世说新语》马译本第二版。马译本以日本金泽文库所藏宋本《世说新语》为底本,《世说新语校笺》即以宋本为底本⑨范子烨:《马瑞志的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文献》1998 年第3 期,第211 页。。语料库中未收入译本中的序言、脚注、附录等副文本。

研究应用了语料库对齐与检索软件ParaConc。该软件由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巴洛(Michael Barlow)研发,可进行平行文本对齐和平行查找。⑩相关资料请参考网站:http://paraconc.com,最后访问时间:2020 年7 月13 日。

语料处理可分为三步。首先用光学字符识别(OCR)工具将其他格式的原文和译文转码后保存为文本文件(txt.),然后使用办公软件(Office Word)的“查找”“替换”功能,查找“所有字符”,并在后面加一个空格,这样就完成了对汉语原文的切分,切分后即可用语料库软件进行检索。最后将原文和译文分别导入ParaConc,进行平行对齐操作。对齐后可应用ParaConc 的检索(Search)功能,在平行语料库里查找原文及其译文或反向查找译文及其原文。

人名检索以杨勇先生所编《世说新语校笺》⑪杨勇:《世说新语校笺》,台北:正文书局有限公司,2000 年。的“人名异称表”为参照,从中抽取例子,再应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人名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平行检索,以便对比分析。

三、《世说》人名类型与特征

《世说》是一部记录名士言行的小说,其中人物纷繁复杂。据统计,全书人名共1 452 个,占专有名词总量的81.3%,共出现5 567 次①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 年,第47 页。。为了便于对人名翻译进行研究,我们应用了语料库检索软件,提取了《世说》中的全部专有名词,并从其中分离出三种人名的基本类型:男性称谓、女性称谓以及“帝” “王”称谓。由于“帝” “王”称谓的翻译和其他男性称谓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故将“帝”“王”称谓单列一类,且本文所提“男性称谓”不包括“帝” “王”称谓。下文将介绍这三类称谓的主要特征。

(一)男性称谓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梁实秋(1903—1987)先生说过:

我个人才学谫陋,在《世说》中时常遇到文字的困难,似懂非懂,把握不住。其中人名异称,名与字犹可辨识,有些别号官衔则每滋混淆。谈玄论道之语固常不易解,文字游戏之作更难移(迻)译,我选了二三十段后即知难而退,以为《世说》全部英译殆不可能。②《马瑞志的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第211 页。

这段话中所说“人名异称”就是指《世说》中人名的“一人多名”“多人一名”现象。在《世说》中,男性称谓普遍存在“人名异称”现象,人物线索显得较为复杂凌乱,阅读者若没有人名异称的背景知识,则无从把握书中内容。结合平行语料库检索后发现,“人名异称”现象在原作中基本可分为六种类型:称名、称字、称小字、称官名、称官地名、敬称等。(见表1)

表1 男性人物称谓类型举例

(二)女性人名称谓

在《世说》中,女性显得并不重要,女性角色通常组成故事的背景,不是作者着墨的重点。尽管《世说》有《贤媛》一章,但女性人物也都依附男性角色而存在。例如:谢公夫人(19/22)、王江州夫人(19/27)、王右军夫人(19/30)等。多数女性的称谓采用了隐姓或埋名的方式。(见表2)

表2 女性人物称谓类型举例

(三)帝王称谓

《世说》凡提及帝王,通常采用两种称名方法:称朝代谥号、称谥号或称庙号。(见表3)帝王称谓存在“一人多名”和“一名多人”现象,如“魏文帝”又称“文帝”,而“文帝”也可指“晋文帝”。

表3 帝王谥号称谓类型举例

四、《世说》人名翻译

古代中国人的姓名不仅复杂,而且在使用上颇多讲究。宋刘过(1154—1206)的《沁园春·寄稼轩承旨》里有这样一句话:“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此句中的“香山居士”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和靖”是宋代居士林逋的谥号,“坡仙”指苏东坡,号东坡居士,仰慕者称其为“坡仙”。题目中的“稼轩”则指辛弃疾,号稼轩居士。由此可见古代人名不仅具有指称作用,还具有文化和社会功能。

