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幸福感的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2-25梁广东于莎莎潘月娟胡美玲唐博超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者幸福感对象

梁广东 于莎莎 潘月娟 胡美玲 唐博超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强调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感”成为衡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重要指标,成为体现价值高度、思想温度、情感深度的时代热词,体现了改革发展对广大人民群现实生活幸福程度的切实关照,彰显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提出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这反映出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教育对象实际体会和主观感受。据此,深化劳动教育幸福感理论和现实层面研究,探讨提升方略,对于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塑造劳动品质,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幸福感内涵特征

幸福感严格意义上讲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一种较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常常与快乐、开心、愉悦等体现正向情绪体验和比较理想的生活满意度融合在一起。劳动幸福一般是指“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类本质得到确证进而得到深层次愉悦体验的过程”[2]。劳动幸福强调的一种持续的过程,而劳动教育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象在劳动教育各类活动中有产生的一种正向积极的主观感受程度。

结合劳动教育幸福感的内涵,认为其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主体能动性。劳动教育幸福感不是凭空产生、从天而降出现的,它的生成需要教育对象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去体验、感受、获取。幸福感程度的高低、强弱常常同能动性的发挥有着直接联系,教育活动的多元参与者根据个体的需求充分发挥能动性,就越有可能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幸福感;相反,幸福感就会很低。习近平总书记总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所以说劳动教育幸福感不是等、靠、要来的,必须是教育对象通过能动性释放能量来获取。所以说,劳动教育幸福感是教育对象发挥自身能动性思想和行为统一的过程结果。

二是直面真实性。人在劳动中“真正地证明自已是类存在物”[3]劳动教育幸福感必须是真实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每一位老百姓实实在在地通过改革而感受到更加美好。”幸福感是真实而不掺杂虚假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多重需要是否充盈与满足,正向的体验深刻与否不是由他人评价,而是由参与者自己来评说的。因此,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幸福感是主体真实性的体验,而非“被幸福感”。

三是注重正向性。正向性的幸福感与劳动教育的育人方向相契合,也是劳动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在劳动教育的课堂或活动中,教育者要注意异化劳动内容的讲授,受教育者要强化异化劳动内容的理解,防止出现异化劳动现象,从而体验负向幸福感。另外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还要尽量避免出现外在化、规训化、去身体化等现象,这都是与劳动教育目标不一致的体现,因此,劳动教育幸福感的正向性一定要符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性。

四是体现时代性。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党和国家在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中不断融入时代特色。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科技深入发展和产业持续变革,结合劳动新形态,要注重将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融入劳动教育。据此,劳动教育已由简单教授劳动技能向传授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转变,由关注劳动技能高低向培育劳动精神、体验劳动幸福和光荣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幸福感生成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幸福感的内在逻辑

(一)劳动教育者幸福感的内在逻辑。幸福感的生成不仅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还应体现在教育者身上。教育者在劳动教育的施教过程中幸福感受的程度也决定着教育对象幸福感的产生。

1.价值:教育者被需要的事实呈现。育人的效果是教育者的最终教育价值,而被需要则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起点。一方面,劳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教育对象的参与,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的被需要。只有澄清被需要的事实前提,劳动教育者才会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带着需要感实现自身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社会的需要。劳动教育是第一教育,劳动是人在社会得以存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这也说明了劳动教育被社会需要的前提意义。

2.认同:崇高事业的价值追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者没有对劳动教育事业的认同就无法产生教育的幸福感。对劳动教育事业的认同感体现在树立学生科学劳动价值观的崇高使命感、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职业责任感、培育学生优良劳动精神的育人荣誉感等诸多方面。

3.目标:学生践行的教育结果。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倾注了大量精力背后希望得到理想的成果,这正是幸福感的体现。一是教育者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教育经验得到丰富,教育能力得到提升,教育理念得到完善。二是教育对象的成长与进步。成长与进步体现在,教育对象在劳动教育活动中不断将劳动思想内化为自觉与自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感觉到幸福感。

