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戏曲展演及未来

2020-02-21陈述知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活态院团剧种

陈述知

(南京博物院 民族民俗部,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博物馆的发展,活态展陈成为博物馆理论中亟待建构的基本范畴。博物馆如何开展活态展陈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般的观念和实践中,博物馆是陈列古物的地方。2007年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并行纳入博物馆范畴,而无形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一定历史并仍活在当下的,它的要素体现在空间、过程和人。鉴于此,活态展陈是否以及如何进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南京博物院作为全国第一家设立非遗馆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从2013年起,已开始进行江苏省非遗项目活态展陈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传统岁时活动[1]。近年来,地域型或专题型非遗馆层出不穷,活态展陈也应成为我国博物馆工作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拟以南京博物院的戏曲展演为例,探索活态展陈的形式、定位和未来,回应活态展陈是否以及如何进博物馆的疑问。

一、博物馆活态展陈的背景和实例

博物馆开展活态展陈工作是在特定背景下进行功能扩展和理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博物馆摆脱了仅仅陈列见证物的大众印象,呈现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多元内容,活态展陈也将成为博物馆展陈的重要形式。

(一)博物馆陈列观念的更新

博物馆陈列见证物的观念是实践形成的,我国的博物馆运营模式和自我界定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博物馆模式的影响。当下,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古物陈列所,而是集文化传承、传播、教育、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动静结合的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的社会印象不应该是收藏馆,而应该是历史保存者和记录者、当代见证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博物馆应该在立足馆藏的基础上提供更为积极的大众服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工作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在2007年将“遗产”扩展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纳入博物馆工作的范畴。一方面,各地对非遗逐渐重视,不少地方兴建了省、市、区县级综合型非遗馆或专题非遗馆,也有在区域综合型博物馆中设立非遗馆或非遗展厅,这为博物馆活态展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另一方面,博物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作用备受重视,学术界对博物馆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有了一些成果,这为非遗展陈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博物馆中的非遗馆——以南京博物院为例

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以下简称南博非遗馆)于2013年面向公众开放,由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负责运营,开展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活态展陈,分为“手工技艺类项目展示”和“口头表演类项目展演”两个板块。“口头表演类项目”是指通过表演过程展现,而不以物质形态留存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音乐、戏曲、曲艺、舞蹈、杂技等,以常态化的活态展演为主,辅以传承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受和可参与性。目前,展演场地主要在小剧场和老茶馆两处。小剧场每周末晚间举办一至两场大型展演,如音乐会、戏曲全本戏、曲艺专场等;老茶馆是由国家级非遗项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团队设计建造的一座仿古茶馆,内设一个五米见方的古戏台,每天下午2:00-4:00举办小型展演,以戏曲折子戏、曲艺项目为主。近年来,展演项目的地域、类型、流派等方面不断拓展,已成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非遗展演品牌,也成为南京博物院的特色之一。

二、作为“展品”的戏曲:遴选、展演、现状

(一)戏曲展演的遴选

博物馆中的非遗“展演”,与博物馆的文物静态展一样具有“展”属性,只不过文物静态展展出的是物,而“展演”展出的是非遗传承人演出的过程。与其他剧院、茶社及旅游景点的演出不同,博物馆展演的过程本身是“展品”,与博物馆的文物展品设定标准一样,博物馆的展演从内容的选择、演员的专业性到演出形式都应有较为严格的遴选标准。

1.戏曲剧目的选择

戏曲的每个剧种都有传统大戏,也有新编古装戏和现实题材的原创现代戏。南博非遗馆的戏曲展演以传统大戏为主,新编古装戏为辅,也会适时选择一些优质的现代戏推介给观众。根据近几年票房显示,最受观众欢迎的展演场次是由每个剧种的名角儿担纲主演的传统大戏,如昆曲《牡丹亭》、锡剧《珍珠塔》、扬剧《百岁挂帅》、越剧《柳毅传书》等;其次是新编古装戏,这些戏继承了传统大戏的演出形式,内容上借古喻今,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现代戏是戏曲在当代发展的产物,不少观众在形式上不易接受。在展演实践中,苏南地区的剧种一直比苏中、苏北地区的剧种体现出更高的人气,因此,在展演之初,特别增加了昆曲和锡剧的演出场次,借此提升观众对苏中、苏北地区剧种的关注。