人名属于文化术语①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197 页。,是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翻译单位。人名的翻译不仅对整个文本的传递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更会对语言文化的交流产生直接影响。②骆传伟:《人名翻译的策略和理据》,《外语研究》2014 年第2 期,第77—81 页。翻译策略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态度。③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中国翻译》2000 年第4 期,第2 页。针对文化术语,可采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或异化(literal translation/foreignization)和意译或归化两种(free translation/domestication)。直译或异化策略有助于“保持原作形象和异域文化特色”④杨平:《文化因素与翻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年第4 期,第24 页。,意译或归化策略强调用地道的目的语翻译,“关注读者的接受水平,满足特定环境下读者的审美需求”⑤袁秀凤:《译者的文化态度与翻译策略》,《外语教学》2002 年第3 期,第42 页。。下文将从男性称谓、女性称谓、“帝”“王”称谓三个层面分别比较马译本人名的原文和译文,分析译者的翻译方法,总结翻译策略。

(一)男性称谓翻译

贝克(Mona Baker)认为,简化翻译(simplification)就是“译者会下意识地简化语言或(和)信息”⑥Mona Baker,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 in Honour of Juan C. Sager. Ed. Harold Somer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p. 175—186.。马译本以“一人一名”为原则,以“姓+名”的译法简化了原文的“人名异称”现象。(见例1、例2)

【例1】原文:王司州与殷中军语,叹云:“己之府奥,早已倾泻而见;殷陈势浩汗,众源未可得测。”(8/82)

译文:Wang Hu-chih, after conversing with Yin Hao, sighed in admiration, saying, “The mysteries stored in my own treasury have long since been all poured out and manifested to view, but Yin’s marshalled forces are like a vast(hao)and boundless sea, whose multitudinous sources(yüan)have never yet been fathomable.

例1 中,“王司州”即王胡之,字修龄,在《世说》原文中有五种不同的称法,在译文中只有两种译法。“殷中军”即殷浩,字渊源,在原文有八种不同的称法,译文只有一种译法。(见表4)

表4 王胡之、殷浩的称谓原文与译文

【例2】桓温行经王敦墓边过,望之云:“可儿!可儿!”(8/79)

译文:Huan Wen, traveling past the tomb of Wang Tun (d. 324), gazed up at it and said, “You were an all-right fellow—an all-right fellow!” (CS 98.5a)

桓温,字元子,是《世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根据杨勇所编《世说新语校笺》中的《世说新语校笺人名异称表》,桓温是其中异称最多的人物,有八种不同的称法,而译文只有五种不同的译法,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直呼姓名的译法:“Huan Wen”。(见表5)

表5 桓温称谓的原文与译文

结合表4、表5 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人名时基本遵循了“一人一名”的翻译方法,用“姓+名”简化了复杂多样的人物称谓。这一做法有助于译文读者从整体上了解人物关系,理解文本内容,避免因人名使用不统一而引起歧义。

(二)女性称谓翻译

《世说》中女性角色的特点与男性角色相比非常模糊。原文作者通常只提其姓不提其名,或隐匿姓名。女性称谓翻译采用了显化译法。显化(explicitation)指的是翻译中将原文隐含的内容表达出来的趋势。①Baker, op. cit., p. 180.原文被目的语解码后重新编码,在词汇语法层面和语篇层面都会呈现显性特征(explicitness)②黄国文、余娟:《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显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 年第3 期,第42 页。。译者将人物姓氏译出,并增加表示其社会地位的名词,使女性人物在译作中得到凸显。原文女性称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有姓无名、无姓无名和省略不提。下文逐一分析三种女性称谓的特点和翻译方法。

