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研究与探讨

2020-10-13刘晓婧杜文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考核

刘晓婧,陈 杰,杜文意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我国,承担着培养高技能、高水平人才责任的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职业教育。但是由于用工企业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现有教学模式与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而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进展相对缓慢,使得学生所学与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存在差距[1],一旦学生进入企业,还要重新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训,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的浪费[2]。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理论知识相比较,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保证实施较高水平的实践技术教学。因此,有必要对现今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训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特点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及实训教学情况,选取了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1个省、市、自治区内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学者发表的已有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参考,整理了调查问卷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使本研究关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现状调查》问卷、问题的设置更加合理、有效[3]。

(二)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采取随机发放,定时回收的原则,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在QQ群、微信群等发放问卷200份,总计回收问卷181份,回收率90.5%。其中未完成问卷4份,占回收问卷的2.2%;把未完成的4份剔除,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88.5%。

(三)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类,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二、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实训课程占比较小,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由图1的数据可知,高职院校的实训课在总课时中比重为10%以下的大概有37所,比重在10%—30%之间的大概有20所,比重在30%—50%之间的大概有85所,比重在50%—80%之间的大概有35所,比重在80%以上的暂无。通过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国内实训教学的具体情况。

部分院校在进行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时,往往忽视了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的过程,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累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对于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及某一学科的框架结构无法形成全面而详尽的认识[4]。现有的教学模式仅仅依靠教师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不能亲身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在遇到问题和接受新的知识时,学生会主动放弃自己的思想活动,选择顺从教师的思维方式。职业教育应该注重的是实践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对于理论知识的定义应该是通向实践的阶梯,将理论知识作为一个基础,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学生能够清楚了解事物的特性,在经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专业化知识,提高专业化技能。

(二)实训教材编写企业参与度较低,缺乏与社会实践的沟通

由图2的数据可知,有39%的高职院校将实训教材交由本校教师编写,28%的高职院校选择外购实训教材,17%的高职院校选择与企业合编教材,13%的高职院校的实训教材是由企业编写的,3%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实训教材。企业的实践教学参与度不足30%,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实践的交流沟通。多数的高职院校选择让在校教师来编写实训教材,一方面学校对于实训教学更具有主导权,能够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训教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并不均衡,各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标准不同,在这种背景下,实训教材的编写状况也大相径庭,这就造成实训教材的深度是否利于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问题。相对于教师编写实训教材而言,有部分高职院校选择外购实训教材,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有部分的高职院校选择与企业合编实训教材或者全由企业编写,校企合编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校的教材偏向于理论性,而企业编写的教材更富有实践性,任何一方编写教材都会使得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校企合作反而是最好的一个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有高职院校教师的参与,可以准确把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企业技师的参与,增强了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操作性。

(三)实训专任教师缺口较大

通过更深入的调查之后,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实训的专任教师缺口较大,现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教师也是由不同的人员构成的。有130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是由专业教师担任,有60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是由企业的工作人员构成,有80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是由校企合作的双方代表担任,有25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是由企业通过外聘的方式进行招募。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是由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师资担任,一方面杜绝了某方单独主导的情况,防止背离教育的初始目的,另一方面,双方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双方都可以参与到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对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在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往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高校的校企合作负责人也主要为了应对检查和完成任务而使合作流于形式,忽视合作教学质量和效果[5]。

(四)实训考核方式多样,缺乏实践过程的监控

通过图4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有110所高职院校在实训过程中是以实训成绩+平时成绩来考核学生,有70所高职院校在实训过程中是以理论测验+实训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有55所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提交(展示)作品的方式来考核学生,有5所高职院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是将平时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标准[6]。

多数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操的水平来评定其成绩,这种双重的考核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是提交作品,一方面以小组提交作品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小组作品是否有一些水分值得思考,如小组成员是否有一些不作为的学生依旧享受小组的作品成果。还有少数的高职院校以平时表现来评定成绩,这一数据说明,有极少数高职院校忽视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这种成绩评定的方式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上的规定和要求。要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应定期互相反馈信息,企业要反馈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对人才职业能力的新需求。另外,还要落实在企业实践的学生表现反馈,学校根据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向[7]。

