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探索

2020-09-26王忠友张永平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王忠友 张永平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农村文明提升带来新的机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总多,乡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构成。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乡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2]“中华文化本质是乡土文化。”[3]乡村振兴的成效,不仅要让农民富了“口袋”,更要让他们富了“脑袋”。笔者认为,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文化导向,发挥社会各方面优势,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这是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有效定位。本文以平度市这个面积较大、人口众多的县域探讨乡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总结成效、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实施“六个一”工程,为乡村振兴打造基础

2016 年以来,平度市紧扣美丽乡村建设,在原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新扩(改)建18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0处图书馆分馆,1200多处村(社区)文化服务点。选择包括 12 个省定贫困村和 18 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在内的 69 个村(社区)作为第一批试点,以实施公共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在帮助村庄建文化活动室、建文化小广场、建文艺宣传队、配文体娱乐器材的同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融共进。2017 年到2019年,又以每年新确定的 81 个省定贫困村和 128 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计637个)为主,在做好“六个一”工程的基础上,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脱贫攻坚紧密衔接起来,提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理念,在637个村庄开设道德大讲堂。这些受到传统文化熏染的村庄,无论是环境综合治理还是村风、民风、家风教育都发生根本性改观,涌现出像云山镇赵家庄村、东阁街道河东马戈庄村、崔家集小刘家庄村等大批村风文明、家风优良的示范村。

(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进”工程,为乡村振兴铸魂树人

自 2017 年以来,平度市以“弘扬优秀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开展传统文化“五进”(进机关、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进村庄)工程。在市区,以“图书馆+尼山书院”模式,建立了9 个培训基地。开设公益大讲堂,成为广大市民聆听圣贤教诲、感受经典魅力、陶冶道德情操、滋养温润心灵、启迪人生智慧的重要阵地。在村级,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儒学讲堂。

(三)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是加强宣传。在平度电视台每周开播《文化平度》栏目,在《半岛都市报》每月开设“平度文化”专刊,定期播(刊)出乡村文化建设好政策、好做法、典型人物等专题报道,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宣传建设渠道。二是常年组织“文化惠民”活动。每年组织开展春节民间广场文艺汇演、非遗展、灯谜闹新春、“平度之夏  欢乐无限”系列文化活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汇演等品牌文化活动达100多个。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连续成功举办了中国乡村诗歌高峰论坛、“我诗写我心”大型诗歌朗诵会、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及“胶东王都?大美平度”文化展览周等大型文化活动。四是搭建线上“德润平度”云和线下“庄户学院”两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推动各类特色服务活动遍地开花。

(四)实施“行走的书箱”工程,为乡村振興扶智扶志

为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从2017年开始,平度开始推广乡村阅读和农家书屋工程的有益创新,打造“扶贫先扶志”的全民阅读的“平度模式”,用阅读来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平度市图书馆联合青岛快乐沙爱心帮扶中心阅读志愿者服务队在旧店镇具体试点实施“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工程,并获得巨大成功。旧店镇镇域面积广,村庄数量多,人口超过10万人。存在经济发展尚不充分、群众阅读资源不足、阅读意识滞后等问题。“行走的书箱”在旧店镇打通了“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

(五)实施“志愿服务”工程,为乡村振兴输入人才血液

乡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志愿服务必不可少。平度市从2017年开始已着手实施“百千万”支援服务工程(培育10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志愿服务队、培养1000名新时代文明实践骨干、培训10000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市直部门组建了6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组建了平度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师团、100名图书领读人暨百姓宣传员。18个镇(街道)组建各具特色的3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狠抓“六项工程”,把“志愿服务进万家”活动落到实处——学在我家:提升全民素质,全市开展“理论精品课宣讲月”志愿服务活动;和在我家: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化身边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乐在我家:文化惠民活动遍地开花,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农村;美在我家:2018年创建出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3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爱在我家:守望相助献爱心,2019年以来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600余次,覆盖群众20万人;兴在我家:助力乡村振兴,着手设立市、镇、村三级“庄户学院”,推进乡土人才培育,打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二、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建设定位把握得不够准确