1. 有姓无名的女性称谓翻译

《世说》原文中有姓无名的女性称谓共有三种基本结构:“姓+夫人”、“姓+氏”和“母+姓”,例如:刘夫人(8/147)、郭氏(10/8)、母殷(1/47)等。基本结构“母+姓”还有两种变化:“母+姓+夫人”和“妇+母+姓”,例如:母朱夫人(1/26)、妇母阮(7/4)等。译文中的女性称谓简化为三种结构:“Lady +姓”、“Lady +姓/姓名”和“Mme.+姓”。(见例3、例4、例5)

【例3】还谓刘夫人曰。(8/147)

译文:After Hsieh had returned home he said to his wife, Lady Liu.

【例4】王浑妻锺氏生女令淑。(19/11)

译文:The daughter born to Wang Hun’s wife, Lady Chung (Chung Yen), was beautiful and chaste.

【例5】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1/14)

译文:Wang Hsiang in serving his step- mother, Mme. Chu, was extremely conscientious.

译者在翻译“有姓无名”的女性角色称谓时,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大量使用“Lady +姓”结构,简化女性称谓的表达,体现女性人物社会地位。在英语中,“Lady”(夫人)可用于指贵族女性,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女性或有教养的女性等;③柯林斯词典网络版,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lady,最后访问日期:2020 年4 月2 日。“Mme.”是法语单词Madame(夫人)的缩写形式,用于尊称有社会地位的女性④柯林斯词典网络版,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madame,最后访问日期:2020 年4 月2 日。。第二,采用显化翻译。经过检索发现,原文中的女性称谓在总数上明显少于译文(见表6 的“合计”项),这一现象是因为原文中的无名无姓和省略不提的女性角色在译文中获得了身份,译者将这些女性人物的姓氏或姓名译出,因此在称谓的使用次数上超过了原文。

表6 “有姓无名”的女性角色称谓

2. 无姓无名的女性称谓翻译

在《世说》原文中,有些女性角色未被提及姓氏,而用表示社会关系的称谓语一笔带过,例如:“妻”“女”“母”“妇”等。在翻译这些女性角色的称谓时,译者采用了增译注释的方法,使女性角色称谓倾向于规范化和明晰化。(见例6、例7、例8)

【例6】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2/13)

译文:Emperor Ming of Wei(Ts’ao Jui,r. 227—239)built a mansion for his maternal grandmother,Lady Chang, on the estate of his mother, Lady Chen.

【例7】无忌入告母,请为馔。(36/3)

译文:Wu-chi went into the house to ask his mother, Lady Chao, to prepare a meal for Hu-chih.

【例8】其妇出戒允曰。(19/7)

译文:Yün’s wife(Lady Juan) came out and warned her husband.

以上三例中,原文下划线标出的“外祖母”、“母”和“妇”处都未提及姓氏,但马译文都增译了表示其社会地位的“Lady”和姓氏,从而改变了这类女性人名在原文的隐身状态,使女性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晰鲜明。

3. 省略不提的女性称谓翻译

在《世说》原文中,有些女性角色因为某种原因并未被明确指出,而是融入了故事的背景,被彻底隐藏起来。译者在这种情况下都为这类隐匿的女性人物增加了姓氏。(见例9)

【例9】刘公干以失敬罹罪。(2/10)

译文:Liu Chen, having failed to pay the proper respect to Lady Chen, was sentenced to hard labor.

