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30 例临床研究

2020-03-25周清保

江苏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月经周期病程原发性

张 卉 赵 骏 陈 鑫 周清保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桂林541199)

痛经(dysmenorrhea)是指经期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的疾病,症状严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PD)是指无生殖器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临床痛经的90%以上[1]。PD多见于青年女性,常在初潮或初潮后1~2年内发病。约有一半以上的PD患者伴随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甚至出现晕厥及虚脱。有文献指出,PD发病受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影响,故西医常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功能进行局限性、短暂性的止痛,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大,疗效也不持久,停药易复发[2-4]。近年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穴位埋线与针刺治疗PD的临床报道较多[5-6],因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势而逐渐受到重视。我们临床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科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年龄14~34岁,平均年龄(22.90±5.77)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4.23±2.67)年。对照1组年龄14~36岁,平均年龄(23.87±6.70)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病程(3.96±2.91)年。对照2组年龄12~35岁,平均年龄(23.80±6.54)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病程(3.70±2.58)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加拿大妇产科协会制定的《原发性痛经临床指南》[7]中相关标准拟定:妇女多在经前或行经数小时后出现下腹疼痛,可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疲乏、眩晕、头痛等症状,偶尔发生晕厥及发热,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者;经B超及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1.3 纳入标准 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12~36岁未育女性;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为(28±7)d;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继发性痛经者;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及不适于埋线及针刺治疗的其他疾病患者;入组前2周内口服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月经周期不规律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穴位选择:肝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期门、京门、天枢、关元。针具:0.3 mm×40 mm不锈钢毫针、5号注射针头、埋植用羊肠线。具体操作:在埋线穴位做好标记,然后碘酒消毒,镊取一段约0.8~1 cm已消毒好的羊肠线,放置于注射针头的前端,从针尾插入尖端已磨平的针芯。医者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穿入皮肤,腰肋部及背部穴位在局部下方向上平刺,刺到所需深度,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于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月经来潮前1周埋线,每个月经周期埋线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 对照1组 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选取主穴同治疗组,心脾两虚型配脾俞穴;肝郁化火型配行间、足窍阴穴;痰热内扰型配丰隆、中脘穴;心虚胆怯型配胆俞穴。具体操作:使用0.3 mm×25 mm或0.3 mm×40 mm毫针针刺,以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运针,得气后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1次。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每天1次,每个月经周期治疗5 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3 对照2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选取主穴:次髎、合谷、关元、子宫、三阴交;配穴及具体操作同对照1组。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每天1次,每个月经周期治疗5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VAS评分采用目前国际临床上常用的直观模拟标尺法,用于疼痛程度的评估[8]。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经周期随访时对3组患者进行评分。具体操作:为患者绘制印刷一条长10 cm的尺子,尺子一面按长度平均分为10部分,标有10个刻度,尺子左、右两端分别标有“0”分端和“10”分端,“0”分端表示无疼痛感,“10”分端则为头痛的程度剧烈并且难忍受,评分过程中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在直尺上标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

3.1.2 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 CMSS用于评价痛经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经信度检验具有良好效度,可用于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评价[9]。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下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头痛、背痛、腹泻、抑郁等18 项痛经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进行评分。严重程度:0 分为无不适;1分为轻度不适;2 分为中度不适;3 分为重度不适;4 分为非常严重。持续时间:0 分为无,1分为<3 h;2 分为持续3~7 h;3 分为持续7~24 h;4 分为持续>24 h。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3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VA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VA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3 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VA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同时期比较,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时治疗组 30 6.27±1.60 2.67±1.67▲ 3.43±1.65▲对照1组 30 6.10±1.54 4.70±2.32▲## 5.07±1.76▲##对照2组 30 6.03±1.79 4.77±1.61▲## 5.07±1.78▲##

3.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CM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3 组患者治疗前后CMS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3 组患者治疗前后CMSS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37.60±10.51 21.37±8.14▲▲对照1组 30 36.63±10.29 27.43±8.77▲▲#对照2组 30 40.27±12.70 27.33±11.79▲▲#

4 讨论

中医学对痛经的最早记载出现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后世医书中也有“月水刺痛”“月水来腹痛”等相关症状记载,直至清代徐灵胎在《女科指南》中才首次正式提出“痛经”病名。中医临床上普遍认为原发性痛经以肾虚、肝郁为本,寒凝血瘀为标[10]。

穴位埋线疗法又称“长效针感疗法”,是利用异体蛋白羊肠线埋入穴位后,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长时间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作用的疗法,在某些方面可取得比针刺更为明显的疗效[11]。本研究中,针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以俞募配穴为取穴原则,选取肝、肾、大肠、小肠的募穴及背俞穴进行埋线治疗。中医学认为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汇聚的部位,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配合治疗脏腑疾病的选穴法,称为俞募配穴法。《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故俞募配穴可调节脏腑的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肝俞、肾俞是肝、肾气血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历代医家皆认为肝肾两脏与女子天癸密切相关,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针对病机“肾虚、肝郁为本,寒凝血瘀为标”,在非经期补肾疏肝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取肝俞、肾俞配合期门、京门,调理肝肾二脏,从而达到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大肠俞、小肠俞有调理肠腑的功能,而大、小肠的募穴天枢、关元对机体均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通过穴位的近治作用调理冲任,治疗痛经,同时关元为任脉之要穴,亦为小肠募穴,具有补肾壮元、益气和血之功,取之则可益火壮水、调理冲任。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1,P<0.05)。表明俞募配穴埋线法在改善患者痛经伴随症状及缓解疼痛的疗效上优势显著。但3组患者随访时VAS评分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反弹,可能与患者病程较久有关,但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期,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突出的长效止痛功效。俞募配穴埋线克服了俞募配穴针刺疗法的体位局限,可长时间同时刺激俞、募穴,不仅可以疏通经络、化瘀止痛,还能持续调节脏腑阴阳,标本兼治,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将俞募配穴埋线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不仅提高了疗效,也为病人节约了时间成本,适合临床推广。下一步拟对俞募配穴埋线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拓展该疗法的治疗领域。

猜你喜欢

月经周期病程原发性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