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异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对策研究

2020-01-19周留军司元雷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异化专业课思政

周留军,司元雷,邓 鹏,王 元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网络异化已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而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流群体,因其心智化水平尚未发展成熟等自身特征,所受影响更深,影响面更广。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智和人格逐渐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此阶段主要生活在大学校园内[1-2],因此,从高校育人和大学生自身发展两方面提出网络异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网络异化下大学生失范行为表现

(一)网络依赖与成瘾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小型化以及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使得网络资源的获取越来越便利。目前,不一定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台个人电脑,但智能手机却是大学校园中的标配,这也足以让学生能够时刻与网络相连。在缺乏父母监管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逐渐变得没有节制。而网络上更新频繁的海量信息资源也吸引着大学生各取所好,逐步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成年人都有巨大诱惑力的网络游戏,其场景和角色逼真设计,使得大学生更易深陷其中,长此以往,大学生将无法分清现实与虚拟,代入在游戏虚拟的场景中,更有归属感、成就感、满足感,享受着游戏中的虚拟社会生活[3]。尤其对于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壁遇挫的学生以及自控力偏弱的学生,更容易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从而丧失了作为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应有担当。

(二)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获取、复制、转载、使用具有知识产权的网络资源,并使其所有者或所有机构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由于大学生对于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淡薄,认为只要能够从网上获取的就可以随意转发或使用,从而造成网络侵权现象的出现。也有一些大学生明知使用别人创作的知识产权内容是不对的,但仍然会掩耳盗铃地拿来使用。在毕业论文、商业策划书,甚至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作品中问题尤为突出,大量复制粘贴甚至全文拷贝别人已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或者课程作业,或者对实验数据的图片PS,当作自己论文实验的结果。

(三)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主要是网络语言暴力,即采用侮辱性言语对他人进行谩骂、攻击。许多人是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人云亦云,对他人做出所谓的道德审判,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不会对现实中的人产生真正的物理影响,同时认为,反正是匿名的,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4-5],因此可以不顾给事件当事人的名誉和精神带来极大的伤害,仅仅只图一时的情绪发泄和所谓的“心直口快”。

(四)网络犯罪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一种是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主动实施犯罪,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欺诈、传播淫秽信息、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编写计算机病毒,并恶意传播,造成网络或计算机瘫痪等。2007 年时,名噪一时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就是此类典型犯罪案件。另一种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出现,犯罪分子利用不少大学生在校空闲时间多,想兼职的想法,骗取学生钱财,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幻想“一夜暴富”落入传销组织的陷阱。

二、成因

(一)大学生自身特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而又关键的时期,尤其是其心智从偏执- 分裂位态逐步整合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充足的时间和一定的金钱去体验和尝试,但其缺乏辨识能力,对事物的认识处于“非黑即白”的偏执倾向,易轻信网络言论,缺乏甄别不良信息的能力,缺乏对事件的主客观判断力;自控能力较差,表现为易恼怒,易冲动。这些特征导致了大学生容易陷落于网络。

(二)网络特征

网络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和虚拟性。互联网设计之初,无论是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OSI参考模型,还是实际使用的TCP/IP 模型,都是开放系统的网络模型,这就决定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大学生利用任何网络终端设备都可以很容易的接入网络。而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任何人构建任何虚拟的身份登录网络。其中,网络游戏更是将网络虚拟性的特征发展到了极致,它可以虚构出社会、规则、人物角色等,在网络中可以不受现实条规的约束而满足各种幻想,随着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会不断强化心理暗示,使人混淆现实与虚拟,易造成身份角色回避现实而再精神上造成紊乱。

(三)网络内容

网络多元文化导致网络承载内容的纷繁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道德、法律等[5],其表现形式也不同,有视频、音频、图形、图像、文字、符号等,内容有正面的、负面的,合法的,非法的,虽丰富多彩,但又良莠不齐。目前,网络水军和网络打手俨然已经称为了一种职业,以商业价值为目的,对于社会事件或人物予以带倾向性或片面性地报道,面对无穷无尽的信息轰炸,网络受众思想更容易被左右,这些更增加了网络内容的复杂性。

三、对策研究

针对网络异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大学生日常主要生活和学习都在校园里,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上和课下两类时间段,利用不同的教育阵地潜移默化的开展网络教育[6-7]。

(一)课堂阵地教育

1.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

以往,为避免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而影响课堂学习,学校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在教室前放置手机袋,也试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效果不理想,最终成了摆设。对于网络异化现象,应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网络异化现象已然涉及大学的各个年级和专业,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课学习和课程思政的主导作用。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广,许多课程都建立了网络课程,网站上有课程视频、PPT、作业、实验等,专业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机查找专业课的相关资料,课后,可以让学生完成网络课程平台上的作业。这样将原本学生用于上网娱乐的时间,分担出一部分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减少网络异化的影响。目前,很多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利用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的教育内容,警醒大学生注意网络异化对自身的影响和危害,也是一种有效途径。

2.加强思政课主阵地教育

课程思政毕竟还是要围绕专业课的主要内容开展,因此,利用课程思政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时间和涉及范围均有限,还是应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的作用。将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异化的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将理论和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相结合,既增加了课程的时效性,又增加了趣味性,改变了传统的思政课的“说教”模式,使得大学生更能够易于接受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

3.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教育阵地

网络道德问题是网络异化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除了专业课、思政课之外,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教育阵地。第二课堂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以文化人[8],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遵守的道德品质,在虚拟网络中也要坚守。

(二)课下教育

1.建立网格

网格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将以往被动地去应对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建立网格,依靠学生自身,由寝室长负责寝室成员上网情况地统计和上报工作,对于网络成瘾的同学寝室成员之间相互提醒,然后及时将情况上报给班主任和辅导员,做到及时发现和介入。

2.走近学生

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尽可能多地走进学生宿舍、走进学生食堂、走进晚自习教室,从而最终走近学生,能够更快地发现学生在网络异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面对面地与受到网络异化影响的学生沟通、交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3.加强校园宣传工作

在校园内加强网络异化现象和行为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学生宿舍门口、食堂门口、校园宣传栏等位置张贴一些警示海报,并定期开展一些讲座、培训、辩论赛等教育活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

四、结语

目前,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都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制定的,但是对于虚拟的网络空间,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定相对较晚,如何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的虚拟网络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应对大学生网络异化,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异化专业课思政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