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汝言家世、宦迹、交游考

2020-09-18王红波

中国书画 2020年7期
关键词:倪瓒

◇ 王红波

陈汝言是活跃于元末明初的文人画家,在年轻时已确立其绘画上的名声,其家族入明后对于吴门画派,尤其是沈周家族有一定影响。陈汝言先后任职于张士诚政权及朱元璋政权。陈汝言通过绘画、诗文、古琴多方面的才能,广泛与江浙一带的文人结交,既参与了著名的玉山雅集,又与其兄陈汝秩一道参与了绿水园雅集,还与“元四家”之中的王蒙、倪瓒交游密切。然而,后人对其人其事记载杂芜,亦有传说附会处,导致其生平经历含糊不清。本文结合多种资料,致力于辨明陈汝言家世、宦迹、交游等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接近其人生原貌。

一、家世

陈汝言,字惟允,号秋水,侨居吴地(今苏州一带),其家世及生平见于郑元祐《庐山陈天倪墓志铭》〔1〕、陈基《送陈惟允序》〔2〕、张适《陈维寅圹志铭》〔3〕、杨士奇《故翰林检讨陈君墓碑铭》〔4〕、杨荣《翰林检讨致仕陈君继墓志铭》〔5〕、陈完《仲兄醒庵先生墓志铭》〔6〕诸文。综合各信息可知,陈汝言先祖本为蜀人,世家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六世祖陈篆,为宋宣和年间进士,至朝散大夫,迁居南康(今江西赣州南康区)。祖父陈仝,为元代翰林待诏。父为陈徵(1297——1348),字明善,号天倪,从学于元代大儒吴澄,与赵孟頫、邓文原等人皆有交游。陈徵曾北上大都,后南归,侨居吴地。陈徵的诗文虽为虞集、揭傒斯等人盛赞,但最终“怀才负气,盍措诸用,乃不遇而没”〔7〕。可料想其人生境况之一二。

元至正八年(1348)陈徵去世,有二子,长子陈汝秩,字惟寅,次子陈汝言,字惟允。此时陈家的情况,据陈基《送陈惟允序》所言:“家徒四壁,独遗书数百卷。母夫人日夜督惟允与兄惟寅诵习之,二子复以儒业其家,从容文艺,出入缙绅大夫间。而惟允尤善鼓琴,拟古人摹写山水树石为屏障,瑰诡怪奇可喜。”〔8〕此文作于至正十四年(1354),此年春天,陈汝言“将去吴适金陵,因北上京师”〔9〕,陈基遂作此序为其送行。

图3 饶介《兰亭帖》 故宫博物院藏

图4 陈汝言《荆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 陈汝言《诗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关陈汝言生年,各资料皆言不详,然并非毫无端倪可寻。陈汝秩为兄,生于1329年〔10〕,由此可知陈汝言的生年必在1329年之后。陈汝言有据可查的最早活动经历见于至正十年(1350)的玉山雅集,假定其时陈已加冠,推其生年当在1331年前后。这一推断可与上述1354年远游京师的年龄互证。汝秩、汝言两兄弟多共同参与文人活动,在他人诗文中亦常并列出现,料想兄弟二人的年龄相差不会太大。故在没有确切的直接证据之前,暂可将其生年推定为1331年。颇有意味的是,陈徵及汝秩、汝言父子三人婚配年龄均较晚。倪瓒在《赠陈惟寅》中言:“三十不娶妻,四十不出仕。”陈继《先妣吴孺人墓版文》:“遗孤继才生十月。三女,长者岁九。”〔11〕由此可知,陈汝言长女出生于1363年。如排除早婚晚育这个因素,陈氏父子三人的婚配年龄均在30岁之后,在当时确属名副其实的晚婚晚育了。

