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0-01-19王万川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教育人思政

王万川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是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和塑造大学生正确“三观”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指出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即“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对高职院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学界开始关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2]、转变困境及对策[3]、如何正确把握两者关系[4],思考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育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5],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6]、教学实践路径研究[7]。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模式,学界进一步关注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课程思政改革和探索,包括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8]、产教融合下的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比较分析[9]等内容。这些研究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经验,随着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在办学主体、办学模式、专业治理、产教融合等领域都会进行深层次改革,这些新变化将会对思政教育以及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挑战值得研究。

一、高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重要价值

课程思政是由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发展而来,就是要求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思政工作的责任人,思政课程建设就是“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促进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所有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10]。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仅体现在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更要强化对学生政治素养、职业素养、道德情操的涵养。思政教育应该“切实担当起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通过培育职业精神和价值观,打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11],如此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施课程思政,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建立桥梁,得以构建高效率、协同性、有力量的思政育人大格局,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思政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边界性”,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地位不可替代,但是作为一门课程体系总有其发展的边界,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思政课程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有效发挥,况且思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早已突破了某一个学科的边界,因此在理论上思政教育需要课程思政加以补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已经进入到世界发展中心舞台和进行“一带一路”建设,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讲政治、有信仰,更要懂技术、能创新,并且要具备国际眼光。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实现知识技能传承与文化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课程思政面临产教融合带来的新挑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未来高职教育办学“由政府举办为主逐渐转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人才培养也逐步由学校为主转向学校、企业等多主体”培养。

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重要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特色,“其基本要求是人才供需融合、人才培养融合、社会服务融合和文化育人融合,有效路径可概括为‘五位对接’”[12]。实施产教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但也要看到这种办学模式对开展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挑战,主要包括:

(一)校外实训环节增加,带来课程思政时空覆盖难度

高职院校侧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偏向于专业和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办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来加强实践教学、岗位实训,思政课程相对专业课程实操性、技术性较弱,在产教融合中会造成课程思政思想认识的缺位。产教融合实施会进一步增加校外实习实训课时,课程思政所需覆盖的课堂范围将从原来单一的校园扩大到“校园+校外产教融合教学点”,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之外再去企业进行实践教育,既然浪费时间经费,也会因为实践任务叠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课程思政面临教学空间拓展和时间挤压而导致教学辐射效果弱化的现实挑战。

(二)教学课程体系开放,带来课程思政内容形式设计难度

产教融合背景下,各个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会更加开放,为了跟上行业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合编教材的开设和使用比例会进一步扩大,这将带来课程思政在内容设置、素材选择和开展形式上的新挑战。如同一门思政课在不同专业所面对的行业企业不同,这就要求在内容设置、元素选取上有所不同,既要考虑行业性质差别,也要考虑企业文化差异。再如,不同专业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训的方式各异,如化工类专业实习同班学生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班组,建筑类专业实习同班学生可能分散在不同项目部,计算机类专业实习同班学生则可能相对集中在同一个写字楼,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实训形式不同也给课程思政的开展形式带来新挑战。

(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带来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难度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一支业务突出、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产教融合会进一步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如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实现行业企业作为办学主体能够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其中的亮点就是师资互聘、人才共享,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被聘为学院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这些行业企业专家本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即使有一部分人员是国有企业党员,但在课程思政能力方面还是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13],对于行业企业专家和工程师而言更是一种新挑战。同时,针对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高职院校也需要防范产教融合办学环节中的意识形态工作风险。

三、高职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同向同行的有效对策

高职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会对课程思政建设带来诸多挑战,但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边际和辐射空间,优化课程内容和丰富教育形式,壮大师资队伍和建设育人共同体等方面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要更加关注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并寻求合作,在产教融合大潮中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一)以专业重点实践课程为试点,通过健全职业素养考核提升课程思政功能地位

当前开展课程思政要先在试点进行实验,然后复制推广。应该结合专业特点选择2-3 门主要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进行试点,如此可以集中资源、做成精品、示范复制。首先,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要适应所在专业、贴近学生实践学习,针对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责任意识不强、岗位规范不熟悉和思想不稳定等现实问题,把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既能将思政教育拓展到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环节,也能提升学生思想认识、避免学生眼高手低,保证实践课程学习效果。其次,要健全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机制,要在专业实践考核鉴定方面实行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考核机制,全面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岗位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素养及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课程思政在合作育人中的地位。再者,要充分用好企业现有思政资源,诸如技能大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文化展馆等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工匠精神、认同企业文化、树立职业理想,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二)以内容形式创新为重点,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开展好课程思政,授课内容是重点、教育形式是关键。内容方面,首先要“新”,大学生作为新新人类更喜欢关注新鲜事物,内容元素选择当下新鲜话题、焦点新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要“近”,思政素材、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高校实际,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触发思考;再者要“专”,高职院校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要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专业文化教育、对接合作企业凸显企业精神,通过构建开放式内容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同向、育人同行。

教育形式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用好新技术,借助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在线开放课程、云课堂、大学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推送到学生手机端,运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拓展思政教育覆盖空间,解决产教融合中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带来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要开发新形式,课程思政要能够有机融入到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参加劳模报告会进行爱岗敬业精神熏陶、参观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感受工匠精神、参观企业工会组织和列席职工大会继而了解现代企业组织运行机制和依法治企的意义、开展企业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情况调查可以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传统思政教育单一且封闭,重视灌输教育,轻视引导教育”[14],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场景式思考。

(三)以产教融合型企业为抓手,通过完善合作机制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双主体二级学院是高职当前主要的产教融合实施载体,但办学主导方还是高职院校,企业参与程度和资源投入有限。2019 年4 月,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办法明确“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将被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产教融合型企业则是以企业为申报主体,一旦通过认定企业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政策、财税等奖励,高职院校作为企业申报该项目的必需合作单位,要主动与合作企业加强对接,积极协助和辅导企业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借助项目获批来开展和推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一是明确将课程思政纳入合作育人的范畴,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党和国家给予企业的重要发展红利,企业享受政策优惠就应该更好地承担人才培养尤其是思政育人的义务,积极主动参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过程中给予思政育人的课时、人员、经费保障。二是明确将行业企业方的教学人员纳入学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除了开展集中培训和统一管理,还要采用定向派遣的方式让1-2 名思政专任教师全程参与一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并指导专业教师、企业教师做好课程思政设计。建议学校将此项目作为校级教学科研课题立项,打造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教师的混编团队,以教师融合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三是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要建立产教融合下的思政育人常态联络机制,及时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要完善思政育人组织机构,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中专门设立思政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思政育人在产教融合合作办学中的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要优化合作育人考核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将完成好课程思政任务作为教师进行岗位晋升、评奖评优的主要考核指标,企业要对参与思政育人的员工进行工作量认可、绩效补助和考核加分,这样才能从体制机制层面促进校企协同思政育人步入良性循环,逐步形成校企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猜你喜欢

产教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