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幼保健院护士对盆底肌锻炼认知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3-09郑佳雨徐萌艳

护理与康复 2020年2期
关键词:妇幼保健盆底问卷

郑佳雨,徐萌艳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00;2.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8

盆底肌锻炼是指通过可变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反复盆底肌肉训练来改善盆底肌肉功能的一种运动[1]。该项锻炼有预防和治疗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促进分娩和改善情绪的作用[2-4]。有研究表明盆底肌锻炼是产妇尿失禁最常推荐的保守疗法,治愈率是无锻炼组的8倍[5]。尽管妇女在妊娠和产后被要求进行盆底肌锻炼,但是如果无专业人士提供正式和密集的实践指导,大部分女性无法正确收缩盆底肌肉,从而达不到期望效果[6]。因此,医护人员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者,应对产妇提供系统全面的盆底肌锻炼知识并进行正确、有效的健康指导。为提高妇产科护士盆底肌锻炼指导效果,本研究对209名妇幼保健院护士产褥期盆底肌肉锻炼认知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选取杭州市5家妇幼保健院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调查,目前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工作年限≥1年。排除标准:调查期间不在医院的护士(外出进修、休假者)。

1.2 调查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

采用研究者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所在科室、婚育史、是否听过盆底肌锻炼。

1.2.2盆底肌锻炼知识认知调查表

采用自行设计的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参考盆底肌锻炼文献[7-8]的基础上编制问卷,由3名妇产科副主任护师和1名盆底康复专家审阅与修改。问卷包含10个单项选择题,内容为锻炼人群、锻炼禁忌证、锻炼时机、最短疗程、锻炼姿势、锻炼步骤、适宜强度、锻炼频率、锻炼作用、锻炼动作。正式发放问卷前,在杭州市某妇产科医院进行小范围预调查,及时录入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问卷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测得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2,问卷总体的内容效度为0.71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答对率=答对题目数/10×100%。

1.3 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由研究者本人发放,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内容、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请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匿名填写,独立完成问卷。问卷当场发放,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本次研究共发放20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调查问卷均由双人核对、录入,由研究者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对护士基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答对率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基本资料与盆底肌锻炼认知的单因素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妇幼保健院护士209人,均为女性。护士盆底肌锻炼知识问卷答对率10.00%~90.00%,平均(45.20±15.19)%。护士基本资料及盆底肌锻炼认知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婚育史与工作年限是盆底肌锻炼认知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1。

表1 护士基本资料与盆底肌锻炼认知的单因素分析(n=209)

2.2 妇幼保健院护士盆底肌锻炼知识认识情况

妇幼保健院护士对盆底肌锻炼认知调查表单项条目答对人数占比情况,见表2。

表2 妇幼保健院护士盆底肌锻炼知识认知情况(n=209)

2.3 护士盆底肌锻炼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护士的知识问卷答对率为因变量,以基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自变量赋值:工作年限,1~5年=1,6~10年=2,>10年=3;婚育史为多分类变量,进行哑变量分析:未婚(D1=1,D2=0,D3=0)、已婚未育(D1=0,D2=1,D3=0)、已生育(D1=0,D2=0,D3=1)。结果显示,已婚和已生育是盆底肌锻炼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护士盆底肌锻炼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妇幼保健院护士盆底肌锻炼认知不足

盆底肌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最主要的非手术疗法[9]。针对产后锻炼时机,研究显示在分娩后1~3 d开始盆底肌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且在分娩后立即进行盆底肌运动不会造成产妇任何负担或疼痛[10-11]。但传统观念仍认为盆底肌锻炼的时机为产后42 d,忽视了产褥期这个重要阶段。此外,产褥期产妇身体仍处在恢复阶段,肌肉力量较弱,在锻炼时应注意锻炼强度和自身不适感,因此护士应熟知锻炼的时机与禁忌证,避免意外发生。根据研究显示,盆底肌锻炼至少坚持6周才可能起效,锻炼时间不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盆底肌锻炼知识处于中等水平,平均答对率为(45.20±15.19)%,问卷条目答对率中,需要盆底肌锻炼的人群答对人数占比最低(7.66%),其次为盆底肌锻炼禁忌证(22.97%)和产后盆底肌锻炼时机(23.44%)。可能与护士缺乏培训、知识更新滞后有关。大部分护士知识陈旧,观念仍停留在疾病治疗而非预防的层面上,认为干预对象仅为有疾病症状的妇女而忽略了孕、产妇等健康人群。本研究中仅28.23%的护士知晓准确锻炼疗程。问卷答对率较高的条目分别是盆底肌锻炼动作(95.69%)和盆底肌锻炼作用(73.68%),这和龙德蓉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护士对盆底肌锻炼有初步的了解,但所掌握的锻炼知识比较局限,对一些具体内容仍存在一定误区,存在知识更新延迟的情况,对新概念较为模糊。在本次研究中,主任护师答对率得分仅为20%,说明职称与认知程度并非呈正比。

3.2 盆底肌锻炼知识群体化差异分析

表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盆底肌锻炼认知情况与工作年限及生育史存在相关性(P<0.05),低年资的护士答对率较高(48.83±14.74)%,可能因为盆底肌锻炼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新的理念和知识在低年资护士群体中接受度较高。同时,未婚护士也大多为低年资护士,理论基础扎实,答对率较高(50.13±14.47)%。表3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说明,相比于未婚护士,已婚未育与已生育是盆底肌锻炼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引发尿失禁、粪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等问题[13]。盆底肌锻炼是目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线防治方式[14]。Dumoulin等[15]认为已婚育的护士作为亲身感受盆底变化的人群,更应认识到盆底锻炼的必要,对盆底疾病以及防治方法引起重视。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已婚与已育护士工作年限较长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掌握欠佳,对盆底肌锻炼仅停留在知晓层面,对锻炼细节较为模糊。这可能也与她们日常生活中注意力更集中于家庭、自身盆底关注度降低有关。因此,已婚、已育护士盆底肌锻炼知识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3.3 提高妇幼保健院护士盆底肌锻炼认知策略

针对护士盆底肌锻炼知识陈旧、缺乏,医院可多组织盆底肌康复知识系统性培训,以最新的护理理念改变护士原有固化认知,加快护士理论更新。通过微信平台、线上教育等方式,丰富培训形式,增加护士学习积极性[16]。线下培训中,可开展盆底肌锻炼实操课堂,让护士亲身实践以巩固理论知识。针对不同护士群体对此项锻炼认知存在差异的问题,可采取扩大知识传播面的方法,特别是一些与产妇接触较少的护士需进行盆底肌锻炼知识补充。此外,将已生育护士盆底变化感受与未婚护士扎实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护士群体间开展盆底疾病预防保健课堂等,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进行群体间交流分享,达到知识分享的目的,引起护士对盆底肌锻炼的重视。

猜你喜欢

妇幼保健盆底问卷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现代综合类妇幼保健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新医改下提升妇幼保健院财务管理工作探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