三、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科技革新速度的加快,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改变目前教育教学制度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调整[8],建立系统的组织架构,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推动产教融合的快速发展,拓展学生专业的知识面,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水平,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向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体采用以下三个方面措施:

(一)推广工厂制教学模式

为解除实训教学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根据国内的实训现状,推广一套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实训模式。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重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实际操作,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证明了检验是唯一的真理。1985年,澳大利亚经济的变化引发劳务市场危机,导致澳洲大量的青年面临着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为了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政府把“国家受训生制”纳入到澳大利亚法定的职业培训体系中,提出了“新学徒计划”的模式,进而解除了澳洲经济与劳务市场的危机。1998年1月,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开始实行“新学徒计划”的职业教育模式。而德国的“双元制”是让参培人员必须经历两个场所的培训的职业教育模式[9],第一个场所是职业学校,主要完成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学习;第二个场所是校外场所,如企业或者公共事业单位等,主要完成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进而让学员感受到实际工作与理论知识的有效衔接。结合以上两个例子,发现外国在学生教育上特别注重实训操作。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分析,任何教学模式都以实践为主,针对数据的反馈,我们尝试提出建立“工厂制”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训教学与理论实践安排在实训基地,如工厂或车间等,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安排来严格要求学生。实训的师资团队由企业的优秀员工和院校优秀教师组成,以最好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对知识掌握较慢的同学,实训教师采取“1对1”教学,进行单独辅导。课后,教师应及时与每位同学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生活动态和学习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向企业和学校汇报。

(二)构建“1+N”教学模式

通过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建立一套符合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新模式来代替传统“灌输式教学”。顺应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提升综合国力与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用“1+N”的教学模式,以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核心,其他几年相应地进行分层、分阶段的教学,并在改革职业教育政策的推行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所谓“1+1”,代表学生在接受一年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对校企合作的企业有想法,想尽快去企业进行工作,更快融入到社会的生产活动中。针对这样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去企业实习一年,实习期限过后,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向企业申请转正,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在实习期间,学生享受学校补助和企业低薪待遇,以解决自己生活费用问题,企业也应根据校企合作制定的教学大纲,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1+1+1”是指学生在第1个1年接受基础的理论知识教育之后,想进入企业的管理层,企业可以对这一类学生进行1年又1年的封闭式特殊化管理,企业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培养。学生在此期间以年为单位进行中期考核和终期考核。第2个1年末,对参与学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合格的学生进入下一年继续进行培养;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返回职业院校进行高职第三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及找工作。第3个1年末企业根据自己制定的考核方案对学员进行终期考核,考核成绩合格的学员直接纳入到企业的正式员工进行管理;终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补发一年的实习工资,相当于第3个1年学生在此企业进行了实习,登记他们的实习报告,给出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实习成绩认定。“1+2”的分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可以按照正常教学大纲的规定,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顺利完成在校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完成实习教学工作,毕业之后进入企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者在校期间专攻专业理论,继续深造。

(三)构建“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教学模式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由专业教师进行主导。鉴于学生人数较多,专业教师无法清楚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线下操作+线上模拟仿真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借助于计算机、APP平台进行在线考核。实现数据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技术可以被采集;云计算+大数据可以实现个人、小组的专业教学综合评价。在“尊重劳动、崇技尚能”的实训学习氛围中,学生既实现了理实合一,也做到了知行合一,即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帮助学生注重实践、氛围、交流、培养、激励各个环节的创新性日常养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与持续性成长[10]。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方便学生快速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课堂灌输式教学逐步向课堂答疑进行转移,帮助学生解决疑惑。通过软件终端系统,对每名同学的操作状况进行实时监督,掌握学生的薄弱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11]。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到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中,加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为国家培育更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进一步加快学生走向社会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考核
内部考核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