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思考

2020-03-03何武林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教工匠职业院校

何武林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产教融合源于校企合作,是在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下,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这些都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长久以来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践的难题,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工匠精神直接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决定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社会共识、企业呼唤和个人诉求。制造业振兴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跟进和支撑,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弘扬和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教融合为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重主体”、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校内实训与企业车间的“双重平台”,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认知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环境氛围和良师益友[2]。本文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用于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助力职业教育领域深度变革。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各行业工匠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总和,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专注、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特质[3]。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又是一种精神品质,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工匠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热爱本职工作,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忠于职守、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勇挑重担。

(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的一贯风格,严谨就是严肃认真、细致周全,求实就是讲求实际。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纯粹的专业眼光严苛地审视自己的工作,夯实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和过程,养成“干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三)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意识是企业生命的灵魂,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期考量企业品质标准的集中体现。工匠在工作过程中要力求精良、不断完善、追求完美,不以目前质量为满足,打造最优质产品,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四)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追求卓越就是追求行业顶尖水平。热衷于创造发明的工匠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社会是创新创造的时代,善于继承、勇于革故、精于实干,以革故鼎新的姿态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五)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是服务于用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用户至上,就是用户需求第一,用户利益至上,从基本工作做起,留心观察、细心琢磨,诚心为用户服务,树立以诚相待的态度,保证用户满意,提高用户长期稳定的忠诚度。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工匠精神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达成共识。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职业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匠精神培育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达成广泛共识,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片面追求就业率,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素质教育还停留在职业道德教育阶段,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国家层面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

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但并没有纳入到国家制度,没有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4]和谋篇布局,工匠精神培育仍然停留在“喊口号、讲理念”层面,缺乏政策引导和机制建设,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

(三)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不适应工匠精神培育的需要

很多职业院校为了提高排名和知名度,把科学研究放在首要位置,人才引进偏重于科研型,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真正精通技术技能的能工巧匠被拒之门外,依靠招聘兼职教师补齐短板具有短期效应。

(四)人才培养方案缺少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很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或没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计划纠结于完不成理论教学,以及技能拓展、基地教学、顶岗实习和产学合作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落实。

(五)企业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校企合作符合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的校企合作,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投入积极性,政府又没有给予积极的引导,出现“学校热、企业冷、政府旁边看”的现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收效甚微。

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质量不高、发展缓慢和就业率低的良方。通过产教融合,激发职业教育的内在活力和旺盛生命力,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5]。

(二)产教融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使命和本质要求。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产教融合,转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全面推进“五个对接”,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接受锻炼。

(三)产教融合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集约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及时关注产业结构变化,捕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成长。

(四)产教融合是促进供需双向对接的需要

目前的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企业需要,存在“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现象。通过产教融合,强化行业协调指导,规范市场服务组织,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推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五)产教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从供给端入手,调整结构,补齐短板,实现要素最优配置。通过产教融合,补齐短板,改变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实现产业和对口专业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动力,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6]。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产教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工匠精神培育,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应将工匠精神始终贯穿于办学理念中,全面融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依托产教融合机制,构建多方举措体系,采用多种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参照相关文献,本文提出的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最高层次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包括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弘扬和践行,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工匠精神写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作为实施职业教育和开展技能鉴定的依据,凸显工匠社会地位,营造崇尚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同时,顶层设计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给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自由度,厚植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

(二)依托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全过程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都是高校与企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初级阶段,产教融合是高级阶段。在产教融合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进入到产教融合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生产实训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习工作化、训练实境化、学生职业化”。课程教学阶段,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让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实践教学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养成工匠精神;生产实训阶段,培养职业综合能力,让学生提升工匠精神[7]。

(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的内在规律,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发挥作用,符合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应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启迪学生,激励学生”[8]。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9],锁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目标维度,让学生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以执着的工匠态度面对工作和学习,自觉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永怀匠心,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砥砺前行。

(四)打造信息平台,为产教融合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特征,对教育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产教融合存在多方主体,信息沟通、交流与共享成为影响产教融合深度的重要因素,建设开放化和集成化的信息平台,架起产教融合各类主体之间沟通协作的桥梁,推动产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建设要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引擎,依托开放多元与竞争合作的供应链体系,为产教融合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信息服务,发挥信息作用,实现信息价值,促进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互相融合、协同发展。

(五)增强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地方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国家政策是产教融合模式顺利实行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为产教融合保驾护航。产教融合是一项事关全局利在长远的关键改革,国家政策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核心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由职业院校内部改革转变为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构建由政府、企业、教育和社会构成的产教融合“四位一体”体系架构,优化产教融合发展环境,做到政策全覆盖,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六)发挥各方优势,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多方主体的互动机制

产教融合存在多方主体,保持多方主体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政府是产教融合的统筹与协调者、规划与引导者、支持与推动者、评估与监督者、宣传与促进者。行业是产教融合标准的制定者,包括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产教融合在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需要企业投入人力、资金、设备和场地设施。职业院校是产教合作的发起者,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10]。其他机构,包括咨询公司、评估机构和投资公司等,也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力量,为产教融合提供咨询、评估和投资等服务。

(七)加强师资建设,拓展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渠道

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与双师型师资建设融合贯通,实现匠心与师道的统一,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为基础[11],具体渠道包括: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区域内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库,细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空间。

(八)突出文化引领,发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载体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双载体。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发挥双载体的功效,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一是发挥主阵地作用, 让校园文化体现专业特色和工匠精神,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发挥企业文化作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感悟企业文化,体验工匠精神,在师徒传承的实践中感受师傅的工匠精神。三是发挥新媒体优势,运用直观、方便和快捷的渠道,激励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传承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产教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