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通路径研究

2020-02-25由婧涵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现实传统文化

由婧涵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推移,直至今日留下了众多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供人们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则代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直以来,传统文化在人们学习、娱乐、工作中都有所体现,近几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但是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些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有限,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造成限制。此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依然存在隔阂,只有二者实现相融相通,才能够真正达到传统文化普及的目标。鉴于此,文章重点围绕现实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通展开论述。

一、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拥有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不仅奠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地位,还为现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含的传统价值体系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文化参考和丰富的养料。若要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传播到现实文化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华文明的复兴与繁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仁义”在中国古代,既是伦理的要义又是当时统治者治国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次做出指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这既说明了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华民族辉宏的中国梦提供了参考。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效融通可以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充分显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转换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文化,是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留下并且予以创新,结合现实文化发展需求,但是其核心是不变的,依然是实现传统文化延续。[2]这一观点的立足点在于将传统文化生命力延长,使传统文化可以在全媒体的现代社会环境下更好的传播弘扬,发挥其价值。

其实,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期间一直处在变化环境下,时代与环境不同,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发展要求。恩格斯所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由此可以确定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通代表着历史的变化,将传统文化精髓内容予以保存,使传统文化拥有现代文化的呈现形式,如此才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明显体现,这与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持续不断地渗透优秀文化是为了能够将当前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现代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必须要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且基于当前社会的现代化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够为现实文化赋予先进性特点。[4]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显性呈现,凸显了中华民族在古代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必须要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才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提高现代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彰显我国的实力,巩固我国文化强国的地位。

二、现代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涉及到诸多与伦理道德相关的内容,这一类价值观念是与现代文化融通的重要部分。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我国当前社会治理以及发展,但是现如今很多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重视,文化精髓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此外也有一些内容和现代法治社会发展观念不符。例如春秋时期主张“君贵民轻”这一观点,其含义是君主贵于平民,其地位也要高于平民。但是现如今坚持的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群众是国家、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力量不容小觑。鉴于此,春秋时期主张的这种“君贵民轻”理念与现代社会显然不符,必须要将其摒弃。

(一)人际关系处理模式。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不多,没有专门针对人际关系和成长关系的阐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际关系处理却有相应的价值标准,例如《论语·子路》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以及“言必信,行必果”,孟子主张“仁者爱人”等,这些与传统文化涉及到的伦理道德内容均不相同。[5]将以上人际关系处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加以应用,虽然有极强的适用性,但是必须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不可强搬硬套,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其说教功效,教育功效。两者有机融合,可以丰富现代文化的内涵,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古为今用,让人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汲取滋养自身的养料。

(二)社会利益关系。中华传统文化诸多内容中针对社会利益关系有非常多的观点,重点在于个体和他人关系的处理。在诸多关系中,社会利益关系并不复杂,只需要做到诚实、守信、守法便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但当前社会中不仅要对个人和他人关系进行处理,也包括个人和自然、国家之间等诸多关系的处理,相比之下其复杂性要大于传统文化。所以,必须要对传统文化当中与社会利益关系相关的内容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

关于传统文化利益关系,《论语·里仁》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述,《吕氏春秋·察今》中用“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进行阐释,其中便覆盖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但是发展到现代社会,无论哪一种关系都被赋予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特征。[6]与此同时,针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现代文化注重和谐共生以及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国家之间关系的处理则是以爱国、友好为前提,以上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延伸出来的全新内容。

三、传统与现实文化融通路径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会贯通,需要使用可行的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将传统文化精华部分保留下来,摒弃其中的糟粕内容,再对“精华”文化进行创新,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实文化。针对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指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由此可知,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遵循古为今用、去伪存真的原则,使用科学方法以及思想观念剔除老旧的部分,和现实文化进行紧密融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指示,可以明确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融通的有效渠道,必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区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现代优秀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传播,实现二者内容的相互转换。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有一种说法是“治民之术”,该文化在古代非常适用,但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相悖,是一种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的思想观念,鉴于此,这一类型的传统文化必须要摒弃,以免这一文化影响现如今民主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倡导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播并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转化之后渗透到社会发展当中,广泛在现代社会中加以应用,助推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二)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通。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对于此,必须要有务实的对策与方法。在内容形式上可以采用现代的传播方式,用融媒体的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展现。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制作电子书,通过H5技术等的展示方式,全新的将传统文化呈现在受众视野之中,将以传统文化为前提为其赋予新的价值与内容,使传统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关于讲求诚信的内容,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也是需要坚持的精神。但传统文化所讲的诚信范畴并不宽泛,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诚信的范围更加广阔,已经不只是局限在个体之中,社会中的群体、企业,甚至是国家之间都需要做到诚信,若违反诚实原则便有可能受到相应的惩处。由此可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时,诚信文化也相应的进行了拓展,从原本只是局限于个人逐渐扩展到企业和国家这种大的范围,同时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也为诚信文化赋予了更大的应用领域,围绕诚信行为也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约束,可见价值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通的重要作用。

(三)确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匹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如何相辅相成,很多现代文化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石逐渐演变形成,所以不能因为时代原因而对传统文化摒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通,必须要将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这两者相互融合与匹配,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例如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爱国文化,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是爱国文化最好的体现,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杨利伟与众多奥运健儿同样也是爱国文化另一种体现,虽然岳飞与之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却通过其行动体现了爱国文化。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所以,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爱国文化可以体现在各个岗位、职业以及社会群体中,由其来展现出这一份爱国之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不能缺少的便是本源精神。所谓本源精神即“追本溯源”,现实文化的发展与实践,必须要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够为现实文化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也是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匹配的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其中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经过一直以来的发展同样也形成了“现代文化”,要想实现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整合。第一,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将留下的“精华”与现实文化进行融会贯通,丰富现实文化内涵;第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整合的观念必须要进行创新,选择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坚持本源精神,以此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现实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漫画:现实背后(下)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