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的消失

2020-01-13田永苹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句末副词比值

田永苹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以往学界对“可VP”型反复问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可VP”型反复问句和“VP-neg-VP”型反复问句是否不在同一种方言中共存(朱德熙1985、王世华1985、张敏1990等),二是“可VP”型问句的性质归属(朱德熙1985、刘丹青1991等),三是“可VP”型反复问句的产生(江蓝生1990、张敏1990、张丽丽2016)。

已有学者指出现在使用“可VP”的方言,吴语的“阿VP”,江淮官话的“克VP”,西南官话的“格VP”都不在“可VP”之后安上一个用于是非问的疑问语气词(李崇兴2007)。笔者在阅读关于“可VP”型反复问句的研究中也不见“可VP”句末带有是非问疑问语气词的报道。但汉语史上曾有大量的“可VP么”,如:

三藏道:“我问你一声,国王可在殿上么?”管事的道:“我万岁爷爷久不上朝,今日乃是黄道良辰,正与文武多官议出黄榜。”(《西游记》第六十八回)(1)本文考察了唐五代至清后期代表性文献,包括:《敦煌变文集新书》《祖堂集》《全唐诗》《河南程氏遗书》《乙卯入国奏请》《三朝北盟会编》《朱子语类》《五灯会元》《古尊宿语要》《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张协状元》《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杨氏女杀狗劝夫》《小孙屠》《元典章》《通制条格》《元朝秘史》《孝经直解》《大学直解》《全相平话五种》《老乞大》《朴通事》《水浒传》(一百回本)《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前八十回)《歧路灯》《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春阿氏》。

元帅道:“这酒浇到水上可清么?”众人道:“其实清。”(《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回)

目前,学界对汉语史上“可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的消失还鲜有讨论。本文主要讨论这一问题。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汉语史上属于“可VP”型反复问句的有“可VP”“岂VP”“颇VP”“宁VP”等,方言中属于“可VP”型反复问句的有“可VP”“阿VP”“看VP”“格VP”等,其中的“阿”“看”“格”都和“可”有语音上的联系(2)张敏(1990)指出江苏省南部吴语区的“阿VP”中的“阿”是“可”的白读形式脱落声母造成的;高邮话的“看VP”中的“看”、云南话的“格VP”中的“格”都是“可”的变音形式。,综合汉语史和方言两个方面,“可VP”是使用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的形式。汉语史上出现在“可VP”句末的疑问语气词有“耶”“不”“无”“否”“么”“吗”,以“么”最为常见。因此,本文以“可VP么”为例,讨论“可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消失的原因。第二,学界对“可VP”型问句的性质归属还不统一,本文拟不讨论这一问题。本文依据朱德熙(1985)的提法,把“可VP”型问句称为反复问句。

一、唐五代至清后期“可VP”“可VP么”

唐五代时期,反复问句“可VP”“可VP么”产生,这一点学界已经达成共识(江蓝生1990,张敏1990,张丽丽2016)。结合前人研究和本人考察,本文认为唐五代时期可以肯定的反复问句“可VP(么)”有12例:

(1)若是世间七宝,只首交汝难求,可能舍得己身,与我充为高座?大王当时闻语,心中欢喜非常,但知说得莲经,此事有何不得!(《敦煌变文集新书·妙法莲花经讲经文》)

(2)怜君马瘦衣裘薄,许到江东访鄙夫。今日正闲天又暖,可能扶病暂来无?(白居易《答张籍因以代书》)

(3)月明台上唯僧到,夜静坊中有酒沽。朝省入频闲日少,可能同作旧游无?(张籍《寄元员外》)

(4)碧嶂为家烟外栖,衔红啄翠入芳蹊。可能知我心无定?频袅花枝拂面啼。(吴融《山禽》)

(5)暖塘争赴荡舟期,行唱菱歌著艳词。为问东山谢丞相,可能诸妓胜红儿?(罗虬《比红儿诗(并序)》)

