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真卿《忠义堂帖》行书版本考溯

2020-09-18李浩溦

中国书画 2020年7期
关键词:颜真卿行书全集

◇ 李浩溦

一、《忠义堂帖》初刻与古版本概述

(一)留元刚与《忠义堂帖》初刻帖目考

留元刚,字茂潜,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试中博学宏词,赐同进士出身。曾任太子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太子侍讲、实录院检讨官、温州知府等官职。留元刚曾致力于收集颜真卿的文集以及书法遗迹,《忠义堂帖》便是其一,并且在书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颜真卿在宋代声名赫赫,对宋代书家影响很大,故而宋代编纂收辑颜真卿文集之风盛行。《颜鲁公文集》记载:“公之文初辑于宋人沈氏,刘原父序序,留元刚氏又续为搜辑,刻之以传。”〔1〕(图2)可知初为沈氏收辑编纂颜真卿文集成册。后嘉祐年间,宋敏求又编次《颜鲁公文集》,留元刚在《颜鲁公后序》中叙述:“忠义之泽,渗漉悠久,有自来矣。求公文而刊之,将以砥砺生民。而家无藏本,得刘原父所序十二卷,即嘉祐中,宋次道集其刻于金石者也。篇简漫漶,字义舛伪,乃以史传诸书,碑记杂记,诠次年谱,系以见闻,参异定疑,搜亡补失。”〔2〕由这段话可知,留元刚因慕颜真卿忠义,搜集其文章刊刻,用以砥砺生民,标榜忠义。但留元刚并没有颜真卿文集底本,是以宋敏求所集文本为底本。后因宋室南渡,宋敏求所刻之本已漫漶不全,故留元刚再次收集整理,编纂成集,又订正年谱,附于篇末,凡十五卷。嘉定八年(1215),留元刚将所收藏的颜真卿书作、碑帖,摹勒上石,署名《忠义堂》。嘉定十年(1217),巩嵘将此进行续刻,世称《忠义堂帖》。巩嵘续刻本晚于留元刚所刻两年,增加刻帖约有七通,留元刚刻本与巩嵘增刻的合本,即今日所见孙承泽所藏初刻本。

图1 《忠义堂帖》孙承泽藏本,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图2 《颜鲁公文集·序》影印上海涵芬楼藏明刊本

图3 绛帖·蔡明远帖(部分)

图4 忠义堂帖·蔡明远帖(部分)

图5 绛帖·邹游帖

图6 忠义堂帖·邹游帖

朱关田先生在其《宋拓颜真卿〈忠义堂帖〉》一文中记录“巩嵘续刻《御史》《南来》《草篆》《江外》《送书》《乞题放生池碑额及御书批答》《碑阴记》等七通,合成四十五种,世称《忠义堂帖》”〔3〕。据朱氏所查,欧阳辅《集古求真》卷十二记录:“‘孙退谷有藏本,作十卷,恐是分装十册,非原有卷第也。’其所列目次(移蔡、奉命、寒食、邹游、朝回、鹿脯、乞米、争座位、蔡明远、乍奉辞、捧袂、峡州、修书、守政、广平、中夏、华严、文殊、一行、与夫人、马伏波语、鹿脯后帖、讯后、送刘太冲、送辛子序、昭甫制、元孙制、裴将军诗、清远道士、麻姑坛记、书赞碑阴、郭家庙、惟贞制、殷氏制、少师告身、尚书告身、御史帖、南来帖、江外帖、草篆帖、送书帖、家庙碑、东林题名、西林题名、雁塔题名、乞御书并批答),与之略异。”〔4〕欧阳辅《集古求真》中所列《忠义堂帖》目次共计四十六种,与现存孙承泽藏本相较,多《家庙》《东林》《西林》《雁塔》四种。范大澈《碑帖纪证》载:“《忠义堂帖》,宋人所刻,不知几卷,余得二大帙,俱颜鲁公书东林、西林、雁塔题名、家庙碑,北墨白绵纸,刻亦清劲,惜乎不全。”〔5〕范大澈所言此四帖,皆为孙承泽藏本中没有。由此可知应是孙承泽所遗失的两卷,且孙承泽所藏八卷本中共计四十二个单帖,加上范大澈所言四帖,正好四十六种,与欧阳辅所言相符,孙承泽所藏本应为巩嵘续刻的宋刻宋拓本。以此可证,巩嵘续刻时当共有四十六通,朱关田先生统计有误,误称四十五通。

(二)《忠义堂帖》古版本概述

《忠义堂帖》自南宋刊刻完成之后,一直到清代之前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故南宋至清代之间其翻刻并不多,直至清代在何绍基的提倡下,此帖逐渐盛行,翻刻版本渐多。自留元刚初刻《忠义堂帖》至清代已逾数百年,其间并未见翻刻本。现将已知《忠义堂帖》的刊刻复刻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1.南宋嘉定年