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不良倾向。笔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在“扶志”“扶智”,重在提升农民文化精神风貌,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农村脱贫难,不是难在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上,而是如何推进农村全民阅读、优秀文化进家庭、老幼文化受教育,提高农民奔小康的文化自信,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不仅仅是建个图书馆、农家书屋、跳个广场舞、放场电影、演一台戏。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改变农村贫困的面貌、农民的当下生活状况,为早日奔向小康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这才是未来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有效定位。还有,农民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缺乏足够认知,对到图书馆和文化中心读书、学习、参加活动不感兴趣,致使乡村文化建设的受益主体缺失严重。

(二)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体系不够健全

乡村文化要想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家庭的支持,也需要个体的自觉,更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主导和约束。然而,在党和政府层面,对发展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精力严重不足,极少有前瞻性的分析,对乡村文化发展的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缺乏研究。有些地方,对文化建设只管建不管管。有些图书馆和文化场所选址太偏,环境太差,常年被闲置。提供的资金只用于前期文化场所建设、书籍、设备的购置,日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服务、水电等各种开销,无法保障。而在社会组织层面,党委政府有号召有监督,就有行动有落实,自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很少。其能力与水平与新时代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呼唤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有一定差距。就是政府购买的文化服务,多数也只是限于完成规定动作,而且服务的绩效难以保证。对社会大众而言,往往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造成对乡村文化发展的消极对待,甚至抵制。

(三)乡村文化管理服务人才相对不足

实施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兼具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有为青年落户城市,造成乡村人才大量流失。乡村文化管理服务多数是以乡镇文化干部为主、多种成分人员并存的管理模式。而很少是专职的文化人员,导致按时开放、活动开展难以保障。而且很多乡镇工作人员频繁变动,造成了他们对文化工作缺乏长远打算和应有的责任感,文化服务“三农”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再是文化干部选配不合理,不少文化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达不到专业化要求,致使服务手段落后,与时代要求严重脱节,无论在思想观念、服务创新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形势所需。还有,不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问题。

三、 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各级政府和诸多干部身上表现的比较突出,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乡村振兴的成效,既要看农民的物质生活有没有改善,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有没有改变。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补齐老百姓的“精神短板”。尽管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但是大多数人包括为数不少的文化工作者,对其缺乏系统认知,开展的教育、传承发展常常是局限在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工艺展示等方面。认识上的误区,其本质在于缺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

(二)以经济指标为主的政绩考评影响未消除

唯 GDP 倾向,“以 GDP 论英雄”等问题造成了许多负面效应。早在 2008 年 1 月 13 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鲁发〔2008〕2 号)中就指出:“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青岛市、平度市也随之出台了相关文件,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政绩考核评价指挥棒的强大惯性作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狀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扭转。

(三)道德缺失,乡村文化发展空间受限

自古以来,乡村文化就崇尚伦理道德和亲情力量,注重大人孩子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养成。改革开放之后,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广泛地渗透农村家庭、教育、亲情、人际交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亲情之间表达过度注重物质化,家庭伦理中缺失孝道文化、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成为普遍趋向,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遭到严重破坏,心里没有敬畏,行为没有底线,乡村文化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四、对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对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要有清醒认识

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长期性。乡村文化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和精神的维系。是传播思想、价值建构、洗涤心灵的过程,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过程。任何一种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温情,需要反复抓、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复杂性。乡村文化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百多年来,人们漠视了对心灵的涵养,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出现断层。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其复杂性可想而知,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工作的艰巨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无处不在。良性、适度、有序的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积极促进作用,恶性、过度、无序的竞争却适得其反,加剧了人们患得患失的心态。乡村文化发展,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艰巨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各级领导干部行动到位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政策、新作为,要以甘当小学生的心态来学习掌握乡村文化发展脉络,以便指导工作。

