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2020-10-13王胜洲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协同

王胜洲

(河北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石家庄 050061)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阐明产教融合的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五个方面。文件进一步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企业重要主体地位,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内容在文件中均有论述。这就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和实现路径,也为校企协同育人研究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内容[1]。

一、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现状

在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办学层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与运行等三个视角展开。

(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要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需要健全双方的合作共容利益机制[2]。合作共容利益机制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其内涵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互相争斗过程,并以利益最大化作为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的评判标准,其内容包括利益抉择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利益诉求协调机制、利益保护机制等。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是校企作教育模式的创新,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中,需要找到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的一个合适平衡点,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此,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研究成果包括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项目需求模式,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创业模拟、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等等。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与运行

校企协同育人需要校企双方集聚多种资源实现密切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校企协同育人要通过实现利益双赢、引入中介机构、搭建管理平台、完善制度建设来实施[3]。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需要共建共享特色教学资源,建立校企双导师制班级管理制度,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构建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在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模式、实施与运行的研究中,虽然涉及的内容较多,但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总结,更是缺少了对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整体建构,这就使得已有的研究带有相对的片面性、片段性,不能对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提供有效的系统理论指导。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开放办学、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趋势,随着外部用人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对人才素质新的要求的出现,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必要采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来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真正落实产教融合[4]。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人才培养的主体则应包括学校、企业、教师、实训基地等相关群体,校企协同育人更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做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有、才才共育。为此,我们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由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共同打造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并且由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由四个界面组成,分别是学校资源、企业资源、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四个界面相辅相承,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达成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学校资源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优质的资源。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而师资队伍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了一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在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形成了学校的最重要资源。师资队伍不仅在于讲授课程、传授知识,更在于能够创造知识、创新知识,不断地通过科学研究发展知识和丰富知识,形成更加完善和丰富的知识体系[5]。

学校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并随着对人才需求素质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与提升。随着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仿真实训、模拟等教学方式的不断推进,学校也在实验、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国家级、省级实验中心,仿真实训或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也在快速发展,为学校的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验与实践资源。

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围绕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围绕学生管理与服务,就形成了从招生到教务、教学、学生管理、学生活动、职业发展和成长与就业等一系列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系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为此,学校形成了相对完善与完整的从学生入学到就业的整体培养流程和质量保障体系,这些在校企协同中都会发挥基础保障性作用,以便将学生的发展融入到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来。

可以说,学校资源构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环境的快速变化,用人机制、用人环境和对人才的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培养面临着用人需求的挑战,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新思考,由此,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应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协同的人才培养观,更应该从人才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校企协同,做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开放办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资源

从企业视角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在长期的运行、发展与积累中,通过管培生、干中学和职业发展规划等多种方式提供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方案,且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与整体运行体系,并具备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不具备的资源与条件,这便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可能性,并且合作空间很大。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考虑到企业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管理培训、员工培训、职业发展、人才成长。为此,企业一方面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时将具备丰富管理经验或实践操作技能的人员纳入到企业师资库,并建立了完备的培养体系。由此可见,企业师资和学校内的专业师资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可以实现双方师资的共享,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与结合[6]。

良好的企业运行,需要完备的运营系统。就整体而言,运营系统会涉及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并具体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与企业运营系统和人才需求对应的是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企业运营系统对专业的需求为纲,针对企业用人需求,确立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明晰专业培养特色,并据此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课程内容,改变授课方式,以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应倾听企业对于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而达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的良好对接与匹配。

(三)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要求的快速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调整与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培养合格和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其实施是关键。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修订中,应该改变已有的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思路,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人才需求为中心,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观,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制定中可以直接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很好地体现学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与应用相结合。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校企共同厘清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人才培养的独特素质组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确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如图2所示。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校资源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是培养方案能否真正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也是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中,采取“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思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更新,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交由社会和企业需求来评判。为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就成为校企协同育人围绕的中心。众所周知,评价什么比如何评价更重要,评价标准将是人才培养的导向,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方向,更是未来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指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重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和关注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上一定要有长远思维,用符合企业的人才需要和学生未来至少五年的成长和发展的观念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未来、发展与成长,校企结合,共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三、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作为整体的、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平台,通过校企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培养适应社会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校企双方的协同与共赢。为了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顺利运行,必须建立一套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

(一)市场驱动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一定是在双方共享、互赢的基础上来实现的,这就必然要引进市场驱动机制,以双方的需求为中心,以双方的利益获取为动力,互为对方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互动。首先,就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是核心,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为此,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未来成长与发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7]。这些诉求的达成需要企业资源的协助与支撑;其次,就企业而言,适应性和具备相应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需求是关键,为此,企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前置。通过与学校协同育人,可以事先做好人才的甄选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推广企业自身及企业品牌,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进而增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此,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中,一定要关注到双方需求的相同点及差异点,通过市场驱动,满足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同时又达成双方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协调沟通机制

平台的良好运行需要建立良性的协调沟通机制。校企双方应该就平台搭建与项目合作展开协调,不断加强、加深相互沟通,以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引领,构建互信的协调沟通机制。在协调沟通机制的建设中,双方应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就平台运行和育人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进行及时沟通与反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相互约束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双方互惠、共赢的平台,双方需紧密合作,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就需要在平台运行中建立相互约束机制,以使双方能够在平台的投入上实现真正合作,都能为对方创造价值,从而达成对方目标以及协同育人总目标。相互约束机制至少应包括行为约束、师资约束、资源投入约束、人员约束等,以保障协同育人平台的必要投入和有序运行。

(四)利益共享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是核心。单方面的价值创造或利益获取一定是不可持续的,这会直接导致协同育人的失败[8]。因此,为保障协同育人平台能够持久运行,就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使双方都能够通过协同育人获益,进而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在利益共享机制的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思考利益实现方式、实现内容、实现过程,以确保双方都有意愿留在平台上,维护平台的发展与成长,真正实现利益共享。

四、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实施保障

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是前提,实施是关键。搭建平台,建立机制,为校企协同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面临众多的困境与挑战,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机构保障

为了确保校企协同育人良性、有序、持续运行,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协同育人管理机构,负责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与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采用共建、共管的方式,由双方共同组成协同育人管理委员会,负责协同育人的总体建设及管理工作,下设教学育人管理中心和实践育人管理中心,负责协同育人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如图4所示。

(二)人员保障

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中,一定要有相应人员的精力投入,在管理和运行实践中,需要机构管理者、教师、企业师资、科研人员、学生、员工等多方面人员的投入,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保障育人平台的打造[9]。另外,为了保障协同育人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宜的培训,以实践课程或项目科研的方式展开教学和育人活动,在指导教师、导师、科研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达成育人目标。

(三)项目保障

校企协同育人需要企业出题,形成项目,转化为教学和科研问题,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合作攻关,达成企业问题的有效解决。这就需要将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以项目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呈现到平台上,这样校企双方就有了共同合作的内容和基础。由此,校企双方均能为对方创造价值。因此,项目是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得以运行的保障,使得协同育人具有了可持续性。

(四)经费保障

校企协同育人,作为校企双方共同打造的育人平台,其运行必然会涉及到经费支持,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谋划,形成多种经费支撑路径,主要可以开辟项目经费、科研经费、教学经费、实践经费、学生经费等多种经费来源,用以师资培养、商业实践、项目研究、课程设计、内容建设、案例开发等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因此,经费可以说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保障。

校企协同育人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紧迫要求,是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的现实需要。通过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机制,建立机构,可以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