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针刀松解术治疗上交叉综合征30 例临床研究

2020-03-25陈雷明谭殷殷陈望龙冯淑兰

江苏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棘突针刀肩部

陈雷明 谭殷殷 陈望龙 冯淑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是指由于长期维持不良姿势,使颈肩部肌肉力量失衡,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及软组织损伤,伴有疼痛的临床症候[1]52。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大,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趋向年轻化,临床上以青壮年患者多见[2]。目前国内尚未采纳UCS这一独立的临床诊断名称,多诊断为颈椎病、颈项部肌筋膜炎、颈部肌肉劳损等类似病症。这种肌肉失衡的方式会引起关节功能障碍、颈部疼痛、手臂麻木等症状。物理因子治疗、推拿、针刺等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存在耗时长、易反复等缺点,均不能很好地从肌肉力学结构异常的基础上进行较为针对性的治疗与康复。因此,通过小针刀通经络、调气血、祛血瘀以及对筋肉的松解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恢复颈肩部的肌肉力学平衡,从而纠正不良姿势、恢复正常的生理角度才是解决UCS的根本方法[3-4]。我们临床采用小针刀松解“小T”及喙突部治疗UCS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科门诊部及住院部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部确诊为UC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3.73±3.79)岁;病程2~12个月,平均病程(5.93±3.25)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9~30岁,平均年龄(24.47±3.46)岁;病程2~12个月,平均病程(6.30±3.20)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Janda博士提出的UCS定义[1]53[5]拟定:头部向前倾;人体侧位,过肩峰作一垂线,耳垂位于其前方;颈肩部肌肉紧张伴疼痛;圆肩,肩胛骨外翻,偶伴有胸闷、头痛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18~30岁,性别不限;近期无肩颈部急性外伤史者;未经或已停止药物及其他理疗等治疗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局部治疗部位存在皮损、感染者;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劳、过饥、过饱、醉酒者;有明显颈椎病征象者。

1.5 脱落标准 拒绝或放弃治疗而中途退出者;试验期间接受了其他治疗手段者;发生晕针、断针等严重不良事件不宜继续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定点:患者取仰卧位,先在双侧喙突内下方0.5cm处各定1点;然后取俯卧位,在枕外粗隆下缘定1点,分别向两侧旁开2.5~3 cm各定1点,再向两侧旁开2.5~3 cm各定1点;在C2棘突定1个点,C3~C7棘突上选取3个压痛点,共9点,即“小T”。(2)操作:将各点严格消毒后,选用汉章牌针刀(北京卓越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40 cm×40 mm)在“小T”各点垂直皮肤快速进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进针后感到有弹性阻力时,缓慢施加压力逐层切开,最后到达骨面。退刀至皮下,分别向左右倾斜针体45°并进针铲剥2~3刀后,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其中,在枕外隆突下缘旁开2.5 cm处需先触摸到枕动脉后,用押手拇指固定其在内侧缘,刺手沿押手指甲缘外侧进针,直达骨面后直接出针,避免损伤枕动脉)。在喙突部,针刀于定点处向外上方刺入,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平行,进针后逐层切开,直至喙突骨面。退刀至皮下,调转刀口线90°后,如前法再进针两次。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6-7]。最后予红外线灯(环球牌,重庆戈嘉商贸有限公司)距离颈后正中30~50 cm垂直向下照射,每次30 min。

2.2 对照组 (1)定点:取点同治疗组,即在双侧喙突内下方0.5 cm处各定1点;枕项部取“小T”(共9点)。(2)操 作:选 用 天 协 牌1.0寸一 次性无菌毫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0 cm×25 mm)。患者取侧卧位,对各点严格消毒,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予红外线灯距离颈后正中30~50 cm垂直向下照射,每次30 min。

2组每次治疗均相隔1周,3次治疗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VAS疼痛评分是在10cm长直线上分别标注0~10分,其中10分代表最剧烈的疼痛,0分代表没有疼痛[8]。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根据自身的疼痛在0~10分中选择1个分数代表疼痛程度。该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患者颈肩部疼痛的强度,方便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

3.1.2 头前倾角(FHA)及圆肩角(FSA) 治疗前后测量2组患者的FHA和FSA,测量单位为度,精确到0.01。测量方法:患者站立位,充分暴露颈肩部皮肤,两脚并拢,足趾向前,两脚跟对齐,双上肢自然下垂,在受试者C7棘突及肩峰最高点进行标记,然后在其侧方50 cm处拍照记录,相机的高度跟肩峰最高点水平。使用CAD迷你画图工具对图片进行处理,过C7棘突作一垂线,在C7棘突与耳屏中心之间作一连线,该连线与垂线所成夹角为FHA;C7棘突与肩峰最高点的连线与垂线所成夹角为FSA[9-10]。通过观察治疗前后FHA和FSA的数据,可以了解到患者治疗过程中颈肩部姿势的变化,客观反映临床疗效[11]。

