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
——工业设计标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020-05-09兰翠芹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设计标准工业战略

兰翠芹

引言

“标准”一词在英语中一般用Standard、Rule、Norm、Criterion等 词汇表示,既包含准绳、规则、基准、尺度的意思,也涵盖测量、数据、检验、度量等含义。如果说工业标准局限在物理性技术范围,那么工业设计标准则是从“人”的角度界定产品的合理性、安全性、适用性等方面的规范,是一种全新内涵的标准概念。比如,工业标准中的“安全性”技术指标在物理性标准中通常是规定产品部件的安全,而工业设计标准则是规定关于人的使用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中的“工业设计标准”意指工业设计条件下,必须体现以先进、有效、同时适合工业化生产方式、体现环保原则和市场价值的、可以理解并可能检测实行的人性化指标及性能设计中的技术可能性。而“标准化”则指以上述标准为准则,在工业生产中予以实施、监督以及推广的工程。其指标必须是经过行业研究机构论证、产业和企业实践、有效并严格测试的非共识的技术指标(所有最新的工业技术标准具有“非共识”特征。一般而言,国家级的法律法规体现共识性,同时也因其强调稳定而相对保守滞后,体现在产品品质标准时尤其明显)。“工业设计标准化”战略部署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和更新标准,并给国内外工业生产产业和工业设计行业参照使用。在工业产品研发中改进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以及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摩擦,促进行业间的技术合作。并且形成良性机制,促进工业化产品的品质得到保障等等。

一、工业设计标准发展线索研究

建立工业设计标准系统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所涉及工业领域之广、内涵之复杂及标准之多样化,需要以坚定的意识、有力的措施和充分的条件支持逐步完成。工业设计标准体系的缺失是我国工业设计水平尚落后于国际水准的现实原因。着眼于长远、逐步建构工业设计标准系统是我国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必备的条件。否则,只有永远沿用或引进国外现成的标准来限制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建立我国工业设计标准和规则体系必须是当下工业设计发展的重大课题。

目前在全球工业设计领域明确提出“工业设计标准”并作为一个专项课题研究的国家尚不多见。工业设计评价机制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在“工业设计”产业链或社会运转机制的“末端反馈型”激励机制的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问题。比如,关于工业设计评奖的奖项设置研究、专业评审团队的结构性研究、评奖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社会推广与媒体合作机制研究等等。关于工业设计产业链的“前端预设型”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研究是工业设计标准的研究重点。“工业设计标准研究”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及工业设计行业的特殊需求,具有符合国情的潜在特质,同时也是一条区别于一般国家工业设计发展渠道的路径创新。在工业制造经济体量与领先性都达到一定水准的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有丰富的经验与学术资源值得参考,这些成果是鼓舞我们展开并推动“工业设计标准”相关研究的宝贵资源。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尤其是“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间,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带动了各国工业制造体系与创新体系政策的不断调整更新,其间诞生了丰富的“工业设计”及“标准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不断形成推动创新机制与研究机制进步及发展的新设计思维。

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A·西蒙首提“人造物的科学”,将设计科学置于极为宽泛的社会领域,突破传统的狭隘学科认识,强调设计行为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创造行为的开放性与创造性价值,并强调设计科学是一门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殊学科。①此后,他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设计科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他对于“设计科学”继续深入探讨的成果,而且包含了含义鲜明的“设计标准”思想。赫伯特·A·西蒙认为“设计标准”是一种非常自然、合理的存在,而且正是这些不言而喻的“设计标准”的存在,构成他所主张的理性方法与自由精神相结合的“设计科学”内涵。②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有关“设计标准”的提法已出现于相关的论述中。图凡·奥瑞奥的论文《“自我时尚”技术:超越工业产品的普及性和变化性》就列举了19世纪英国陶瓷业巨头韦基伍德(Wedgwood)品牌与刀具产品Montgomery Werd品牌“完美的标准化”以及“标准化与变化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等概念;③而西蒙的“设计科学”概念则十分强调设计物在“内部的自然法则和外部的自然法则之间的界面”“它关心的主要是通过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这一中心目标”,这里的“法则”“界面”等概念方法已经十分接近于“标准”,而且在他的多处论述中已经直接使用了设计领域的“严格标准”“设计标准”等提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敏感于时代变化以及科技迅速进步的西蒙,在当时已经预感到通过大规模数据库建设以及“标准化与变化性”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设计在电子音乐、甚至人机对弈领域的重大突破,而今天这一预言已经成为现实。④