陈汝言卒于洪武四年(1371)八月,有三女一子,幼子名为陈继,生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卒于宣德九年(1434),年六十五。洪熙元年(1425),陈继得杨士奇推荐入仕,初授国子博士,寻改翰林五经博士,直弘文阁,预修《明仁宗实录》,书成,升翰林检讨〔12〕。陈继亦以画艺著称,《明画录》即云:“写竹工于法度,夏昶、张益师事之。”〔13〕陈继有五子,“宗、宽、宏、宣、完皆不求仕进,以儒业重于乡闾”〔14〕。二子陈宽〔15〕,字孟贤,号醒庵,是沈周少时的老师,《庐山高图》(图1)即是沈周为其祝寿所作。沈氏家族的教育情况与陈汝言一族关系密切,沈周的伯父沈贞、父亲沈恒受业于陈继,沈周则受业于陈宽〔16〕。陈宽虽不像其祖陈汝言、其父陈继善于绘事,但收藏颇丰。陈完云:“好蓄古今书画、古器服、古名贤巾服,人望见之,皆曰:此东吴大老也。”〔17〕都穆《寓意编》亦云:“黄大痴《天池石壁图》,真本在陈处士梦贤家,上有柳道传诗,下有‘钱翼之’收藏印。又王叔明《岱宗密雪图》,亦陈氏物,近二十年归嘉兴姚御史,已遭回禄。陈惟允《仙山图》,青绿,有倪云林跋。相传惟允画以寿潘左丞者,左丞张士诚姊婿。惟允时为张氏参谋,且左丞客也。又惟允《溪山秋霁图》一卷,后元人诗跋甚多,皆陈氏藏……”〔18〕梦贤,即陈宽,据此可略窥陈宽的收藏,也可见元代名家作品在明中前期吴门的流布情形。陈氏家族与沈周家族的密切联系也为沈周力学元代诸家提供了绝佳典范,从而使我们可以领略吴门画派形成与发展的一条线路。

二、仕宦

倪瓒称陈汝言“虽游名公卿间,无意于仕进”,作于1362年的《陈惟寅僦屋疏》亦云:“陈惟寅甫与弟惟允,闲居养亲,栖隐吴市,不耻贫贱,不乐仕进,熙怡恬淡,与物无忤。虽过朱门,如游蓬户也。”〔19〕然而倪瓒所说只是对于文人生活的理想化表述,其实陈汝言始终游走于名士高官之中,颇有志于仕途。他的仕宦经历有二,一是担任张士诚政权潘元明的幕僚,二是明初任济南府经历。

较早记述陈汝言与张士诚政权关系的是《乔木山庄图》卷后题跋(图2)。此作并无款识印鉴,据卷后范原理、杜琼及陈汝言孙陈宽的跋,知为陈汝言作品。三跋分别云:

友石轩中重礼罗,主宾雄略思如何。西风忽向秋林起,回首青山感慨多。定庵范原理。

秋水先生经济才,论兵曾佐李临淮。百年遗墨无人识,宅相题诗一感怀。庐山陈惟允先生,在胜国时,尝为江浙行省右丞潘友石幕宾。……唐氏以安偶得此幅,求题于姻亲范君宗常,而宗常实先生之外孙也,能认其笔,诗意故及之。……正统九年甲子岁夏五。京兆杜琼。

绿水园中旧荜门,清风乔木至今存。千金遗墨人间得,肠断题诗到子孙。孙宽谨题。

跋中的“秋水先生”即陈汝言,秋水是其号,绿水园是陈氏兄弟住宅。三跋的题写者,陈宽是陈汝言孙,范原理是陈汝言外孙,杜琼是明初苏州著名画家,与范原理为姻亲。根据题跋内容可知,陈汝言知兵法,曾担任张士诚政权江浙行省右丞潘友石的幕僚。潘友石即潘元明,友石轩是其书斋名,初为中书左丞,镇吴兴,后任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兼行枢密院事〔20〕。杜琼的跋说明了陈汝言入潘元明幕府的情况,二者的关系亦通过《仙山图》在明清时期的著录更为明确,而此作一直被视作陈汝言为潘元明祝寿之作〔21〕。

