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法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3-03成建峰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法院校高职

赵 猛,成建峰

(1.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2.沈阳云科聚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项目化教学法其特点是通过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项目)来组织授课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采用过程化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最终的专业能力[1]。项目化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程度上缓解学校授课与企业用人之间不匹配的矛盾。然而项目化教学法在从理论设想逐渐走向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讨论、思考,从而完善项目化教学中的不足,避免同类问题再出现。

一、高职院校开展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

“项目化教学法”自2001年4月由查德博士引入中国以来,这一基于独立项目工作获得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得到国内高职院校的广泛认可,并迅速在国内各大高校推广开来[2]。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四方面: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界开始普遍重视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项目化教学法才得到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系统研究[3]。

第二,项目化教学法的“工作任务过程导向思维”理念更加符合普通人学习、思考的方式,能够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学习大量理论知识,却陷入不知道为何学、有何用,这一教学困境[4]。

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高中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但实践能力强。学生更愿意接触“动手”操作,而对于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点却“打不起精神”。项目化教学法正是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解决学习“纯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让学生真正拾起高中时代失去的信心,快乐学习。

第四,企业招聘员工时希望员工入职之后能够快速或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而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大多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接触企业实践经历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毕业进入企业之后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时间才能真正上岗,这样一来企业用人周期就会延长,成本增加。而项目化教学中的案例本身就是源于企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经历与在企业工作的流程异曲同工,这样一来学生能较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优势明显。

二、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由于项目化教学法较传统授课模式优势突出,近几年来国内各大院校纷纷效仿,项目化教学大有取代传统教学一统天下之势。但随着项目化教学法实施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妥善解决,那么项目化教学模式最终也会“换汤不换药”,演化成形式主义[5]。

(一)师资队伍教学能力不足

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以教师较高的企业工作经验作为支撑。然而当前不少高校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经验,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大学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造成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致使出现“为了项目而项目”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固守传统思维,不愿意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即便采用也流于形式,而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敷衍,难以达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沦为教研室活动的“表演秀”[6]。

(二)教学硬件难以满足项目化教学要求

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是建立在学生使用相关实训设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基础之上[7]。如果高校实训设备本身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那么项目化教学必将成为空中楼阁。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本身科研经费有限,学校短期之内无法投入大量资金采购项目化教学设备,而依靠校企合作赠送的仪器设备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三)校企合作多为走形式,闭门造车显露苗头

项目化课程的实质内容要求项目必然来源于企业真实工作案例,经过科学的编写成为典型的教学案例,但是许多教师对项目化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真正能够将企业工作实际转化为优秀教学案例的情况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情况下是将传统课本中的例子直接照搬照抄,再配上相关知识点,将校企合作模式抛在脑后,根本没有与企业用工需求相衔接。这种“一窝蜂”式的套用现象在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四)学生实践环节生龙活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项目化课程法的实施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环节就是理论知识的讲解。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项目化课堂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实践环节学生非常主动,个个生龙活虎,学习热情颇高,一旦进入理论环节,学生们认真听课的时间不会超过10分钟,课堂溜号、打瞌睡等现象非常明显。究其原因就是同学们对学习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加之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进而导致期末考试时学生成绩普遍不高,进入工厂后“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如何以项目化课程为切入点,采取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有效化解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反思。

(五)教师课堂顾此失彼,过程评价难以实施

当前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考核总成绩(考核总成绩=过程评价×70%+期末考试×30%) 多为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8]。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课堂出勤、努力程度、小组合作意识、作业报告、课堂发言等等,这种多元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推动学生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项目”。但是过程评价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当前多数高校班级建制仍然以大班(30人以上)为主,由于学生过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兼顾到每一名同学表现,加之过程评价的方式流程复杂,多数情况下教师出现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的状况。如何实现小班授课,简化过程评价方式也是项目化教学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项目化教学实施的改革策略

(一)“职教 20 条”、“双高计划”、“1+X”证书制度等政策保驾护航

2019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职教20条”)、《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双高计划”)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 (“1+X”证书制度)等[9]。这几份重量级文件虽内容不同,但都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注入“强心剂”。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一步会将传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中学、学中做”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让企业真正参与职业教育领域,与学校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为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

(二)高校与企业建立深度“项目合作”机制

当前,多数行业的领军企业,为了培训内部员工或是大客户的技术人员,在企业内部纷纷成立培训部门,建立实训基地,而企业选拔出的培训讲师也往往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讲授的案例就是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但是培训讲师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缺乏科研能力和授课经验,所以双方合作的空间巨大。“项目合作”机制就是在项目化课程制作之初由企业讲师与高校教师一起设计授课项目,制定考核方式,将企业的工作场景、项目案例转化为教材、微课、工作页、习题、论文等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够获取真正的实践技术,企业讲师能够学习如何讲授知识,双方彼此互惠,实现真正的共赢。

(三)教师需要让自己“动起来”深入企业一线

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极其重要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一线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寒暑假深入企业进行相关专业的生产学习工作。另外,提高实践的其他方式还有参与企业项目、带领团队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兴趣小组以及借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等等。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每年甚至每个学期都需要让自己走出办公室,深入企业一线,让自己“动起来”,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必将走入“闭门造车”的怪圈。

(四)学生作为项目化课堂的“授课主体”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经过三年的项目化教学法的实践探索,针对学生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重视不足,甚至一听理论就提不起精神的情况,采取转变“授课主体”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开课后,首先,由授课教师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约10分钟的讲解。其次,剩余的知识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由授课教师指定一名学生作为本组代表发言,并记录成绩。最后,在每个大项目完成之后安排一次习题课,习题课采用开卷答题的方式进行。学生出于期末考试压力,在做题过程中会非常认真,这样一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得到完美的提升,课堂溜号、打瞌睡等现象基本可以杜绝。

(五)建立企业微课进课堂活动

很多时候受到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内容限制,企业的工作过程不能完全照搬到课堂上,借助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微课平台可实现线下授课[10]。将企业现场真实工作场景通过视频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视频“近距离”感受工厂的工作氛围,同时还可最大程度上避免实地现场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微课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课堂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可通过学生线下反复观看视频得以解决,尤其是期末总复习阶段,微课本身浓缩的就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借助微课平台可将“做中学、学中做”这一理念真正融合到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去。

(六)“小班授课”组长负责制的项目评价机制

项目化评价方式的开展要以小班授课为前提。每个班级的人数最好控制在20人以内,且采用分组的形式。20名同学可以分成4~5组,每组选1名组长,带领并监督本组同学一起完成项目。课堂上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所以成员间互相监督、互相评价不仅有利于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工作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11]。中德学院经过两年的项目化评价教学,已经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分组方法,且已在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两门基础课中加以实践,教学质量成效显著。

“项目化教学法”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已经开展多年,但实施效果却参差不齐。如何有效解决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项目化教学效果好不好不是由院校自己认定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市场竞争,被用人单位(企业) 认可,学生及家长(群众) 满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目化教学法”的建设还只是刚刚开始,以上所述的教师水平、教学硬件、校企深度合作、项目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是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绝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我们需要戒骄戒躁,牢记使命,坚持办学特色,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学模式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教学法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