英国经济学家安东尼·吉东斯关于现代性与现代制度的分析对于思考“设计标准”问题颇有启示。⑤他认为,现代性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在特征上它与以往稳态的农业社会的秩序不同。工业化的前提,是以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基础,从人类原本依赖于自然的变化生存的状态脱出,变成依赖科学与技术改变自然的状态。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人类的生活环境由“自然环境”状态变为“人化环境”状态。这种人为环境的道德依据与评判标准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的经济作为。他论述这些变化的同时,指出今天所面临着一系列“现代性”变革带来的后果: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极权的增长、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灾难以及大规模的战争威胁等,这一切来源于工业化过程中不计后果的恶性竞争、无序发展。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同样依赖于工业化生产方式,也同样反映出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工业化生产的基本逻辑就是“去人性”化、“去文化”化。它需要构建规模化的专门技术、方法以及满足生产需要的工具,以更具效率地与大工业生产融合。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人类生产行为中的文化多元性、经验丰富性,忽视了宝贵的手工生产经验是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原型及意义的标准,这种现代发展方式的负面后果应该在新的生产文化构建中主动地予以纠正与修复。

反映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等领域的众多大师思想,为“工业设计标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些思想成果也是丰富研究内涵的宝贵的资料来源。美国人丹尼尔·F·库法罗⑥等,既规范了工业设计的设计流程又对设计文件中所涉及的技术术语以及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并将工业设计过程中所有的细节技术进行了阐释,方便多学科、多工种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环节进行协同和交流。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之所以要编制工业设计技术标准手册,就是为了让工业设计更好地与商业对接。既能够与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语言的沟通,又能够让工业设计聚焦技术细节而非泛泛地停留在“设计的创造性概念”上夸夸其谈。该手册让工业设计再一次聚焦到了生产技术、测量、验证等设计知识的细节,特别是涉及到工业设计的技术范围的描述中,大篇幅地介绍了人体工程学和机械工程学相关的知识要点,是开展工业设计交叉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向用户提供好的设计、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差的设计?工业设计的标准就是区分“目标设计与无用设计”“有效设计与无效设计”。特里·马克斯(Terry Marks)和马修·波特(Matthew Porter)调查了大量的优秀设计师,力图得到什么使得设计变得有效,什么因素让设计变得无效等等。他们发现设计师认为好设计的共性特征是:“概念、内容、工艺、惊奇、悬念和沟通功效。”⑦设计师无一例外试图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中寻找产生好设计的逻辑,也即是设计规律。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交叉部分就是工业设计技术。

唐纳德·A·诺曼是具有工程学和社会学知识背景的科学家,他在多本著作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对设计进行反思,其中很多失败的设计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诺曼博士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设计师有责任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人类和社会而不是制造障碍。⑧设计需要符合人类基本生活规律,设计需要“约束”亦需要 “评价”。诺曼博士提到未来智能化技术的泛在前提下设计应更具备反思精神。不但要反思过度的自动化带来的问题,也需要认清科技和人的交互需要“自然”因素地调节。比如,人与机器的交流要有“反馈”、机器应该辅助人类而不是代替人类等等,这些设计思想无不体现出设计也需要有标准地规范和引导。

在世界范围内,标准研究及相关的制度建设已经历多年并仍在不断发展。针对各种不同的标准价值认识以及相关的柔性政策,中国标准研究中心王金玉等指出:“基于国际上要求放宽法规限制的发展趋势,标准已经成为建立社会柔性法则的重要手段。”⑨其趋势是“引用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地解释;对于环境保护、安全等新的社会需求领域,不再制定技术法规,而是有效利用标准(例如,ISO14000系列标准、职业安全系列标准)。”⑩

