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协同、三课堂、四体系”教学改革模式的建构

2020-09-26龙红梅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理论课社团思政

龙红梅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典型案例来支撑理论教学,这些案例大多数是间接得来的或者是选择一些理论要点放在社会实践加以印证。这样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停留在认识环节层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利用“职教云”在线教学平台,以思政课专任教师与学工行政人员协同育人为重要抓手,以第一课堂(思政课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理论社团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实现理论社团对思政课的学情支撑、教学支撑、宣传支撑和素材支撑,有计划地建构混合式教学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全方位的“两协同、三课堂、四体系”的教学改革模式(以下简称为“二三四”教学改革模式)。

一、建构“二三四”教学改革模式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建构混合式教学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全方位的“两协同、三课堂、四体系”的教学改革模式,回应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落实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其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价值体现在:

(一)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思政课程具有严谨的课程体系、系统的教学内容、稳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但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仅依靠一周几节课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显然不够的。目前,大学校园中的学生社团众多,且学生参与社团的比例已经较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将思政课教学同大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有利于拓展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理论社团的科学发展,实现理论社团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支撑。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所形成一系列活动成果,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手素材,实现理论社团对思政课的支撑,增强教学的亲和力,真正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

(二)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要确保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线下通过组织并参与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教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线上以“职教云”为平台,建设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库,熟练运用“提问、讨论、头脑风暴、投票、调查问卷……” 等互动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目标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信仰的教育和行为的教育。思政理论课教学设置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受教学课时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必须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學内容融入到社团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支撑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教学更加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转化,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建构“二三四”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思路

建构基于混合式教学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二三四”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秉承思政理论课的本质是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原则,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紧抓第一课堂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理论社团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三个课堂,实现理论社团对思政课的学情支撑、教学支撑、宣传支撑和素材支撑的四大支撑体系,形成“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教学形态,建构起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全方位“二三四”教学改革体系。

三、建构“二三四”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混合式教学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二三四”教学改革模式主要由“两协同、三课堂和四体系”的要素构成,其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两协同”主要是构建思政课专任教师和学工行政人员的协同育人机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突破单纯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开展实践教学的传统方式。思政课专任教师和学工行政人员共同构成实践活动教学团队,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和全方位性,彰显思政教育“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态势,形成大思政格局。

“三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第一课堂思政课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理论社团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第一课堂思政课课堂教学以思政理论课教材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原理为主要内容,倡导基于混合式“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线上有资源,以“职教云”为平台,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建设内容主要有:一是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介绍、概要、团队等内容;二是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专题课件、教学素材、在线作业、在线测试等。这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职教云”平台前移,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其次线下有活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对线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内容主要有:一是坚持以思政理论课教材体系为基本遵循,进行查缺补漏、实现重点突破;二是以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活动设计主要由问题导入、讨论、解决三环节组成,让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用来实现更高级的教学目标,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目标的认知上。最后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要开展评估。基于“职教云”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在线小测试、在线点评总结、课堂表现统计等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让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第二课堂理论社团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管理理论社团的学工行政人员通过多形式参与思政理论课教学;思政理论课专任教师作为理论社团的指导老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指导社会实践,了解学生实际和推进思政理论教学创新,搭建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工行政人员协同育人的平台。实践活动设计内容主要有: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提供实践活动主题,社团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主题。在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思政课教师和学工行政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地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创建一系列相对稳定的、与思政课教学目的和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教学实效性,形成更加优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四体系”主要体现在理论社团和实践活动对思政课教学的“四大支撑体系”,即学情支撑、教学支撑、宣传支撑和素材支撑。“学情支撑”以理论社团为抓手,成立思政课教学协助小组,利用“职教云”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知状况,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认知水平,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教学支撑”以实践活动着力点,将某些实践活动做成全校性比赛活动,实现与教育厅相关比赛对接,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大背景上,“理直气壮”地上好职业院校思政课。“宣传支撑”充分利用理论社团微信公众号、办好理论社团《马研论坛》期刊,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同时发力,为混合式教学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营造宣传氛围,让学生通过新旧媒体形式增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素材支撑”以思政课程内容为统领,在理论社团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过程中形成系列支撑教学的成果素材,不断扩充思政课教学的校本资源,完善资源库存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周晓晓.高职思政理论课“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

[4]卢国维.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社团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2017.06.

(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理论课社团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