3.2 安全性观察 治疗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晕血史等,监测血压、心率。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避免其因精神紧张出现意外事件。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正态性检验以及方差齐性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的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 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 疼痛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4.53±0.97 1.53±0.57#*对照组 30 4.07±1.17 2.23±1.04#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HA、FSA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HA、FSA 比较(±s) 单位:度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HA、FSA 比较(±s) 单位:度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FHA FS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39.95±2.27 36.63±1.70##* 40.44±2.15 37.20±1.89##*对照组 30 40.56±2.21 39.23±2.02# 40.64±2.20 39.41±1.96#

4 讨论

上交叉综合征这一名词是由捷克的医学康复专家Janda[12]于1988年最早提出的。临床上常表现为圆肩、驼背、头前倾,多伴有颈肩部酸胀、疼痛等不适。其姿势异常是由于胸小肌、斜方肌上束、胸大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异常收缩,而斜方肌中下束、菱形肌、前锯肌等肌肉舒展无力所导致的。异常收缩和舒展无力的肌肉在人体的上半身连线形成“X”状,故将此类病症命名为上交叉综合征[13]。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人体各项活动均依赖于骨和关节的运动,而骨与关节的运动又由筋经来约束和支配,并通过经脉所濡养。滑膜囊、韧带、肌腱、肌肉、筋膜等均属于筋的范畴。长期单调、反复的动作以及错误姿势的维持,引起局部筋肉积劳成伤,致颈肩部、前胸部筋肉筋经不通,气血凝滞,肌肉痉挛,导致“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出现颈肩部酸痛不适,发为本病。《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本研究的取穴点(C2棘突、C3~C7棘突上取3个压痛点、枕外粗隆下缘)在督脉上,取之可调达督脉气血,激发一身之阳气;枕外粗隆下缘旁开的2个点约在足少阳胆经上的风池穴和完骨穴附近,刺之能缓解颈项部疼痛,起到近治作用;而胆经“是主骨所生病者”,刺之可调理胆气,强筋健骨;喙突内下方在手太阴肺经体表循行路线附近,《灵枢·经筋》曰:“手太阴之筋……上结缺盆,下结胸里……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取之既可疏通前胸部经脉的瘀阻,缓解局部肌肉酸痛,又可平衡身体前后阴经与阳经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又《素问·金匮真言论》载:“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故本病应前后并治,阴阳并治,调阴与阳。不应只单方面处理颈后部紧张的肌群,也应考虑到胸前部肌肉紧张所致整体平衡的失调[14],从而体现出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本研究在取穴上体现了“前后配穴”“调和阴阳”的思想,通过松解损伤的筋肉,使整体经脉运行通畅、气血调和。

针刀,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针、铍针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上的发展,得到了拓展功能的效果。针刀疗法将现代的手术疗法和传统的针刺技术相结合,既有传统针刺中提、插、捻、转等手法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亦有闭合性手术直接切割松解粘连的优势[15]。相比于传统针灸针,针刀疗法不仅能够通过辨证选经配穴,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还能对局部进行切、割、削和分离,解除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等病理变化,恢复软组织间的生物动态力学平衡,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肌紧张、肌痉挛,达到缓解局部疼痛及纠正异常姿势的疗效[16]。除此之外,针刀较传统针灸针粗,产生的刺激量更大,从而调动局部神经、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更利于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17]。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FHA、FSA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及角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UCS患者局部动态生物力学失衡,颈肩部的阴阳不平衡,使用针刀对主动肌群的挛缩、粘连进行松解,间接减少拮抗肌群的被动牵拉,改善其无力对抗的症状,进而达到恢复生物力学平衡,调和阴阳的作用。小针刀疗法既紧密结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又贯彻了精确治疗的特点,是生物力学与传统针刺治疗的结合,较单纯针刺治疗更具有精准性、时效性等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对UCS,针刀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优于传统针刺治疗,能改善局部疼痛,有效纠正患者圆肩、驼背、头前倾等错误姿势,且操作简单、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在治疗后未进行随访,且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下一步拟扩大样本量,并对疗效的持续时间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棘突针刀肩部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腰部针灸取穴的一种新方法探析
搓腰
——壮肾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