设计标准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设计评价。但是设计评价并不等同于设计标准,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内涵。我国工业设计标准研究相对集中在设计评价方法领域。柳冠中提出设计的系统评价思想,重点涉及设计的标准化问题。他认为“与‘有限性说’相对应的设计‘满意原则’也是相对的。衡量设计的标准不是对与错,而是满意与不满意。”⑪同时他也认为:“‘最优理论’只适合作为一种技术方法使用,而且只有当目标合属性十分明确,可以用数量化衡量时才可运用……只有在评价标准整理成指标形式时才能进行‘最优化’评价和选择。”⑫因此,他指出美学的评价方法适合“适应性评价”方法。

综上,开展工业设计标准并展开符合当下中国国情为前提的“工业设计标准”战略思考,是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关键步骤。工业设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与文化属性等基本理论的梳理与阐述是建设工业设计标准的基础。我国实施工业设计标准的现实矛盾,也预示着我们必须清楚构建立足于我国发展需求及现实条件的工业设计标准化战略,并以此深化及完善我国工业设计战略实施的结构层次。

二、作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设计标准

“战略”一词,源出军事用语,现为各种具有竞争力、对抗性博弈意味的领域所广泛使用。“战略”一词,英文表达为“Strategy”,意指“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总体规划”。作为一种谋略性的、长远的总体规划,“战略”需要思考总体的价值方向以及通向这些成功方向的路径及所需条件。战略思考不同于“臆想”,需要展开对搏弈谋局、环境及彼我各自条件优劣的总体比较及具体检测。同时需要对实现目标的检定、量化及可能性考量。“战略”及“战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目标与实施路径的不同。战略性目标必须着眼于全局与商品化的需要,必须考虑构成全局的诸方面条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而战术则主要着眼于具体战役实施方式与技术保障。“战略”通常着眼于总体的、远大的、长期性的工作目标,但在事关全局的局部决策时也会集中优势于当下某个局部,只要这个局部事关战略、事关全局。“工业设计标准”正是这种“事关全局”而必须“谋在当下”的战略性部署。

中国工业设计的战略研究,指事关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及发展格局的总体性研究。2010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十一部委联合签发的《关于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可视为这种着眼于整体的发展目标及发展路径的战略性研究的成果。工业设计是一个涉及广泛而复杂的工作领域集合而成的创新系统。在产业目标上,需要考虑工业设计整体发展的合理性、产品效能的有用性、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性、产业经济发展及生态关系协调中的可持续性等等;在产品设计的层次上,需要考虑包含各种传统及现代生产手段赋予产品以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装饰效果、性能品质、系统规范、产品组合、服务过程、个性化加工等各方面的创新优化;在能力调配的层面上,需要考虑凭借训练培养、知识传授、视觉经验、心理体验等多种过程及手段而达到完美胜任诸种设计要求的能力养成。没有任何一位设计师可以完成如此复杂“工业设计”的多样性要求,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领域,适应于现代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工业设计必须是充实、饱满、完整的系统集成。正因为如此,需要展开与以上内涵及外延相适应的、整体的工业设计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上述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工业设计活动方式,需要展开相应的、针对性的工业设计战略研究。“设计标准”即属于这种区分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效果的工业设计战略内涵。任何战略构想,都是服从于特定的发展需要与发展条件而形成,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制定同样如此。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制造业体系复杂而庞大的国家,服务于这种特殊国情的工业设计战略必须要形成相应的战略性思考与路径决策。工业设计行为本身具有极强的微观性、具体性与效能显现滞后性,针对具体产品的工业设计性能优化与通过生产方式的产品改观不同,其结果与市场反应需要相应的时间与空间条件。比如最常见的口碑传播功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条件与克服空间障碍才能形成,这就决定了工业设计的产业传播效应与市场空间规模相关。在地理性的市场空间相对狭小的条件下,一款工业设计产品通过市场实验获得成功,可以以不太大的成本和不太多的时间迅速扩展并放大,立刻形成可观的市场效应。通过对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岛国或半岛地区的工业设计发展态势观察,都可以得出这样的比较结论。但是在地理性市场空间庞大的条件下,仅仅以这种自然传播、简单规范的模式推广,势必受到影响,我国即属于这种空间巨大、市场复杂、市场回应效果趋于缓慢并减弱的国土条件。因此,在我国具体的社会条件下,除了需要制定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总体推动战略以及微观的企业推广策略之外,在宏观与微观之间需要一个支撑性的战略层次,这就是所谓“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标准化”战略即属于这样的中间层次的对策之一。所谓标准化,就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与标准实施,将体现国家整体发展意志的战略要求体现于具体的设计品质条例,形成可执行、可检测、可掌控的规则标准,以强制性执行、指导性执行以及推荐性执行等不同强度的制度化方式,推动、拉动、带动国家设计战略的分层实施,对具体的企业具有监督、鼓励及示范作用,对国家战略则具有承接、落实及支撑全局的意义,这正是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所具有的独特战略作用。