间留元刚、巩嵘刻本

南宋嘉定八年(1215),留元刚将所藏的颜真卿书迹、碑帖等进行摹勒、上石,随后署名《忠义堂》,凡十五卷,约三十九种。

南宋嘉定十年(1217),巩嵘在留元刚所刻基础上续刻,补刻《御史》《南来》《草篆》《江外》《送书》《乞题放生池碑额及御书批答》《碑阴记》等七种,合计四十六种,世称《忠义堂帖》。现浙江省博物馆所收宋刻宋拓本即此版本,系清初孙承泽海云阁旧藏,共八卷非完本。

2.清咸丰年间何绍基刻本

清咸丰年间(1851——1861)何绍基双钩、复刻,共二十七件,与初刻相比,少了十九件。

上卷七件分别是《奉命帖》《蔡明远帖》《邹游帖》《送刘太冲帖》《移蔡帖》《争座位帖》《麻姑仙坛记》。下卷二十件分别是《放生池碑并御书批答》《裴将军诗》《寒食帖》《奉辞帖》《朝回帖》《捧袂帖》《贼军帖》《守政帖》《广平帖》《中夏帖》《与夫人帖》《华严帖》《文殊帖》《鹿脯后帖》《江淮帖》《汛后帖》《书马伏波语》《乞米帖》《鹿脯帖》《峡州帖》及小字《麻姑仙坛记》5行〔6〕。

3.清咸丰年间任槐庭刻本

清咸丰十一年(1861),任槐庭以张石州手摹本为底本复刻,共二十四件,与初刻相比少了二十二件,分别是《移蔡帖》《颜昭甫告身》《颜真卿自书告身》《汛后帖》《书马伏波语》《放生池碑》《蔡明远帖》《邹游帖》《寒食帖》《送刘太冲序》《裴将军诗》《贼军帖》《守政帖》《乍奉辞帖》《广平帖》《鹿脯帖》《鹿脯后帖》《峡州帖》《捧袂帖》《江淮帖》《草篆帖》《江外帖》《送书帖》《与夫人帖》,末附《祭侄季明文》〔7〕。

4.清代光绪年间光裕如刻本

清光绪年间,北京光裕如以吴子苾借钩何绍基本为底本复刻。亦非全帖,殆为最近复刻之《忠义堂帖》〔8〕。

5.清代道光年间日本二玄社刻本

清道光十三年(1837),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中《忠义堂帖》即光裕如复刻本的翻刻〔9〕。

图7 绛帖·叙本帖

图8 忠义堂帖·叙本帖

图9 绛帖·寒食帖

图10 忠义堂帖·寒食帖

图11 绛帖·乍奉辞帖

图12 忠义堂帖·乍奉辞帖

图13 汝帖·江淮帖

图14 忠义堂帖·江淮帖

二、《忠义堂帖》行书版本交汇考

宋代自《淳化阁帖》刊刻而成起,刻帖之风盛行,在《忠义堂帖》之前,还有诸如《绛帖》《大观帖》《汝帖》《兰亭续帖》《群玉堂帖》等宋代丛帖。而刻帖的流传,有时并非都是墨迹勾勒上石,很多是以早一些的刻帖为底本摹刻。《忠义堂帖》与其之前的刻帖是否存在传承关系,则可通过对比得知。

早于《忠义堂帖》且收录颜真卿行书书作的丛帖有《绛帖》《汝帖》《兰亭续帖》三本。现分别将其所收刻帖与《忠义堂帖》进行比对如下:

(一)《绛帖》与《忠义堂帖》行书交汇关系考

《绛帖》,北宋潘师旦刊刻于皇佑嘉祐年间(1049——1063),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分装十册,每册两卷,剪方白麻纸挖镶裱,每开墨纸纵24.9厘米、横39.5厘米〔10〕。

《绛帖》共收颜真卿行书五帖,第十册第二十卷收录《与蔡明远帖》《邹游帖》《寒食帖》《叙本帖》《乍奉辞帖》。

1.《与蔡明远帖》

《绛帖》本中《与蔡明远帖》第一行仅有五字,《忠义堂帖》本第一行则有六字,可知以这种排列方式行文,两相比较,必然会出现错行的情况。这两个版本在后面的内容中,整个章法排布截然不同。这种不同除了排版区别之外,还由于《绛帖》本刊刻的线条更为粗重,故其行距、字距比《忠义堂帖》本密,相比而言,《忠义堂帖》的线条刊刻则较为瘦硬(图3、4)。

2.《邹游帖》

《邹游帖》二版本亦有错行现象。第一行两版本字数一致,第二行《绛帖》本比《忠义堂帖》本少一字。除此之外,很多字在细节上也有不同。如第一行的“明”字与第三行的“扵”字,二者的欹侧体势明显有差异(图5、6)。