领导干部坚持问题导向是根本。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用乡土文化孕育的智慧来化解民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矛盾最尖锐的现实问题,在化解实际问题中展现乡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领导干部力行表率是动力。知行合一是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根本原则。领导人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三)充分发挥宣传文化部门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加大阐释和宣讲力度。宣传部门,应找准发展乡村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契合点,加大宣传,增进乡村文化认同,动员和号召干部带头,全民行动,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导正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以家庭的幸福美满积极行到做好乡村文化建设。

强化考核和监督检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责任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本着既看数字也看成果、既看显绩也看潜绩、既注重当前又注重长远的原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把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纳入对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特别是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测评体系,引导基层纠正只重项目看数字而不重文化熏陶、只重宣传文稿数量而不重行为实践养成的做法,引导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富有成效地开展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突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主导作用。文化和旅游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做好“文化下乡、文物保护、非遗挖掘、文艺创作、手工技艺传承、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常规工作外,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传承乡村文化价值理念,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给人以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优秀作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为农民朋友多送“文化精品”,并逐步实现由“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

(四)广泛凝聚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社会力量

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的潜能。应从学前教育开始,把乡村文化贯穿到终身教育全过程。将乡村文化蕴涵的价值观有创意地布置到教室、宿舍、操场、走廊等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应以小手拉大手、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完善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衔接、良性互动新格局。帮助家长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还应依托图书室、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关注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孤寡老人,让爱和幸福的阳光照进每他们的心田。培育一支真诚奉献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助人为乐,以其真诚无私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称赞和充分尊重。在乡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志愿者队伍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大环境下,志愿者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应依托共青团、妇联、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加强对志愿者人才的搜集、筛选,一方面应依托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道德大讲堂、传统文化培训基地等阵地,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指导。此外,应配套建立志愿者服务考评机制和志愿者退出机制,定期组织面向志愿者及其服务对象的见面会、交流会,掌握动态情况,确保志愿服务的性质不变、方向不偏,努力把志愿者打造成活跃在城乡大地上,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社会高度认可的乡土文化的践行者、宣讲者、传播者,为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五)建立健全利于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构建网格化责任体系。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因此,要建立“党委统筹协调、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媒体舆论造势、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积极支持、纪检动态督导”的网格化整体联动工作体系,党委政府牵头制定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使乡村文化工作真正做到有事干、有人抓、有人管,让乡村文化牢牢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灵,久久为功,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必要时,还可以设立党委领导下的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办公室,协调推动工作落实和日常工作调度;还可以依托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成立覆盖各系统、各领域、各行业的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乡村文化发展的多渠道网络。强化财政资金保障。落实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保障,是政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对于个体而言,乡村文化发展更多地侧重于帮助其实现身心的和谐、素养的提高;相对于社会而言,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更多地侧重于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安静的社会秩序,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文化民生。因此,也就需要予以更多地政策性保障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政府应把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建设经费投入提供有力保障。也可以依托正式注册、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建立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本投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弥补财政资金在基层文化阵地配套设施建设、志愿者生活和交通补贴、特殊补助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保护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遗址、古民居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活化利用。

结论

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到今天,仍存有不少的问题和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认知能力,以更高的觉悟结合新的实践,全方位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创新转化的良好对策。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作出了实施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力量的推动,社会资本的进入,将会在农村掀起热潮,这种由政府主导和强力推动的战略,如果在认识上不清楚、不深入、不透彻,措施上不配套、不扎实、不得力,很有可能对乡村文化的根脉造成毁灭式破坏,或者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形成破坏性建设,这些在我们今后工作中必须警醒,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的方向不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人民日报,2018-09-27(09).

[3][5]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光明日报,2018-07-07(11).

(作者单位:王忠友,平度市图书馆;张永平,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寒露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