从原理上讲,工业设计区别于手工劳动,具有大规模化的批量生产的特性,是有组织、有效率的系统性工业化生产活动。建立起一个国家层面的、系统化的工业产品标准制度,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及加工生产时就有法可循、有据可依、有理可述、有章可立,也才有可能保证产品在基本的品质标准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和延展,具备“标准”的工业设计才具有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技术价值,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持续创新。

工业设计标准是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内涵之一,体现特定条件及范围内的共同性价值。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成熟的工业设计标准已经涵盖了所有的工业化领域。举例来看,美国(ASTM材料测试协会)里有着16个不同的领域和13,000多个不同的技术标准。每年ASTM都要更新或者研发几百项新的工业技术标准公布于世,供全世界各个行业的设计机构及生产机构参考执行。中国出口美国的所有商品几乎都必须沿用美国的ASTM标准,从儿童用品到建筑材料,从钢铁制品到医疗、太空航天产品无一不是使用的ASTM技术标准来规范产品研发的品质和技术指标。ASTM是美国制造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业通用标准协会,是一个庞大的非营利技术组织,该组织不仅技术积累雄厚,同时技术自我更新的能力也非常强大,几乎每项标准都体现出成熟的技术论证和产业化实践方案,并且有成熟的检测方法和实验设备提供支撑。由此也可看出,强大的工业技术标准不仅对工业设计创新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也是巨大的市场促进催化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必定是以标准化生产的方式展开。标准化和产品的质量、成本以及效率紧密相关。产品因为标准化而得以无限的复制批量化生产,不但满足了我国亿万民众的物质需求,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球消费市场,一度使得“中国制造”成为国际化名词。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中国制造背后投射出来却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诚然,我们也可以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然而,中国制造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其战略一定要聚焦标准,且必须是超前、高度的标准发展策略才有意义。工业设计的标准作为构建产品的物理标准和人文标准的中间层次技术尤显重要。

三、工业设计国家战略分层

一般来讲,国家工业设计战略是国家创新战略驱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战略分层并非简单的设计政策或策略,至少要具备结构性、体系化和系统性。一个完整的机构包括顶端层次的战略、中间层次的技术以及基础层次的体系等(图1)。

顶端层次是关于战略设计,包括国家决策、战略研究以及文化理论三大支柱内容。其中,国家决策包括一系列的政策制定和推动机制的设计,也包括如何构建国家创新战略和设计发展的生态系统等。

基础层次是关于工业设计基础创新体系的建设,包括设计技术、营销流程、信息管理三大支柱内容。它是工业设计一般内涵的范围界定,包括发展工业设计所需的基础技术、流程以及平台的构建,同时也涵盖设计产业各种发展业态的基本能力建设、人员培训等内容。

图1:国家工业设计战略体系分层

图2:现代工业设计遭遇“设计陷阱”

介于顶端层次和基础层次的是中间层次的设计战略,包括评价体系、标准体系以及原型研发三大支柱内容。它是隶属于顶端层次和基础层次之间的沟通环节,需要构建工业设计发展的标准路线图。其中,设计标准体系是构建中间层次设计战略的必要条件,它是设计评价体系所依托的准则,也是指导原型研发的技术原则。

四、作为中间层次工业设计技术的工业设计标准内涵

工业设计标准是针对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是在顶端层次与基础层次之间发挥支撑作用的制度系统。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战略需要一个互为前提的制度系统支撑,顶层设计与基础层次的创新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仅有基础性的技术而没有规范性的约束或者仅有国家层面的动员而没有政策路径的引导,这个系统都是无法有序运行、有效运作的。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国土辽阔、基础薄弱、企业庞杂、品质参差的产业体系而言。在一般的岛国或相对独立的局部地区,或许只要感性的传播或市场效果的直接引导,创新的示范作用就能实现有效地传导;但在一个空间广袤以及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经济实体中,中间层次的能量传递及路径约束作用就是必不可少的系统条件,中间层次的设计创新结构与方法就是最为重要和不应被忽略的。

