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研究

2020-03-03胡文静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

胡文静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300)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为《方案》),《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高端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要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充分说明,国家教育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专业技能教育、职业教育要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相渗透,才能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力量,是大学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其人文素养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学的效果和成败,因此,培养并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界定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是现代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文素养主要指人在人文领域所具备的人文知识涵养以及反映在个体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文化修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修养和人格等[1]。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所在和根本特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关注和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塑造。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态度、行为举止、专业教学能力、职业教学能力等,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高校教师自觉弘扬美好人性与构建高尚人格的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是高校教师对人类前途、命运和价值的密切关注,是高校教师的为师之道、行事之道和处世之道[2]。

二、高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3]。高职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的最直接的培育者,对于时代赋予的重任责无旁贷,不仅要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过硬的技术型人才,更要培育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创新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都对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已充分认识到,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已无法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对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俱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等人文素养成为企业关键的聘任条件。而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化、职业化、价值化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教师从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上指明培养方向,从课程和活动的结构与内容上引领发展路径。高职教师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淀、人文思想的升华、人文方法的应用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不仅要授好课,更要育好人。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用严格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密的方式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怀从事教育和培养工作;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引领学生的人文素养朝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为国家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高职教师自身良性发展的需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传道才是第一位的,教育学生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拥有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人才。高职教师只有将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贯穿在教育生涯的整个过程中,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秉持着一份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甘于奉献,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淡泊名利,诲人不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通过自身渊博的知识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崇高理想,在良性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人生的巅峰。

(三)大学精神培育的需求

高职院校是中国大学体系中重要的一员,要以自信的目光看待自己,自觉地承担起保留、发掘、继承和创造社会文化的伟大使命,不能把自身简单地定位成企业的培训机构,不能仅仅以传授学生技术、保证学生就业为目标,而应重视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要让学生具有职业属性的同时能够匹配他们的公民属性——有思想、有个性、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丰厚的人文素养。无论国家如何发展,大学都需要适当地超越功利、营造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氛围,以独立、自由、批判、包容的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的洪流,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培养一代代承前启后、能担大任的英才。

三、高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途径

(一)结合专业发展,多途径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人文素质基本内涵之一就是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形成要基于知识的凝聚。高职教师只有在自身人文知识底蕴深厚的前提下才具备传授人文知识的条件,才具有对专业教学进行人文化改造的基础[4]。人文素养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

首先,高职教师要通过品读经典人文著作来拓宽视野、汲取营养[5],读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科学著作,在阅读中领悟哲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思索,对真善美等生命基本价值的颂扬,透彻了解创新、包容、自强、和谐、爱国、爱家、求真等中国精神。这些人文文化精华在滋养心灵的同时,也提升了做人的格局,克服困难的自信与勇气倍增,铸就奉献与创造的教学品格。

其次,高校要为教师提供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和渠道,搭建人文交流的平台。比如增加图书馆人文书籍方面的馆藏,举办人文社科素质相关讲座、研讨会等,或是根据教师们的兴趣爱好举办主题沙龙,还可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特色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星光熠熠的名人事迹、精美绝伦的艺术巡展、厚重深沉的城市变迁、淳朴良善的风俗民情,处处都蕴藏着生动立体的人文素质学习资源。高校教师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人文知识的广泛交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新成果,将一切有益的知识纳入到自身教育体系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再次,高校教师要寓人文学习于教学和人文活动当中,结合自身的专业课要求,适当地扩展专业课堂的教学内容,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其中,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系统,并积极投身于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人文活动当中,获得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人文氛围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校园也是以人为本的校园[6],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校园软硬环境的熏染作用。校园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体现的是隐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文气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融洽的人际关系、宽松的发展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无形或有形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让教师产生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校园的人文环境就是一个学校历史变迁的缩影,融入的是学校的风骨和追求,更是无数默默奉献的老师用教育人生垒起的丰碑,校园文化沉淀得越久,尊师重道的氛围越浓重,感染力和向心力就越强。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会自觉地提高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情感是行动的助力器,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是孵化情感的催化剂,也是抵御道德滑坡、学术腐败的利器。只有发自内心的自尊自爱和对教育事业、对国家民族无比深沉的热爱,才能让高职教师始终保持初心,在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无怨无悔。

(三)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

发展性评价理念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目标,采用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关注过程、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整改,引导教师关注自我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与水平[7]。学校的考核评价导向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努力方向,很多高职院校重指标、重结果、过分量化的考评体系看似全面,实则忽视了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真实差异,偏离了高职院校发展特色和发展目标的同时也磨灭了教师的职业激情。从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设定应该符合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要全面综合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估,真正尊重教师,体现教师在校园环境中的主人公地位,以充满人文关怀的鼓励和帮助为主,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宏观视角引导教师提升责任意识、道德水准和职业自豪感。将被动评价转化成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主动地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笔者认为,突出人文素养的考核本身就是对考评体系的完善,相关部门可以让多元主体包括教师自己参与到教师评价体系中来,与专业机构合作设计针对不同评价主体的科学的调查问卷,并对不同评价主体的考核结果设置权重,考评指标的设定要结合考评对象的工作职责差异进行个性化处理,考核结果要进入教师的成长档案之中,并借助科学的方法获取行为分析报告,以便对教师的后期发展形成指导性作用。当然,有效的监督也是必要的,学校对政治信仰不坚定和严重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要严厉惩处、有效杜绝,创设风清气正的美好校园。

(四)在实践与创新中弘扬人文精神

“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8],故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还是依赖于实践,这里的实践既包含理实教学、学术科研,也包含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仅体现在教师自身丰厚的人文知识积淀,还体现在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折射。

首先,高职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维护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和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不为利所动,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服务社会的能力[9]。

其次,热爱自己的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尊重每一个个体,平等公正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维护学生权益,用广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再次,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积极响应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将人文素质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美的向往、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尊重。同时,高职教师还要自觉承担起学科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职责,驱逐功利主义影响,塑造良好的学术品格,潜下心脚踏实地地搞教学、做研究,厚积薄发,怀着一颗淡定而又赤忱的心守护学术的底线与尊严,实现学术的创新与飞跃。

综上,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关键因素,是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师自身职业和专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前景[10];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还间接影响着国民基本素质的普遍提高。任重而道远,高职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取决于各方的合力作用,历史责任在肩,无可推脱,唯有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地推进高职教师群体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的职业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踏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高职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