刘桢因在曹丕席上平视曹丕妻子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罢为小吏。原文并未提及刘桢失敬于何人,但是译文添加了“甄氏”,给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译文读者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信息。

可以说,马译本在女性人名的翻译中,通过明晰的增译方法,帮助译文读者厘清了人物关系,标示了女性人物的社会地位,将女性角色从原文的隐身状态中凸显出来,使其身份变得清晰可辨。

4. “帝” “王”称谓翻译

马译本《世说》的帝王谥号翻译表现的特征较为多样,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采用固定的称谓结构;二是增译隐含语言信息和历史背景信息;三是增译内容多样化。下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分别举例说明。

1)简化表达

《世说》的帝王称谓多用谥号。“帝”通常有四种称谓方法:“谥号+皇”“谥号+帝”“谥号” “庙号”。例如:元皇(8/46)、武帝(1/17)、孝武(1/46)、高宗(2/6)。“王”的称谓只有一种,即“封地+王”,例如东阿王(4/66)、东海王(8/25)。我们采用了反向查找的方法,检索了“emperor”(皇帝、国王)和“prince”(王子、亲王、贵族)的全部原文(不分大小写)。为防止原文的结果有遗漏,又检索“帝” “皇” “祖” “宗”等关键词加以验证。检索结果发现,马译本主要使用“Emperor/emperor +谥号”和“Prince/prince +of +封地名”的结构来翻译“帝” “王”称谓。(见表7)

表7 “帝”“王”称谓的原文和译文对比

“帝”“王”称谓的翻译方式简单规范,首字母大写的“Emperor”和“Prince”作为专有名词,放在帝王谥号之前,首字母小写的“emperor”和“prince”则作为普通名词,在译文中指代同一文本里提到过的君王。(见例10、例11)

【例10】帝悦,群臣叹服。(2/19)

译文:The emperor was pleased, and all the ministers sighed with relief.

【例11】由是释然,无复疑虑。(2/25)

译文:From then on the prince was relieved and no longer felt suspicious or anxious.

2)增译信息

《世说》“帝” “王”称谓的译文频次(277 次)高于原文(255 次)(见表7),表明译文存在增译。检索后发现,译文中的增译有三种途径, 一是增译语法成分(见例12);二是增译解释性信息(见例13、例14);三是增译历史信息(见例15、例16)。

【例12】复问会:“卿何以不汗?”(2/11)译文:Turning to Hui, the emperor asked, “And why are you not sweating?”

【例13】魏文帝受禅。(5/3)

译 文:Emperor Wen of Wei(Ts’ao P’ei, r. 220—226)accepted the abdication of the last Han ruler(Emperor Hsien, r. 190—220) .

【例14】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5/34)

译文:Only the personal attendant, Chung Ya, remained by the emperor’s side (Emperor Ch’eng, r. 326—342) .

英汉语言分属不同语系,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在英语句子中,主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在汉语中主语是可以隐含的,主题才是必不可少的。例9 原文并未提到是谁在问,译文根据英语语法需要,将隐含主语译出。

例10 原文中的“受禅”是接受禅让帝位,指曹丕登位称帝。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死,其子曹丕继位为汉丞相;十月,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称皇帝。译者将“汉献帝”作为注释增译出来,给读者提供了相关历史背景,也明确了这一事件的发生时间。例11 原文的“帝”指“晋成帝”。译者增译的注释同样为读者厘清历史线索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增译的第三种情况是使用小括号增译帝王的历史信息,包括“姓名+在位时间”以及“姓名”两种类型(见例15、例16)。

【例15】虞哮父为孝武侍中。(34/7)

译文:Yü Hsiao-fu was serving as personal attendant to Emperor Hsiao-wu (Ssu-ma Yao, r. 373—396) .

【例16】武帝欲见之。(5/15)

译文: Emperor Wu (Ssu-ma Yen) wished to see him.