在晚出的几则文献中,陈汝言的身份由潘府幕僚变为“太尉府参谋”一职。此说始见于正德元年(1503)的《姑苏志》,该书称陈汝言“工诗能琴,尤善绘事。伪吴时为太尉府参军,国初擢官济南府经历,卒”〔22〕。《姑苏志》“陈徵”条记载得更为详细:“(陈徵)二子汝秩、汝言。汝言字惟允,闿爽有隽才,尤工诗画。张氏时为太尉府参谋,颇见亲信。洪武初官济南府经历,坐事卒。”〔23〕陈汝言担任“太尉府参谋”一职的记载亦见于晚出的《崇祯吴县志》,其书转述刘凤《续吴录》,亦云:“时张士诚开太尉府,辟为参谋,颇见亲信,每事咨决。洪武初,以荐任济南府经历,坐事免,卒。”〔24〕更晚的《画史会要》所言大致相同,而清初《列朝诗集小传》则云:“汝言,字惟允,汝秩之弟也。兄弟并有隽才,惟允尤倜傥知兵。张氏时,客潘元明所,辟藩府参谋,亲信用事。……洪武初,官济南经历,坐法死,家破。妇吴,育其孤继,遗书尚输完卷。”〔25〕

如此一来,陈汝言在张士诚政权的职务有了两种说法,一种为潘元明幕宾,一种为太尉府参谋。笔者以为陈汝言担任潘元明幕宾角色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在于杜跋前后有范原理、陈宽二跋,此二人一人是陈汝言外孙,一人是陈汝言孙。二人作为陈汝言的直系后代,信息可信度更高,况且此三跋又为早出文献,后出的诸家材料来源不明,可信度较低。

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陈汝言并没有因此归隐,而是继续入明为官,担任济南府经历。这一履历已见前述明中期至清初的数则文献,而更有明初的文献可以佐证,如《乾隆历城县志》所载《重建城隍庙碑》,此碑洪武二年(1369)立,“陈汝言书并篆额”〔26〕。又危素洪武三年(1370)作《济南府治记》,文末记录负责营建济南府公署的官员包括“经历庐山陈汝言”〔27〕。《嘉靖山东通志》亦云洪武三年(1370)陈汝言时任济南府经历〔28〕。

陈汝言曾服务于张士诚政权,为何能在朱元璋政权继续任职?这或与当时的政策有关,《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夏三月]命中书省给榜,抚安山东郡县。先是,朝廷以大将军徐达既下山东,命所在州郡访取贤材及尝仕宦居闲者,举赴京师。有司询求严迫,凡尝仕元者,多疑惧不安,由是所在惊扰。上闻之,乃命中书省给榜安谕所征人材,有不愿行者,有司不许驱迫,听其自便,其自他郡县避兵流寓,愿归乡者听之。”〔29〕由此可见,明初对于前朝为官之人政策上相对宽松,这或许正是陈汝言出仕的基础。

另外,如今大多认为陈汝言是朱元璋大肆诛杀张士诚政权文人的牺牲品。检阅资料发现,无论是陈汝言的死因还是死亡时间都使这一说法颇有可商榷之处。目前可见的材料都没有记载陈汝言的具体死因,更多的是赞扬其政绩。如其子陈继《先妣吴孺人墓版文》一文所言:“始先君(陈汝言)在济南,孺人与俱。国令初新,民俗未变,郡长迂懦,大将(疑脱“军”字)出师临境,需用百出。先君昼夜应事……处之裕如,政令章著也。……仕为经历济南,无一不义之物奉口体。及卒,惟有所阅之书二万余卷,箧司无所实也。”〔30〕文中记述了陈汝言为保证军需所作的应对,并格外强调陈汝言去世时“惟有所阅之书二万余卷”,以强调其好学与清廉。陈继去世后,其子陈完赴京求陈继的生前同僚杨士奇、杨荣撰写墓志铭。杨士奇依据陈完提供的材料,在《故翰林检讨陈君墓碑铭》中云:“汝言,博学有才具,洪武初仕为济南府经历,所设施秩然条理,一郡倚重。大将军出师道其境,深见奖重。……嗣初生十月,经历公没,母抱之归苏,家具萧然,惟存书二万卷及蔬地二十亩。”〔31〕而杨荣《翰林检讨致仕陈君继墓志铭》仅云:“明年八月,父卒,母抱归吴城。”〔32〕之后的文献提及陈汝言的死因时,多言简意赅,如成书于正德元年(1503)的《姑苏志》“陈继”条:“国初擢官济南府经历。卒,继生方十月。”〔33〕《姑苏志》“陈徵”条又云:“洪武初官济南府经历,坐事,卒。”〔34〕直至清初《列朝诗集小传》才将陈汝言之死与“坐事”相联系:“洪武初,官济南经历,坐法死,家破。”〔35〕由以上诸条可知,陈汝言在济南府经历任上,确实曾因事获罪,由此免官,不久去世。但现有的材料还难以坐实陈汝言身死与朱元璋大肆诛杀张士诚政权官员直接相关。