工业设计标准和产品标准、质量体系标准的区别在于:产品标准是技术标准,隶属于物理性标准是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刚性需求,是开发者和制造产品所必需遵循的准则,它和供应链体系紧密联系,是提升技术效率、节约资源的路径;而质量体系标准中涉及到人的要素,是基于全产业流程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它由一系列可标准化的体系文件来控制风险和提高生产效率;工业设计标准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生态系统,要求它的稳定性很高。设计标准的层次,从最接近技术层面的标准到最接近于人的艺术层面的标准,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和人类学原理、人的关系结合。聚焦到人的需求本性、人的不确定性、人的生物属性以及人的潜在真实需求。

如果说工业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图2)。显然,在我国制造业以及工业设计产业对工业设计目标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工业设计师和制造企业之间对于设计价值理解的偏差,并直接导致制造业与工业设计产业融合发展出现巨大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设计自身的技术缺失造成工业设计价值链的断裂,形成所谓的“设计陷阱”,而帮助逾越陷阱的正是工业设计的技术体系。工业设计技术体系是支撑工业设计产业以及支撑工业设计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图3:工业设计体系建设与产品生命周期

同时,在全球工业设计资源开放共享的形势下,整合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资源,并不代表我国可以逾越构建工业设计技术体系这一环节。工业设计技术体系对制造产业的驱动作用和工业设计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图3可以看出,工业设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和制造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参与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流程。工业设计可以将基础技术进行应用转化,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创造市场价值、创造用户价值。众所周知,技术只有商品化才能进入消费领域,才能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工业设计恰好可作为科技成果孵化的手段。因此,也可以认为工业设计中技术体系的构建就是工业设计孵化科技成果、跨越技术陷阱的基础。

结语

综上,基于完整的国家创新系统理念的中间层次工业设计技术,需要明确构成这个技术层次的评价体系、标准战略、原型研发,尤其需要树立工业设计标准战略。从原理上讲,评价体系是有效衡量与约束设计创新品质标准的前提与条件。反言之,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战略都是评价体系的规则载体,抓住了标准体系建设,实际上也解决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构成、有效实施的问题。标准化战略的有效制订与实施,也意味着评价体系价值的有效实现。而另一方面,原型研发则是评价体系与标准化战略思维的节点与结晶化过程,在整体的战略思维引导下的原型研发,必定意味着战略利益的集中反映以及评价要点、标准化策略的交集。因此,在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中,集中聚焦于标准体系研究及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将是一种构建扎实而有力的中间支撑力量的有效配置,也是必定影响国家创新战略全局是否有效推进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 (美)赫伯特·A·西蒙著,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② (美)赫伯特·A·西蒙著:《设计科学:创造人造物的学习》,(法)马克·第亚尼著,滕守尧等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6-131页。

③ (法)图凡·奥瑞奥著:《“自我时尚”技术:超越工业产品的普及性和变化性》,(法)马克·第亚尼,滕守尧等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80页。

④ (美)赫伯特·A·西蒙著:《设计科学:创造人造物的学习》,第106-131页。

⑤ (英)安东尼·吉东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年。

⑥ (美)丹尼尔·F·库法罗等著,姒一、王靓译:《工业设计技术标准常备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⑦ (美)特里·马克斯、马修·波特著,张婵媛译:《好设计》,山东:山东书画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⑧ (美)唐纳德·A·诺曼著,刘松涛译:《未来产品的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

⑨ 王金玉等:《国外标准化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世界标准信息》,2003年第2期,第4-11页。

⑩ 同上,第4页。

⑪ 柳冠中:《设计的美学特征及评价方法》,《美术观察》,1996年第5期,第44页。

⑫ 同上。

猜你喜欢

设计标准工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标准
电气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基于事故事件信息的民机人为因素设计标准研究
中俄经贸合作再上新水平的战略思考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