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ajal间质细胞数量在反复膀胱炎大鼠膀胱中增加

2020-09-22张士更文甲明虞旗旗黄亚胜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0年9期
关键词:膀胱炎染色膀胱

高 峰,张士更,张 楠,文甲明,虞旗旗,黄亚胜*

(1.杭州市中医院 泌尿外科,浙江 杭州 310007;2.浙江大学 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泌尿外科,浙江 杭州 310009)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 active bladder,OAB)是泌尿系常见慢性疾病,表现为尿频、尿急及夜尿多或合并急迫性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已成为泌尿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OAB 是一个独立的症候群,常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疾病,其中膀胱炎最常见,临床上反复膀胱炎患者中约有39.3%继发OAB[1-2]。

人类及大鼠等动物膀胱存在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膀胱壁中呈网络状分布[3],膀胱储尿及排尿功能依赖于支配膀胱的神经、逼尿肌细胞及 ICCs 等的协同作用。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是ICCs 的特异性标志物,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是c-kit的天然配体,SCF 在各种组织的平滑肌细胞中均有广泛表达[4]。SCF及c-kit 相关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

目前就反复膀胱炎相关OAB 膀胱组织具体病理生理机制未见明确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Cajal间质细胞在反复膀胱炎大鼠膀胱中的数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60只SPF3级雌性SD大鼠,体质量150~180 g [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CXK (浙)2018-0007]。

1.1.2 试剂与菌种: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单克隆抗体(Thermo Fisher Scientificals公司);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兔抗大鼠IgG抗体(上海睿铂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E.coli)(杭州百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甲磺酸伊马替尼(Selleck公司)等。

1.2 方法

1.2.1 菌液制备:从-70 ℃冰箱中取出E.coliATCC35218菌种,划线法接种在血平板上并置于37 ℃恒温箱,24 h 后取出,挑取少许菌落至试管中,0.9%氯化钠溶液溶解后用分光光度计持续测定菌种浓度,保持在1×108~1.2×108CFU/mL,膀胱灌注所需菌液均当天制备。

1.2.2 大鼠的分组及处理:将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OAB)大鼠膀胱内灌注E.coli(1×108~1.2×108CFU/mL) 100 μL,3 d 后搜集尿液常规显微镜检查,后予左氧氟沙星(50 mg/kg)灌胃每日1 次,连续7 d,第10 日复查尿检,如此10 d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

1.2.3 尿检及尿流动力学的测定:将大鼠单独放置于代谢笼,禁食12 h,只提供饮水,12 h后收集纯尿液,先检测尿中细菌浓度,再予离心后高倍镜镜检。尿流动力学检测:采用2%戊巴比妥以35 mg/kg腹腔注射麻醉。连接尿动力检测仪,检测从开始灌注直至排尿停止。(每只大鼠检测3次。若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波存在2次及以上,则为阳性,即逼尿肌不稳定收缩(detrusor unstable contraction,DUC)或OAB;若不稳定收缩波只出现1次,则第2天再次检测,仍在1次及以下判为阴性)。

1.2.4 HE染色观察膀胱:将大鼠断颈处死,取出膀胱顶部组织,均分为4组:1组,膀胱组织行常规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炎性细胞以及细菌菌落。

1.2.5 免疫荧光检测:2组,免疫荧光检测ICCs,因c-kit被公认为ICCs的特异性标志物,为检测ICCs,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单克隆抗体(1∶100)免疫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兔抗大鼠IgG抗体(1∶40)二抗免疫染色,最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荧光图片观察c-kit阳性的ICCs及面积改变。

1.2.6 Western blot检测SCF/c-kit蛋白表达:3及4组两组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CF及c-kit蛋白:SDS-PAGE后将分离开的蛋白质样品用电转仪转移到固相载体上,而后利用抗原抗体标志物显色进行SCF及c-kit蛋白水平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肠埃希菌膀胱灌注致尿路感染

实验组E.coli膀胱灌注4个周期模拟反复泌尿系感染,尿检确定尿中细菌数量和白细胞计数以明确E.coli膀胱灌注成功诱导膀胱炎(图1)。对照组大鼠4个周期尿液白细胞及E.coli结果均阴性,无炎性反应表现。