(6)欲教针线娇难解,暂弄琴书性已便。还有蔡家残史籍,可能分与外人传?(戴叔伦《少女生日感怀》)

(7)深作四溟何浩渺,高为五岳太峥嵘。都来总向人间看,直到皇天可是平?(秦韬玉《问古》)

(8)芝术未甘销勇气,风骚无那激刚肠。中朝旧有知音在,可是悠悠入帝乡?(齐己《送谢尊师自南狱出入京》)

(9)桐井晓寒千乳敛,茗园春嫩一旗开。驰烟未勒山亭字,可是英灵许再来?(胡宿《冲虚观》)

(10)有照成寺达性禅师赞叹,问:“其理甚妙,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如是解时,不可断他众生善恶二根,可是菩提耶?”师曰:“善恶二根,因心而有,穷心苦有,根亦不无,推心既空,根因何立?”(《祖堂集·司空山本净和尚》)

(11)师勘东国僧,问:“汝年多少?”对曰:“七十八。”师曰:“可年七十八摩?”对曰:“是也。”师便打之。(《祖堂集·药山和尚》)

(12)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观?”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乎?”马师曰:“可有成坏不?”师曰:“若契于道,无始无终,不成不坏,不聚不散,不长不短,不静不乱,不急不缓。若如是解,当名为道。”(《祖堂集·怀让和尚》)

作为助动词的“可”一般紧接动词,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判断。但这12例“可”后都是完整的命题,例(1)至例(6)“能VP”本已表达可能性,从例(10)“是VP”、例(12)“有VP”的下文回答可以断定“可”不是询问可能性,而是一个纯粹的疑问副词。作为疑问副词,“可”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用在反诘问句中表示反诘语气(3)张敏(1990)指出从元代起反诘副词“可”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明代起越来越少,大多用在“可不VP”“可不是VP”中,现代北京话中还有“可不是么?”“可不是!”“可不!”的说法。,一种是用在真性疑问句中表示一般疑问语气。反诘问句是无疑而问,说话人的倾向性明显。这12例“可”所在问句都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是真正的有疑而问,这从例(10)、例(11)、例(12)的答句可以看出。因此,这12例中的“可”都是疑问语气副词,表示真正的询问,和后面的VP构成反复问句“可VP”,表达“VP不VP”的语义。

例(2)、例(3)的谓语是由助动词“能”构成的,句末是“无”。已有研究指出唐代句末的“无”已经是疑问语气词了,辖域扩展到“Aux+V(O)”(Aux即auxiliary,是与时、体、情态有关的助动词、副词等)(杨永龙2003)。例(12)的动词是“有”,和句末的“不”构成“有……不”格式。俞理明(2004)指出动词“有”可以用“不有”作否定形式,但否定答语应该是“未有”或“无有”,如“其佛问波坻槃拘列:‘化者而有所从行不?’答言:‘无所从行’。”(支谶《阿阇世王经》)由于否定回答不是用“不”,而是用“无”,句末“不”表示正反对举两项中否定项的意义就模糊了。遇笑容、曹广顺(2002)指出中古时期“VP不”受是非问句“VP乎”“VP耶”的类化作用,句末的“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虚化了。由以上前辈学者的研究可知,例(12)句末的“不”是疑问语气词。

这12例“可VP”型反复问句有5例句末带有疑问语气词“无”“不”“摩”“耶”,约占总数的一半。可见,反复问句“可VP”在产生之初就有句末带疑问语气词和不带疑问语气词两种形式,两种形式都很常见。

宋、金、元时期有14例“可VP”型反复问句,如下:

(13)皇子又云:“与天池可相照否?”回答云:“更绝疎远也。”(《乙卯入国奏请(并别录)》)

(14)曰:“请和尚说。”师曰:“老僧自不知。”曰:“何故不知?”师曰:“教我作么生说?”曰:“可不许学人会道?”师曰:“会什么道?又作么生会?”曰:“某甲不知。”(《古尊宿语要·池州南泉普愿和尚语要》)