三、交游

陈汝言活跃于苏州一带,如其子陈继所云:“少负重名,四方贤俊,求纳交者,过之座无虚席,日为酒张筵饮之。”〔36〕根据现有材料,陈汝言的交游自至正十年(1350)年的玉山雅集开始,至洪武初年与王蒙改画轶事结束,中间主要是跟张士诚政权文人的交往,包括绿水园雅集及“北郭十友”这一诗人群体。陈汝言与倪瓒的交游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陈汝言与玉山雅集主人顾瑛的交游见于《玉山名胜集》《玉山纪游》等,主要集中于至正十年(1350)十二月中旬至至正十一年(1351)一月初。第一次有记载云:“冻合玉楼寒起粟分韵赋诗,国良以吹箫,陈惟允以弹琴,赵善长以画序首,各免诗。”〔37〕第二次发生在至正十一年(1351)一月初,有关文献云:“(顾瑛)雪中与郯九成、陈惟允游虎丘,夜宿贤上人竹所。明日始霁,乃登剑池,取水煮茗,图景赋诗。”〔38〕顾瑛有《题陈惟允溪山秋霁图》,云:“予久不见惟允,忽惟允携是图过草堂。”时间在至正二十年(1360),惜画已不存〔39〕。

陈汝言的另一重要交游是绿水园雅集。此雅集自饶介、倪瓒帮助陈汝秩、陈汝言兄弟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租住绿水园开始,今可考见的一次雅集发生在至正十六年(1366)年春,参与者主要是“北郭十友”这一诗人群体。关于租住绿水园的原委,见于倪瓒《陈惟寅僦屋疏》:“陈惟寅甫与弟惟允,闲居养亲,栖隐吴市,不耻贫贱,不乐仕进,熙怡恬淡,与物无忤。虽过朱门,如游蓬户也。……兵后栖无定居。江右同邑人饶介之为之僦屋,使得以安菽水之奉,而僦屋之资则非一人所办。饶君素清苦,又不欲以外事累人也,仆遂为之一言。……至正壬寅(1362)十二月九日倪瓒言。”〔40〕由此可知,饶介是帮助陈氏兄弟租住房屋的主要人物,二人交游一例见于故宫博物院藏饶介《兰亭帖》(图3),云:“兰亭序并圆玉印借来,幸付之。琴轸万勿惮烦,必致之耳。然欲剑合延平也。不觉喋喋。介白事。唯(惟)允乡姻。谨遣。”唯允即陈汝言。

陈氏兄弟与倪瓒往来密切,交往早,持续时间长。陈汝言与倪瓒的交往或因其兄陈汝秩的中介,“云林友人择其要者,有张伯雨、张经父子、陈惟寅兄弟、陆友仁、周南老、郯九成、王蒙、袁华、顾瑛等,而与惟寅交情最笃”〔41〕。至正十二年(1352)就有倪瓒与陈汝言同观赵孟坚水仙图的记载,至正二十四年(1364)七月倪瓒为陈汝言作《秋水轩诗序》,直至陈汝言去世的当年(1371)两人仍唱和题咏不断。一诗前引云:“至正丁酉(1357)十一月五日,余友陈兄惟允过余旅寓,鼓楚词一再行,因写墨君,并走笔赋长句以赠。”〔42〕1371年七月,也就是陈汝言去世的前一个月两人仍同游,“是日,性源、秋水二上人同集,廿一日”。同月,亦曾为陈的《汾湖隐居图》作题跋。《清閟阁集》卷十一亦收陈惟允诗《过元镇林居》〔43〕。两人的交往亦见于相关画作,今举画迹数例。

陈汝言《荆溪图》(图4),纵129厘米,横52.7厘米,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整体呈一江两岸之势,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据王蒙题跋可知所绘为太湖风光。本幅无作者款印,画面上方有倪瓒大段题跋,知为陈汝言作。时间应作于倪瓒题跋同年稍早的时候,即己亥(1359)五月十三日之前。据倪瓒跋,此作为“允同命余友陈君惟允,绘为荆溪图,以示不忘乡都之意”。