3)译文多样化

与原文相比,“帝” “王”称谓的翻译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但在基本结构之上也有多样化的特征。例如:“魏文帝”在译文中有五种译法,“晋武帝”有七种译法。(见表8)

表8 “魏文帝”“晋武帝”的原文译文比较

五、分析与讨论

下面将结合之前的分析,总结译者的翻译策略。

(一)简化翻译

《世说》的“人名异称”现象非常突出。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尚。研究通过抽取翻译案例,分析了部分男性人名原文和译文的对等情况,发现“人名异称”现象在译文中基本被“姓+名”结构所代替。

人名在原文中不仅具有指称功能,而且兼具唤起读者对人物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联想。与原文相比,译文将人名的多种功能简化为指称功能。这样做虽然无法充分体现原文特殊的文化现象,掩盖了原文在人称使用上的特点,更无法展现原文“人名异称”现象所携带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但是简化译法为缺少背景知识的目的语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使读者可以顺利地在《世说》所涉及的1 000 多个人物中厘清线索和脉络。

亨里克斯(Robert G. Henricks)在对马瑞志《世说》译文的书评中指出,音译人物姓名的方法缩短了解释和注释的篇幅,解决了原文中称谓上的一人多名或多人一名现象给译文读者带来的困惑。①Robert G. Henriks, “Review of Shih-shuo Hsin-yü: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by Liu I-ch’ing; with Commentary by Liu Chün;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Richard B. Mather,”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2.2 (1980): 281.

(二)显化翻译

《世说》所记录的女性角色大多没有完整的姓名,有的甚至只有亲属称谓,连姓氏都未被提到,还有一些女性只存在于男性角色背后,成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本研究通过统计女性称谓头衔“Lady”和“Mme.”,反向查找原文中女性人物,并统计了原文和译文女性人物的称呼类型,分析了翻译方法。马译本采用显化译法,译出有据可考的女性人物姓氏,增译了体现其社会地位的表达。

与原文相比,由于译本彰显了女性人物在文本中的存在和地位,女性从隐晦的背景中走出,在译文中获得了明确的身份。这一译法调整了原作以男性为核心的叙事模式,重构了一个与原文有所不同的人物关系网。

(三)加注释翻译

《世说》主要记录汉末魏晋以来士人的言行举止。由于帝王是士人之上更高的阶层,《世说》中也记录了当时主要帝王的言行事迹。马译本采用了加注释的增译法,在语言层面增加了必要的信息,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在信息层面增加了“帝” “王”姓名和(或)统治时间,突出了《世说》原作记录事件的历史真实性。

桑德斯(Tao Tao Sanders)在对《世说》马译本的书评中提到,《世说》原文难懂,因为读者需要具备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了解中国那段历史中缺少文献记录的人物和事件。①Tao Tao Sanders, “Review of Shih-shuo Hsin-yü: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by Liu I-ch’ing; Liu Chün; Richard B. Mather,”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40.3 (1977): 643.由此可见原文对于目的语读者的难度非同一般。因此,周宗德(Donald E. Gjertson)在《世说》马译本的书评中,盛赞了译文的注释。他认为,注释包含了大量信息,即使非常生僻和隐晦的对话及暗语,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都可以理解。②Donald E. Gjertson, “Review of Shih-shuo Hsin-yü: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by Liu I-ch’ing; Liu Chün; Richard B. Math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0.3 (1980): 381.可以说,加注释的译法虽然增加了文本的容量,改变了原文篇幅短小的文体特征,但在信息传递中增译必要的信息能够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实现翻译目的。

结 语

马瑞志采用意译或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使用了简化、显化和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在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上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与原文相比,译文的人名称谓更加简单清晰,增加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原文的历史真实性得到了强化。

汉学家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对《世说新语》马瑞志译本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过去25 年中汉学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将来,我们对这本译作的崇拜将不亚于对理雅各和沙畹的译作”。③David R. Knechtges, “Review of Shih-shuo Hsin-yü: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 by Liu I-ch’ing; with Commentary by Liu Chün;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Richard B. Mather,”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7.2 (1978): 346.马瑞志作为学者,在译文中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的学术素养;作为译者,他更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接受效果。马瑞志译本不论对中国典籍作品外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世说译法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看“世说学”的这方里程碑
《世说新语》书名新考
面向大海,丽日扬帆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