2.展演团队的选择

在南博非遗馆进行戏曲展演的团队均为戏曲专业院团。由于各个剧种发展的不均衡,专业院团的数量差距也较大,导致了展演院团选择上的局限性。目前展演院团的选择以剧目、流派的丰富性为前提,优先选择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或属于非遗保护单位的院团。演员的组合形式可以多样化,同一个剧目,可以由“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和资深的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演员主演,也可以由徒弟主演上半场师傅主演下半场,还可以全部使用青年演员演绎“青春版”。在坚守专业性的同时,多样化的演员组合既丰富了展演的内容,又锻炼了青年演员,更有利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3.展演形式的选择

戏曲展演除了对演员本身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以外,在服装、化妆、道具、乐队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戏曲本身的演出成本较高,在有些旅游景点、茶馆、剧场出现了低质量的演出,演员演唱对口型,服装、化妆、道具作简化、用录音替代乐队现场伴奏等,这不仅破坏了戏曲的艺术性,也给戏曲的传播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南博非遗馆的戏曲展演不仅在服装、化妆、道具方面以高标准呈现,而且全部采用乐队现场伴奏,以确保观众在南博非遗馆看到的是最正宗的戏曲形态。在近几年的展演实践中,也发现有部分剧种已经出现了乐队人员缺失的现象,有些只保留了打击乐器配合现场演出,其他乐器都变成了录音,虽然暂时节约了演出成本,但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乐队人才的缺失,为戏曲的传承埋下了隐患。

(二)展演模块策划

南博非遗馆每年策划组织非遗展演400余场,主要围绕日常展演、专题展演和品牌展演三个模块进行,以满足分龄、分众的传播需求。

1.日常展演

秉持常态化的活态展陈理念,日常展演是非遗展演的基础部分,与博物馆中的基本陈列的性质相类似。在开馆日,每天下午2:00-4:00的老茶馆的小型展演和每周六晚上7:00的小剧场大型展演,共同构成了南博非遗馆的日常展演。戏曲展演是日常展演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剧种的演出档期一般为一周,参与展演的院团通常在周一入驻进行准备,周二至周日下午在老茶馆完成每天两小时的折子戏、小戏展演(共计6场),周六晚上在小剧场完成一场经典大戏的展演。

2.专题展演

专题展演是指从项目的地域、流派、节庆、纪念、传承等角度入手,特别策划的展演,设有展期,与博物馆中的特展性质类似。地域专题主要将某一地的多个剧种或某一剧种在当地的多个院团集结起来,进行集中展演,如“吴音雅韵——苏州非遗展演月”(2016年)。流派专题是主要以戏曲的某一流派为专题,如“麒韵流芳——京剧麒派经典剧目荟萃”(2016年)。节庆专题主要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如元宵节晚会《梨园芳华》(2014年),集结了多个剧种共同演绎元宵观灯的戏曲唱段。纪念专题主要以纪念已故戏曲大师为主题,通常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演绎大师的经典剧目,如“梨园京韵·桃李相袭——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系列展演”(2017年)。传承主题主要以师徒同台演绎经典剧目或举办青年演员专场的形式为主,如师徒同台扬剧专场《罗帕记》(2017年),由高派传人徐秀芳与徒弟刘颖同台主演。

3.品牌展演

品牌展演是将比较受观众欢迎的专题展演进行精益求精的打造,并形成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性展演。南博非遗馆,打造了“梅花戏剧节”“锡剧联盟展演”等每年定期举办的戏曲品牌展演活动。2014年开始举办的“梅花戏剧季”,每年邀请五至六个剧种的“梅花奖”获得者演出代表剧目,每个剧种以艺术周的形式呈现,为期一个多月,场场爆满,反响热烈。锡剧是江苏本土诞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主要流传于苏南地区,南博非遗馆于2014年创办了“锡剧联盟展演”,联合省、市、区(县)各级专业锡剧院团共同举办,各剧团不仅在南博非遗馆搭建的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还在合作发展中实现了共赢,剧种联盟的模式也为戏曲类非遗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

(三)南博戏曲展演的现状

戏曲是南博非遗展演中演出场次最多的类别,占到了全年非遗展演近三分之二的场次。其常态展演就已颇具人气,近几年策划的专题展演更是呈多样化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展演。南博小剧场和老茶馆虽然都进行戏曲展演,但由于展演的内容不同,空间环境的不同、功能属性的不同,其运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南博非遗馆作为戏曲传播的平台如何结合戏曲自身的特点进行更有效的宣传,也是在展演实践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1.小剧场展演