陈汝言《诗意图》(图5),为《集古图绘》册页中的一页,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两棵大树将画面场景分开,左侧为室内场景,母亲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右侧为室外场景,远行的马车已经备好。画中景物并不复杂,然细节颇为周全,有象征送别的柳树,有象征母亲的萱草,含蓄而深远。上有倪瓒题跋,录唐代诗人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难将寸草心,报答三春晖。陈惟允画,倪元镇书。至正乙巳(1365)九月。”画境与诗境高度统一。无款识,钤“陈惟允印”“秋水轩”二印,另有“长安”印及葫芦印(不辨)。

倪瓒《江岸望山图》(图6),纵111.3厘米,横33.2厘米,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绘一江两岸,是倪瓒较为典型的构图范式。据题跋内容可知是为陈汝言送别的一幅作品,题曰:“江上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回,青障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舟过钱塘半日程。癸卯二月十七日赋此诗,并写《江岸望山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倪瓒。”清代吴升、安岐均对此画评价甚高。今人发现题款中“惟允”二字有涂改痕迹,怀疑人为篡改以提升画价。此说的破绽在于,作者(倪瓒)是决定此画价值的根本,受赠人是谁与画价的关联较轻。如果真以此举抬升画价,何不造一个名头更大的受赠人,而选择知名度相对偏低的陈汝言呢?

最能表明二者关系的作品是《仙山图》(图7),纵33.1厘米,横96.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此作无款印,画心右上角有倪瓒题跋:“《仙山图》,陈君惟允所画,秀润清远,深得赵荣禄笔意。其人已矣,今不可复得。辛亥(1371)十二月二日倪瓒题。”前述已知陈汝言于此年八月卒,倪瓒在此作中追念故人“其人已矣”,此作重要的是提及了作品的风格问题,指出取法赵孟頫,此作确与赵孟頫《幼舆丘壑图》有神似之处。

另有倪瓒赠陈汝言竹枝图一幅,“惟允契友,工为诗歌,而围棋鼓琴,无一不造其妙。虽游名公卿间,无意于仕进,故写竹枝奉赠又赋此诗。岷江陈秀士,栖隐阖闾城。觅句仍工画,看山不爱名。棋枰消永日,琴调寄闲情。摩捋须髯美,春苗紫过缨”〔44〕。可惜仅存诗作于文集,画已不可见。

另一较为特殊的作品是《百丈泉图》(图8),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纸本水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左上有陈汝言的简单记述:“至正庚子正月二日,庐山陈汝言写。”作画时间为1360年。画面右上方周南的长跋则交代了画作原委:“己亥春仲,留海云三日,登山观百丈泉,尝赋此诗。公余每追想山泉清胜,遂征能画者图其仿佛,并写诗于上。奉寄允元禅师,以寓景仰云。庚子岁正月望日周南顿首。”陈汝言并不是观泉事件的亲历者,而是周南所言的“能画者”,据行文大意,委托人周南与受托人陈汝言并不熟悉,那么这个中介是由谁完成的?不知委托人周南与撰写倪瓒墓志铭的周南老是否为同一人,如果两人确为一人,或许同《荆溪图》情况类似,倪瓒也是促使此件作品生成的中间人。陈汝言与倪瓒的交游以绘画、琴艺为介,而倪瓒似乎也在其中扮演着为陈汝言引荐委托的角色,如若此说成立,表明两者的交往中也有为生计考虑的现实成分。

图8 陈汝言《百丈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结语

陈汝言既无丰厚家产,亦不坐拥高位,凭借自身谋事能力、文艺素养,在元末明初的江南文人社交圈中从容度日。其生卒原本不详,后人据倪瓒《仙山图》题跋等资料定其卒年为1371年,生年阙如,今依据现有材料推定其生年约在1331年。关于其在张士诚政权所任何职亦给出了基本的判断,并对“坐事而死”提出怀疑。陈的交往颇为多元,本文多着墨与“元四家”之一倪瓒的交往上,指出二者交往除了文学、艺术上的心性相同,亦有生计上的现实考量。