3.《叙本帖》

《叙本帖》同样出现错行现象。《绛帖》本帖末“制耳”二字相连,《忠义堂帖》本则断开,其章法显然不同(图7、8)。

4.《寒食帖》

《寒食帖》依旧存在错行现象。《绛帖》本第一行比《忠义堂帖》本少二字,此后即出现错行现象(图9、10)。

5.《乍奉辞帖》

《乍奉辞帖》二版本首行字数相同,但第二行《绛帖》本比《忠义堂帖》本少一字,此后即出现错行现象。且《绛帖》本帖末与《忠义堂帖》本相比,缺“廿四日”三字(图11、12)。

(二)《汝帖》中《江淮帖》与《忠义堂帖》行书交汇关系考

《汝帖》为北宋王寀辑并刻于大观三年(1109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计七十开,第七十开下半石断,断处空白有王铎题跋。每半开纵35厘米、横22.3厘米,拓本纵26.8厘米、横16.8厘米〔11〕。

《汝帖》仅收录颜真卿行书书作一帖,在《汝帖》第十一册“唐六臣书”中收录《江淮帖》一帖。

二者相比,《汝帖》本在字距、行距的安排上比《忠义堂帖》本更加紧密,字内空间明显更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存在差异,如《汝帖》帖末“但深”二字没有相连,《忠义堂帖》中二字则完全相连,第三行“慰”心字底起笔位置明显不同(图13、14)。

(三)《兰亭续帖》中《江淮帖》与《忠义堂帖》行书交汇关系考

《兰亭续帖》刻于北宋政和初年,以《汝帖》为底本,其收录的《江淮帖》大致风貌与《汝帖》基本相同,故《汝帖》与《忠义堂帖》的区别即可看作《兰亭续帖》与《忠义堂帖》的区别。

以上可知,《忠义堂帖》刊刻时间虽晚于上述诸帖,但它并非以上述各丛帖为底本进行摹刻,故在传承关系上,《忠义堂帖》与上述诸帖乃同一等级。

图15 上博本《江淮帖》

图16 孟藏本《江淮帖》

图17 忠义堂帖·江淮帖

三、现代印行版本概述及行书刻帖误刊问题

(一)《中国法帖全集》装裱错位问题

《中国法帖全集》由启功担任主编,王靖宪担任副主编,全套共十七卷十八册,其中《中国法帖全集九》是《宋忠义堂帖》,选用孙承泽所藏《忠义堂帖》宋刻宋拓本印刷而成。

孙承泽所藏八卷本中,第二卷《守政帖》“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十七字裱工失误,误入第二卷《广平帖》中。第八卷中《送书帖》上下两页误置,“所欲拙书今勒送十余纸望领之勿怪弱”句误移于“足下今日”之前。《中国法帖全集》并未将此失误修正,按照原刻帖印刷,故《守政帖》与《广平帖》仍为混合状态。第八卷《送书帖》上下两页仍为颠倒误置状态。

(二)《中国书法全集》注释讹误校勘

《中国书法全集》由刘正成担任主编,其中第二十五、二十六册为颜真卿卷,此二册共收录颜真卿作品(包括墨迹、刻帖)共五十件。其中二十六册第407页、408页印有两种《叙本帖》,章法截然不同,明显可知为两个版本,但两种《叙本帖》的帖目名称标注则均是“叙本帖·宋拓绛帖”,在二十六册书尾部分的作品考释中则注为“宋拓《忠义堂帖》”,这对读者认知《叙本帖》的不同版本造成了障碍。经本人考证,《叙本帖》帖末“制耳”二字错行者为《忠义堂帖》本,未错行者为《绛帖》本。

结语

《忠义堂帖》对于各时代学习颜真卿行书的人们来说,是除墨迹外可选择的最佳学习范本,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其中所收颜真卿书迹、碑记中,有不少精本、稀见本,且行书书风多样,其收录之全为其他刻本所无法比拟,是宋代杰出的经典刻帖。它与其他宋代丛帖版本存在的差异历来未被引起重视,希望本文的梳理考证有助于提高对颜真卿《忠义堂帖》行书刻帖的关注。

注释:

〔1〕 《颜鲁公文集》序,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电子本,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初编,集部。

〔2〕《颜鲁公文集》后序,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电子本,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初编,集部。

〔3〕 朱关田:《宋拓颜真卿〈忠义堂帖〉》,《中国法帖全集9》,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4〕同上,第3页。

〔5〕同上。朱关田先生在《中国法帖全集9》中《宋拓颜真卿〈忠义堂帖〉》一文第1页,《中国书法全集》中《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26页,以及《颜真卿书迹考辩》第34页,三篇文章中均言巩嵘续刻合为四十五种。

〔6〕〔7〕〔8〕〔9〕朱关田:《宋拓颜真卿〈忠义堂帖〉》,《中国法帖全集9》,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0〕施安昌:《故宫博物院藏〈绛帖〉二十卷》,《中国法帖全集2》,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11〕佘彦焱:《〈汝帖〉略述》,《中国法帖全集4》,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猜你喜欢

颜真卿行书全集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脚踏实地
陋室铭(行书)
8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李太白全集》
颜真卿拜师
劝学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
会告密的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