南博非遗馆的展演属于公益性质,小剧场周末的大型展演最初是自由入场观看的,随着观众逐渐增多,改为领取免费门票观看,之后由于座位供不应求,从2015年7月起实行惠民票价,330张座位中,110张池座票价为30元/张,220张楼座票价为20元/张,观众可登录江苏文惠网进行购买,每人限购三张。考虑到老年观众的购票习惯,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购买的方式。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网上购票习惯的逐渐养成,现场票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从免费看戏到花钱看戏的转变,让很多戏迷觉得观演变得更有秩序,体验感也更好了。

2.老茶馆展演

老茶馆,以国家级非遗——香山帮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建成,设有一个五米见方的仿古戏台。老茶馆共有两层,一楼用传统的木质栏杆隔出的内场设有25张八仙桌,供茶客落座,二楼设有包间雅座。在展演时段,游客花10元钱卖一壶茶就可落座观看,不愿落座的游客也可以在八仙桌区域外驻足观看或直接经过。在老茶馆内,台上的戏曲演出与台下落座的观众共同构筑了一个以传统方式欣赏戏曲的文化空间,落座的观众本身既是看戏的人,也是这一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由展演和观众共同构成的文化空间实际上也成了博物馆活态展陈的一个“展厅”,这种“沉浸式”的展陈体验大幅提升了戏曲的传播效果。

3.戏曲展演宣传

南博非遗馆在展演宣传方面,主要依托于自有媒体,包括南京博物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南京博物院”和“江苏非遗”。每月末会在馆内张贴下一个月的口头表演类非遗展演海报和非遗传承教育活动海报,并印制两万份展演节目单分发在南京博物院的四个咨询台,供观众免费取阅。在举办大型的非遗专题展陈活动时,院办公室会邀请外部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南博非遗馆的观众来自五湖四海,欣赏地方戏存在着语言障碍,为了提升戏曲的传播效果,所有戏曲无论是念白还是唱段都配上了字幕,方便观众了解剧情,更好地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其中昆曲因为国际化程度较高,已配有中英文字幕,其他剧种暂时只有中文字幕,这也是戏曲展演未来要完善的地方。

三、戏曲展演的未来

(一)戏曲展演的定位和价值导向

1.戏曲展演的定位

从是否适合进入博物馆活态展陈体系的角度来,戏曲展演应定位为非遗展陈的重要部分。我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十大类。属于“口头表演类项目”范畴的主要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六大类。六大类中,以是否适合在博物馆空间展演为衡量标准,又可将项目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完全适合在博物馆空间展演的项目,比如传统戏曲和曲艺类的大部分项目、传统音乐中的江南丝竹等。第二是不完全适合在博物馆空间展演的项目,比如民间文学中传说类项目、传统舞蹈类别中与节俗活动密切相关的项目;第三是不适合在博物馆空间展演的项目,比如因宗教仪式而存在的传统音乐。戏曲展演属于第一层次,适合在博物馆展演。

从是否必要进入博物馆展陈体系的角度来看,戏曲展演应定位为非遗保护的重要部分。在展演实践中,依据展演项目传承人(院团)的技艺高低或项目本身的濒危程度,将进入博物馆活态展陈体系的项目进行展演级别的划分。这要求戏曲展演的遴选不能以市场化运营为目标,而应该特别兼顾非遗保护的目标,通过展演来保护戏曲,使得传统戏曲后继有人。

2.戏曲展演的价值导向

戏曲展演应以非遗保护为重要的价值导向。戏曲作为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结合的综合体裁,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的乐舞和俳优。[2]从汉代到隋唐,有故事情节的歌舞逐步发展,从宋金杂剧、南戏、元杂剧,到明代传奇、四大声腔,再到清代的梆子腔与皮黄腔,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在地域文明与多种艺术的融合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艺术表现形式。如何选择则值得思考。

以江苏地方为例,各地不同的方言、环境、风俗及文化传统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戏曲曲种。昆曲的婉转、锡剧动听、扬剧的幽默、徐州梆子的高亢……构成了江苏多姿多彩、雅俗共赏的戏曲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演员的组织形式从过去的戏班、家班发展为今天的专业院团,演出场地从瓦舍勾栏、剧园、庙会,到现代化的舞台,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戏曲的演出场地仍是多元化的,我们不可能将戏曲曾经的演出场地都搬入博物馆,只能在活态展陈体系的设计中,为其打造适合展演的文化空间。以国家级为优先,来选择和策划戏曲展演。