(二)劳动教育对象幸福感的内在逻辑。劳动教育核心育人指向是教育对象。劳动教育对象的幸福感程度体现着劳动教育的教育效果。

1.作为劳动者的被尊重。劳动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充分尊重基础上的,教育过程的双主体就是被尊重的重要体现。作为劳动者的被尊重实际上就是教育者在劳动教育施教过程中,使教育对象逐渐体会到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同时还要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

2.作为劳动者的自豪感。劳动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来源。教育对象在劳动教育中不仅要明确自身作为劳动者被尊重的权利,还要通过在劳动教育中理解劳动理论、劳动科学、劳动伦理,结合劳动实践,体会作为劳动者的自豪感。

3.作为劳动者的动力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教育的最终育人目的就是要体现劳动在教育对象未来成长过程中的实践体现。劳动教育要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带着干劲、带着斗志去劳动,坚信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劳动教育幸福感是关涉教育对象实际问题需求和主观内在感受两个维度的内容,既与个体现实问题回应程度及现实价值意义相联系,又与个体主观感受和行为外化相关联,因此,提升劳动教育幸福感,既要使教育对象体会到劳动教育的幸福感,同时要引导教育对象将劳动幸福感尽可能地传递和展示给更多的人。

(一)起点与积淀:教育者自身素养提升。教育者是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劳动教育内容的重要输送者,其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劳动教育的效果,影响教育对象劳动教育幸福感的体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劳动教育教师要切实担负起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职责。一方面,教育者要强化劳动育人的理念认同,积极响应落实各级主管部门关于劳动教育相关制度和规定,投身劳动教育实践,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需求,主动将劳动育人的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考核和评价过程中;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强化劳动相关理论学习。育人者,自己先受教育,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相关理论,学习并掌握劳动教育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努力成为提升劳动教育幸福感的传播者。

(二)愿景与需求:教育对象的时代召唤。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体现时代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文件,此举体现了国家对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教育对象如何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诉求也成为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需求和重要愿景。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鄙视体力劳动,家庭中出现忽视子女劳动养成,学校出现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等现象,教育者要充分认清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本着对国家和教育对象负责的态度,科学分析和研判劳动教育形势,要以教育对象教育幸福感为切入点,在不同学段中、不同省市、不同区域开展好学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要强化调研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捕捉教育对象的劳动教育现状和主体需求。同时,扎实做好调研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转化和使用,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三)润育与熏陶:教育环境的优化完善。当今世界和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境遇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再次被重视的现实背景,劳动教育幸福感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优化与完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障,能有效地确保劳动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促进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相反,则会减弱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降低教育对象的劳动教育幸福感。一是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土壤。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二是构建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家庭是教育对象成长的重要生活场所。家长要有意识讲述家族内成员劳动奋斗的故事,提升教育对象劳动荣誉感,从而构建崇尚劳动的良好家庭氛围。三是传递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各级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找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无缝衔接。如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第二课堂、志愿服务、重要节日等活动结合起来,在校园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幸福氛围。

(四)同进与共享:多维力量协同性推进。劳动教育幸福感生成与否、程度强弱是评价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意见》提出:“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因此,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要整合多方力量,实现协同性整体推进教育格局。一是强化领导。目前,教育部已出台《纲要》,教育行政主管要认真落实《纲要》内容,结合实际,对不同层面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指导,各级学校要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教育的相关文件,使教育对象真正体会到劳动教育被重视和关注。二是强化家校合作。劳动教育的实施场域不仅仅是课堂,家庭式生活化的劳动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要与教师携手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让生活化的劳动教育不断深化课堂劳动教育的成果。三是争取社会力量。学校要积极与社会组织沟通交流,取得社会力量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与支持。根据大中小幼不同教育对象特点,根据教育对象劳动教育特点,构建符合教育对象心理接受能力和行为实施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劳动教育的协同与基地建设的共享。

猜你喜欢

教育者幸福感对象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