(15)师问座主:“所习何业?”云:“讲维摩经。”师云:“维摩经步步是道场,座主在什么处?”主无对。师令全益代座主语。全益云:“只者一问,可识道场么?”师云:“你身在道场里,心在什么处?”(《古尊宿语要·赵州真际禅师语录下》)

(16)其他人无知,如此说尚不妨,你平日自视为如何?说尽道理,却说出这般话,是可怪否?(《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九)

(17)问:“灵源与潘子真书,今人皆将做与伊川书,谓伊川之学出于灵源也。恐后人以入传灯录中,如退之之比。不知可寓于何书注破?”云:“某旧十年前闻此事,则半夜起来为作文矣!其好辩甚也。”(《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六)

(18)时方道梗,柔直在湖南,乃宛转寄诗存问云:“曾闻避世门金马,何事投身寨石牛!千里重湖方鼎沸,可能同上岳阳楼?”则其汲汲人物之意,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一)

(19)问:“君子‘明庶政,无敢折狱’,本义云‘明庶政’是明之小者,无折狱是明之大者,此专是就象取义。伊川说此,则又就贲饰上说。不知二说可相备否?”曰:“‘明庶政’是就离上说。无折狱是就艮上说。离明在内,艮止在外,则是事之小者,可以用明。(《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一)

(20)公曰:“毕竟如何晓会?”通曰:“蓦直去。”公沉吟。通曰:“可更吃茶么?”公曰:“不必。”通曰:“何不恁么会?”(《五灯会元·圆通旻禅师法嗣》)

(21)红娘报莺曰:“张兄鼓琴,其韵清雅,可听否?”莺曰:“夫人寝未?”红娘曰:“夫人已熟寐矣。”莺潜出户,与红俱出。(《董解元西厢记》)

(22)(外末云:)你使一个小鬼,去望乡台上看他尸首可在?(阎王答云:)才使人去看,尸首不在,魂灵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

(23)夏侯婴出班奏曰:“王可寻思?”帝曰:“但奏,寡人随之。”(《全相平话五种·前汉书平话》)

(24)[倘秀才]有等人道宜扫雪烹茶在读书舍里,又道是宜羊羔烂醉在销金帐底,不知道他陶学士风流可也胜如党太尉?谁说起,寒江上一蓑归,那渔翁的冻馁。(《杨氏女杀狗劝夫》)

(25)(柳、胡云:)嫂嫂,你看今日哥哥醉了,可是我两个背回来?(《杨氏女杀狗劝夫》)

(26)问妾身道:“后门口是谁杀了一个人,你可知么?”妾身回言不知道。当夜教孙大唤柳隆卿、胡子转替背出去,两个百般推辞,只不肯来。(《杨氏女杀狗劝夫》)

例(13)、例(16)、例(19)、例(21)“可VP”句末是“否”。“否”本是称代性否定词,用于对谓词性成分的否定,但它从不修饰动词。“否”可以直接置于“VP+neg”格式的neg位置,用于对各种意义和各种层次的谓词性成分进行否定,如果句中有AUX(AUX即auxiliary,是与时、体、情态有关的助动词、副词等),一定包括在它的辖域之内(杨永龙2003)。由此可知,这4例句末的“否”是疑问语气词。

这14例“可VP”型反复问句中有7例句末带有疑问语气词,占到总数的一半。这说明宋、金、元时期句末有疑问语气词的“可VP”和句末没有疑问语气词的“可VP”一样常见。

明代,“可VP么”是最常见的形式,“可VP否”只有极个别用例,不见“可VP乎”“可VP耶”。据笔者统计,《西游记》中“可VP”有118例,“可VP么”有71例,“可VP么”与“可VP”之比约值为0.6。《金瓶梅词话》中“可VP”有14例,“可VP么”有7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为0.5。《醒世姻缘传》中“可VP”有7例,“可VP么”有8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约为1.14。明末的《三宝太监西洋记》中“可VP”有76例,“可VP么”有232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约值为3.05。由统计数据可知,整个明代“可VP么”和“可VP”都是当时常见的句式。