陈汝言在天下大乱的世事之下并没有选择归隐,而是有意于仕进。面对元廷、张士诚政权、朱明政权,对于归隐还是出仕的问题,陈汝言的经历作为一个案例,使我们对于元末明初士人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陈汝言的交游由于自身诗文、鼓琴、绘画等多方面的才能,呈现出交游形式的丰富性,尤其是他以绘画为媒介的交游,有助于在风格分析之外,为进一步讨论画作的内涵、意义与功能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

注释:

〔1〕 郑元祐《侨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6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611页。

〔2〕陈基《夷白斋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2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273页。

〔3〕朱存理《珊瑚木难》,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

〔4〕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6——208页。

〔5〕杨荣《翰林检讨致仕陈君继墓志铭》,收录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917页。

〔6〕钱穀《吴都文粹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6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310——312页。

〔7〕郑元祐《侨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6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611页

〔8〕〔9〕陈继,夷白斋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2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73页。

〔10〕有关陈汝秩的生平,参见张适《陈维寅圹志铭》,收录于朱存理《珊瑚木难》,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440页。

〔11〕陈继《先妣吴孺人墓版文》,收录于袁奂若编《中华文汇·明文汇》,第980页。另参杨荣《翰林检讨致仕陈君继墓志铭》,收录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917页。

〔12〕前揭《翰林检讨致仕陈君继墓志铭》。

〔13〕徐沁《明画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

〔14〕王鏊编《(正德)姑苏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3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980页。

〔15〕有关陈宽的生卒年,参见吴刚毅《沈周早期画风的承继与演绎》,《中国书画》2019年7月,第37页及注11。

〔16〕吴刚毅《沈周早期画风的承继与演绎》,前揭《中国书画》,第37页及注14、15。

〔17〕陈完《仲兄醒庵先生墓志铭》。

〔18〕都穆《寓意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19〕倪瓒《清閟阁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0册,第307——308页。

〔20〕有关潘元明所任官职,参见《元末〈郑国公墓志铭〉简述》,张志新著《吴史漫考》,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179页。有关潘元明生平,另参《元丞相潘元明政绩碑》,收录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祖编,《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第四编,第二册《两浙金石志》,第434——436页。有关《元丞相潘元明政绩碑》,参见乔志勇“读《吴兴金石记》”所收《左丞潘公政绩碑》札记,收录于王绍仁主编《江南藏书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4页。

〔21〕麦书玮《陈汝言〈仙山图〉之探讨》,《议艺份子》2010年第15期,第33——45页。

〔22〕王鏊编《(正德)姑苏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3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980页。

〔23〕同上,第1075页。

〔24〕参见《崇祯吴县志》,卷38。检索于爱如生典海数字平台:中国方志库。

〔25〕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上册),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1——42页。

〔26〕参见《乾隆历城县志》第25卷,检索于爱如生典海数字平台:中国方志库。

〔27〕危素《济南府治记》,参见《崇祯历城县志》,第13卷,检索于爱如生典海数字平台:中国方志库。

〔28〕参见《嘉靖山东通志》第15卷,检索于爱如生典海数字平台:中国方志库

〔29〕《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一》,转引自李国祥,杨昶主编;官美堞等编《明实录类纂·山东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30〕 袁奂若编《中华文汇明文汇》,中华丛书委员会,1958年,第980页。

〔31〕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6——208页。

〔32〕杨荣《翰林检讨致仕陈君继墓志铭》,收录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917页。

〔33〕《(正德)姑苏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493册,第980页。

〔34〕同上,第1075页。

〔3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1——42页。

〔36〕陈继《先妣吴孺人墓版文》,前揭《中华文汇明文汇》,第980页。

〔37〕顾瑛编《玉山名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9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38〕同上,第62页。

〔39〕元顾瑛辑,杨镰、叶爱欣校《玉山名胜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8页。

〔40〕倪瓒《清閟阁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0册,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308页。

〔41〕黄苗子、郝家林编《倪瓒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42〕同〔40〕,第 207页

〔43〕同上,第329页

〔44〕同上,第188页。

猜你喜欢

倪瓒
《最美中国画100幅》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坚持自我过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7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倪瓒:请别再黑处女座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从清閟阁到蜗牛庐, 倪瓒的画为何越来越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