2.2 尿动力学检查确认OAB动物模型的建立

OAB组大鼠的平均排尿压(voiding pressure,VP)、最大膀胱体积(maximal bladder volume,BMV)和膀胱顺应性(bladder compliance,B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膀胱充盈期,实验组大鼠逼尿肌出现DUC(图2),DUC是OAB的关键特征。

A.averag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urine;B.white blood cell count after high power centrifugation图1 4个周期E.coli膀胱灌注后尿液平均细菌浓度及白细胞计数Fig 1 Urine averag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of 4 cycles after intravesical

2.3 膀胱组织病理变化

OAB大鼠反复尿路感染后,膀胱黏膜出现轻微变性、凋亡和水肿。OAB组与对照组大鼠炎性细胞数和细菌菌落数无差异(图3)。

A.mean voiding pressure (VP);B.maximum bladder volume (BMV);C.bladder compliance (BC);D.urinary dynamic curve,The black arrow showed DUC;*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图2 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Fig 2 Results of urodynamic test in two groups

2.4 ICCs在OAB大鼠膀胱中显著升高

OAB组ICCs网络状分布更加紊乱。半定量分析显示,OAB组的ICC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图4)。

2.5 大鼠组织中SCF/c-kit表达水平升高

OAB大鼠逼尿肌组织中SCF和c-kit的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图5)。

3 讨论

OAB目前在国内40周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1.3%[1],欧美国家高达为17%[2]。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神经源性与肌源性学说,后者因Cajal间质细胞的发现被广泛认可[5]。临床上,女性患者往往因反复膀胱炎引起OAB,但目前尚无该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具体的研究。

A.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bladder mucosa of OAB rats showed mild degeneration,apoptosis and edema(HE×400);B.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 rats图3 反复膀胱炎后膀胱上皮病理学改变及炎性反应状态Fig 3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inflammatory state of bladder

A.control group,OAB group,negative control;Green represented c-kit positive,red arrows were ICC,blue was nucleus,and cells with no green fluorescence around the periphery were smooth muscle cells(×400);B.area percentage of c-kit positive cells in rats;*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图4 ICCs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荧光图片Fig 4 ICCs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scanning fluorescence

A.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c-kit and SCF in bladder tissues of two groups;B,C.expression of SCF and c-kit in OAB rats increased;*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图5 SCF/c-kit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Fig 5 Western blot test results of

本研究借鉴文献[6-7]建立膀胱炎模型。实验组中1只大鼠膀胱灌注后第2天死亡,将其膀胱行HE染色,见血管内大量菌落成团,扩张充血。考虑可能因尿路感染引起菌血症、感染性休克死亡。实验组仍有2只(6.9%)大鼠尿动力学检测阴性,分析原因:1)麻醉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收缩活动和排尿反射,出现假阴性:2)膀胱炎病程较短尚未能够造成病理改变。

为排除治疗后大鼠尿检结果的假阴性,笔者将膀胱组织行HE染色明确炎性反应性感染已治愈。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初步表明感染诱导的OAB可能源于ICCs数量增加。ICCs是首先发现在胃肠道中的一类特殊间质细胞,其具有起搏慢波,传递电信号等作用[8,9]。在膀胱中 ICCs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发现在膀胱组织中ICCs形态及功能亦类似胃肠道 ICCs,其在膀胱壁中呈网络状分布,被称为膀胱起搏细胞[4]。而不同部位的ICCs数量有明显差异,以膀胱顶部最多,其次为三角区[10],故本研究初选顶部组织。ICCs 主要分为固有层 ICCs(ICC-LP)、逼尿肌肌束边缘ICCs(ICC-IM)及肌束间结缔组织内ICCs(ICC-IB)[10],在验证ICCs数量增加的同时,就不同类型ICCs在该疾病中的数量变化,仍需进一步探究。

在以往对胃肠道的研究发现,SCF/c-kit 信号通路对ICCs 的正常发育、分化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11]。SCF以及c-kit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亦为后续研究膀胱组织内SCF/c-kit 信号通路提供有力支撑。

临床上由于对该疾病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尚缺乏有效治疗策略。ICCs作为主要的起搏细胞,在膀胱神经向平滑肌细胞的信号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膀胱内ICCs及相关蛋白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为治疗提供新策略。

猜你喜欢

膀胱炎染色膀胱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膀胱镜的功与过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两类图的b—染色数和研究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三种不同脂肪染色方法的比较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