《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三宝太监西洋记》中“可VP”“可VP么”用例如下:

(27)那猴道:“你可是东土大王差往西天取经去的么?”三藏道:“我正是。”(《西游记》第十四回)

(28)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西游记》第十四回)

(29)白来创道:“哥你只会医嗓子,可会医肚子么?”(《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四回)

(30)玉楼便问金莲:“真个他爹和这媳妇可有?”金莲道:“你问那没廉耻的货甚的?”(《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

(31)夫人问道:“武城县一个晁乡宦,见任通州知州,兄弟,你可认得他么?”(《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

(32)薛婆子说:“你可是为他那些生气?”素姐说:“我自家也不知道是为甚么恼他。”(《醒世姻缘传》第四十五回)

(33)万岁爷道:“这传国宝可载在典籍上么?”天师道:“就载在《资治通鉴》上。”(《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九回)

(34)元帅道:“你们可晓得?”众人道:“还不晓得。”(《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回)

清中叶,《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可VP”有118例,“可VP么”有8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约为0.07。《儒林外史》中“可VP”有143例,“可VP么”有20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约为0.14。《歧路灯》中“可VP”有11例,“可VP么”有17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约为1.54。和明代相比,清中叶的同一部文献中“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可VP么”显现出衰落的迹象。

《红楼梦》(前八十回)、《儒林外史》、《歧路灯》中“可VP”“可VP么”用例如下:

(35)王夫人悄悄的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红楼梦》第十三回)

(36)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红楼梦》第三回)

(37)景兰江道:“正是为些俗事缠着,这些时可有诗会么?”赵先生道:“怎么没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38)王仁道:“可是那年同一位姓范的孝廉同来的?”严贡生道:“正是。”(《儒林外史》第六回)

(39)隆吉道:“后日初三,我们早到,可办的出来么?”(《歧路灯》第十六回)

(40)钱万里道:“那部咨是我小弟办的,如今可出仕了?”绍闻道:“先父已经去世。”(《歧路灯》第二十四回)

清后期,“可VP么”已相当少见。据笔者统计,《儿女英雄传》中“可VP”有59例,“可VP么”仅有2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约为0.03。《官场现形记》中“可VP”有94例,“可VP么”有3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约值为0.03。《老残游记》中“可VP”有4例,“可VP么”有2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为0.5。民国初年的《春阿氏》中“可VP”有6例,“可VP么”有2例,“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约为0.33。《老残游记》和《春阿氏》中“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均高于《儿女英雄传》和《官场现形记》。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还没有比较好的解释。但从明中叶至清后期同一部文献中“可VP么”和“可VP”之比值来看,“可VP么”有一个从使用频繁到极少使用的过程。联系现在使用“可VP”型反复问句的方言也不见在句末加上是非问疑问语气词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清中叶起“可VP么”开始衰落,清后期已相当少见。

《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春阿氏》中“可VP”“可VP么”用例如下:

(41)那掌柜的听了,把安公子上下一打量,问道:“客人,你问的可是那承办高家堰堤工冤枉被参的安太老爷的家眷么?”安公子点头道:“正是。”(《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

(42)老爷又道:“太太想着可该如此?”太太道:“实在该的。”(《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43)制台道:“吃顿大菜,你晓得要几个钱?还要什么香槟酒、啤酒去配他。还有些酒的名字,我亦说不上来。贫民小户可吃得起吗?”……他坐在一旁难过,便插嘴道:“卑职这回出京,路过天津、上海,很吃过几顿大菜,光吃菜不吃酒亦可以的。”(《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44)捕快又道:“总爷可到小的家里坐一回去?”总爷道:“不消费心了。”(《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

(45)老残道:“我姓铁,来此访个朋友。你这里可有旧书吗?”掌柜的道:“有,有,有。”(《老残游记》第七回)