(二)戏曲展演的多元化探索

1.与静态展览相结合

博物馆活态展陈体系中的展演活动,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博物馆传统的静态展陈相结合。例如,南京博物院《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2015年),策展人特别遴选了与展出的文物主题相关的剧目进行配套的活态展演,在展厅里欣赏完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华喦的《钟馗嫁妹》画,观众可以走进小剧场欣赏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的昆剧《钟馗嫁妹》。该展览创造性地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搭建了一种新的展览模式,也为戏曲艺术在博物馆寻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2.与传承活动相结合

博物馆的三大目的由过去的研究、教育、欣赏,调整为教育、研究和欣赏,将教育放在了首位。①国务院于2015年起颁发的《博物馆条例》第一章。南博非遗馆借鉴之前开展的曲艺类(南京白局)和戏剧类(杖头木偶戏)传承活动的经验,在2019年第六届“梅花戏剧季”展演期间,邀请昆剧、苏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展演期间以讲座加体验的形式,开展了两场戏曲专题传承教育活动。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可以解读与传播的内容非常丰富,唱腔、身段、服装、道具、化妆、行当、脸谱等等,每一项都可以设计成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观众需求的教育活动。

3.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活态展陈的策划与博物馆传统的静态展陈一样,都需要以学术研究为依托,按一定的主题,寻找展品组合的相互关系和背后故事。某种程度上,文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和价值可能远远大于文物的本身,即格式塔原理中“通体相关的有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也即展览的策划要达到“1+1>2”的整体效果,[3]戏曲展演也是如此。2015年度,南博非遗馆首次参与联合主办亚洲多国非遗交流活动——“2015朱鹮艺术周”,将非遗展演与讲座、研讨相结合。多国艺术家的互动和交流,既促进了口头表演类非遗项目本身的发展,也打开了非遗展演理论探讨及研究的国际通道。

4.与戏曲数据库建设相结合

非遗的活态展陈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将这些过程保存为非遗馆的“藏品”就需要建立戏曲数据库。以戏曲展演为例,可划分成全本戏和折子戏两种展演形态,在收集“藏品”前,应对每一个剧种的生存现状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它现存的可以演出的全本戏和折子戏的数量有多少?这些戏都分布在哪些院团?每一部全本戏和折子戏有多少演员能演?弄清了这些,就可以对“藏品”进行第一阶段的收集了。一个戏曲剧种第一阶段收集是将该剧种现存的全本戏、折子戏按剧目名称至少收集一个版本;第二阶段是收集该剧种同一剧目的不同文学版本或流派版本的演绎;第三阶段是收集该剧种在同一剧目及同一版本中,不同演员的演绎。将非遗馆戏曲展演实践与“藏品”收集相结合,建立戏曲数据库,可以为戏曲的研究及传承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

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实现博物馆无限可能扩大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4]南博非遗馆在非遗展演过程中也做了一些“互联网+”的尝试。在“2018锡剧联盟展演活动中,以手机直播的方式对在南京博物院小剧场展演的五个锡剧专场展演活动进行了实况直播,其中,由锡剧界群星加盟的经典压轴大戏《珍珠塔》直播点击量达到了18.6万人次。对于只能容纳330人看戏的小剧场来说,直播的形式无疑使小剧场的空间在网络上得到了无限拓展。

6.与博物馆文创开发相结合

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的素材主要来自文物类的藏品,对非遗素材的关注较少,且由于非遗项目中像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中大多数项目有物质形态的作品留存并可供售卖,所以非遗素材很多时候便不在文创设计考虑的范畴之内了。实际上,像戏曲等纯“过程”性的非遗项目可以挖掘的素材相当丰富,如人物、服饰、脸谱、道具、乐队、曲牌等都可以提炼元素进行再创作。该类文创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戏曲活态展陈延续,将纯“过程”的项目物质化,观众看完戏,买一件心爱之物自用或送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扩大了戏曲文化传播的半径。

结语

博物馆活态展陈是伴随着博物馆功能的转变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展陈形式,以戏曲为主要内容的南博非遗馆活态展演实践,为博物馆活态展陈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提供了样本,也为口头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展演策划与运营过程中,各个剧种及剧团的生存现状及发展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一些剧种日渐兴旺,而另一些则走向无人传承的险境;经过体制改革后的戏曲院团近年来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体制的壁垒仍客观存在。博物馆作为戏曲展示、保护、传播、传承的新平台,应该在与戏曲院团有效嫁接的基础上,明确非遗馆建设、非遗保护的价值导向,利用博物馆的优势实现戏曲展演的多元化探索。

猜你喜欢

活态院团剧种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