(46)老残坐定,问茶房道:“听说你们这里有个黑虎泉,可知道在什么地方?”(《老残游记》第三回)

(47)乌公道:“你说的这些话,可都是实情么?”(《春阿氏》第三回)

(48)真卿道:“你不用赖。……贾似道的芍药诗你可记得?”(《春阿氏》第八回)

表1 明至清后期“可VP”“可VP么”数量及二者之比

综上所述,“可VP”型反复问句产生之初有句末带疑问语气词和不带疑问语气词两种形式,从唐五代至明末两种形式都很常见。汉语史上出现在“可VP”句末的疑问语气词有“耶”“乎”“不”“无”“否”“么”“吗”,其中以“么”出现时间最长,数量最多。清中叶,句末有疑问语气词的“可VP么”开始衰落。清后期,“可VP么”已相当少见。现在使用“可VP”型反复问句的方言也不在句末加上一个是非问句的疑问语气词。

二、“可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消失的原因

从表层结构看,“可VP么”是反复问句“可VP”和是非问句“VP么”构成的混合句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表明汉语的是非问句和反复问句都是对一个命题提问,判断命题的是非,提问的语境、提问的内容、疑问程度、回答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张伯江1997)。由此可见,单纯的“可VP”和“VP么”都能达到相同的疑问效果,混合形式“可VP么”是一种冗余句式。袁毓林(1999)指出现在使用“可VP”型问句的地区一般没有“VP-neg-VP”和“VP么”。可见,语言表达力求经济简约,不允许“可VP”和“VP么”在同一种方言中共存。疑问语气词只是一种传达羡余疑问信息的辅助性疑问手段,疑问代词、疑问副词或疑问结构才是主要的疑问手段,负载主要疑问信息(陈妹金1995)。可见,“可VP么”的句末疑问语气词处于次要位置,并不是必有的。在语言表达经济性的要求下,“可VP么”句末疑问语气词“么”的消失是在情理之中的。

至于历史上“可VP么”的存在,我们认为这和反复问句“可VP”在产生初期还相当不成熟,句末的疑问语气词能够帮助表达疑问语气有关。产生初期“可VP”的不成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量少,我们遍检唐代10余部代表性文献,仅检索到12例;第二,VP的范围十分有限,仅限于助动词、判断义动词、存现义动词。到了明代“可VP”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使用数量激增,明代仅《西游记》中就出现了一百余例“可VP”;第二,VP扩展到一般的行为动词,如例(33);第三,VP的构成也更复杂,开始有副词修饰,如例(14)、例(20);第四,“可VP”能够以宾语的身份进入小句,独立表义,如例(17)、例(19)、例(24)。这四点表明无论是使用数量还是出现的句法条件,至明代“可VP”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已不需句末的疑问语气词帮助表达疑问了。

就我们考察的“可VP么”而言,句末疑问语气词“么”的消失和“么”自身的发展也有关系。疑问语气词“么”产生于唐五代,开始以用于是非问句为主,兼用于测度问句和反诘问句,这种局面持续到清中叶。据赵颖(2015)的研究,清中叶的《红楼梦》(前80回)中“VP么”反诘问句占到“VP么”疑问句的44%,清后期的《儿女英雄传》中“VP么”反诘问句占到“VP么”疑问句的73%。可见,从清中叶起疑问语气词“么”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么”开始向用于反诘问句发展。反诘问是无疑而问,是说话者为了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性问句,说话者的倾向性十分明确(杨永龙2003)。可见,用于反诘问句的“么”主观性增强,疑问程度大大降低。与反诘问句不同,“可VP”表达“VP不VP”的语义,让说话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回答,不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由此可见,从清中叶起疑问语气词“么”的功能发生变化,已不适合反复问句“可VP”了。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VP”型反复问句句末疑问语气词的消失和句式本身冗余而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不允许冗余句式的存在、“可VP”自身发展成熟以及清中叶起“么”向主要用于反诘问句发展有关。

猜你喜欢

句末副词比值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