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阅读和作文讲评策略初探

2020-01-10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文学类语文课

韩 刚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陕西 西安 710075)

教育信息化和高中语文课标(2017版)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生机。作为语文教师,面对现实,我们要勇于改变观念,追求真语文,努力用教学行为,选取恰当的语文教学策略,还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在“互联网+”时代,借力微信、QQ、自媒体等技术工具,传统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融合信息技术等课程资源,扩大师生教与学的视域,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境界:利用海量信息源、大数据、云平台等,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积累、积淀、筛选、整合课文作者及文本有关资源。使语文教与学进入信息化、智慧化、场景化、情境化的“信息”新时代,从而使语文课焕发生机,就此改变语文课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

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路径,整合已经积累的课程资源,走近作者,解读文本,体会文字间蕴含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意义,引导学生体悟丰富情感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文知识灌输和文本的支离破碎的碎片化、泛文本化分析。培育学生以自己的语文基础为起点,发现、建构和积累新的语文素材,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就是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语文课关注学生生命和成长不应是一句空话。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积累、整合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育教学信息化,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语文教学视域与空间

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除聆听名家的配乐朗诵外,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背景音乐,比如,《月亮河》(萨克斯独奏)、《绿袖子》、歌曲《再别康桥》、动画及FLASH《再别康桥》,师生合作,用不同的背景音乐,反复吟诵,甚至加工、剪辑、组合诗歌资源,课堂充分展示学生极富个性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走进诗句,深入诗情,感悟、理解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解读诗句时,除了关注极具色彩和动作性很强的意象,比如云彩、夕阳、星辉、荡漾、招摇等,更让学生搜集资料,理解“那榆阴下的一潭”——据说,这指的就是位于康河上游的拜伦潭,引导学生积累剑桥(康桥)和拜伦潭清新、优美的风光图片,面对图片,引导学生具体解读康河的柔波和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一片率真至情。进一步了解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作者徐志摩心中,对大诗人拜伦,也许是一直向往而心生敬佩之情,才有诗中“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的深情。学生积累课程资源主动而丰富,尤其是不少学生不约而同找到了康河畔金柳的真实图片,课堂上,共享共赏,师生也是一睹金柳的真实芳容,方才醒悟,原来金柳就是一种风景树,树叶就是金黄色的,并不是阳光照耀下的柳树。我国古代也有“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这样的佳句。同时补充:《再别康桥》中英文对比阅读,体会《再别康桥》汉语版和英语版的不同节奏、韵味;欣赏微课《再别康桥》短视频,聚焦我国现代新诗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舒缓、轻松的音乐和精美的画面配合,诠释诗中的诗意人生和诗人的心灵故乡,解读康桥的象征意义;《再别康桥》的延续和拓展——展示文字及图片:“那河畔的金柳”从英国来到了海宁,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青年合唱团到访徐志摩旧居,并赠送金柳的一片树叶,将与诗人徐志摩穿越时空,长久相伴。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音视频资源与信息技术融合、图文并茂,解读《再别康桥》,诗意更浓,韵味更足,品位更高,视角更广,视野更宽。

二、结合语文现代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根据文本,建立阅读区间,检索有效信息,加工、组合,提高阅读效率,准确解读文本,提升阅读质量

语文的文本阅读有三类: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

根据三类文本的不同特点,结合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可以分类训练。但首先要做的是,按照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学会和建立有效的阅读区间,检索有效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层次清晰,文中观点也明确。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适应高中语文课标(2017版),不仅要筛选信息,更要比较、辨析信息,也就是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也就是文本中相关信息对应的因果关系要一致且正确,相当于数学学科的充要条件。在具体筛选时,学生往往只能做到充分或必须,不能做到既充分也必须。这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就显得特别重要。而高中语文课标(2017版)明确提出:通过语言运用,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实,思维品质还包括系统性,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在灵活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方面,思维获得发展,在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思维获得提升。

根据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不同,对检索后的信息,要加工、组合,对照题干要求,整合对文本的解读。

一般而言,实用类文本,条理清晰,用语简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利用文本材料,加工、组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研读、探究,用原文语句概括内容、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尤其要升华到精神、人格层面,感悟精神,感受传主的人格魅力。《“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让我们具体感受现代抒情诗人冯至笔下诗圣杜甫的动人形象,文本对杜诗深情解读、对杜甫人生经历形象诠释,对杜甫所处唐代社会的具体描述,使读者更加具体准确认识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和沉郁顿挫,万方多难,不仅指杜甫个人,而且指当时的社会。这样,就深刻诠释了杜诗的人民性、时代性,杜甫被称诗圣也是实至名归了。而《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则如涓涓细流,在仔细品读文学味极强的这部自传中,我们走近传主——文学大师沈从文,在细节的支撑下,在生动的描绘中,我们深刻理解了逆境的确给沈从文老先生带来了恩赐。对沈从文而言,热爱生活也许更有深意和别有风味。《扼住命运的咽喉》是通过贝多芬一生的重要事件,展示了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抗争的伟大精神。

文学类文本阅读,因材料和内容的丰富性、形象性,学生阅读时往往兴致很高,兴趣很浓。但在解读文本、形成答案时,往往用语丰富,答案很长,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和写不完的字,甚至,很长的答案只是一个平面,只有一个层次,学生自己却感觉不出来,也因此,文学类文本,在平时检测和高三模考中,得分不高。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答案就是拼凑词语,有些则有重复之嫌。问题出在学生在进行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重视的是情感投入,未关注思维层次(或层次不清)、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结合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很有必要。以思维训练切入,同时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介入,学生情感投入,阅读文学类文学作品,就能有效加工,有层次组合信息,提高审美品位,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解读文学类文本时,自觉化挖掘文本的文化底蕴,这当然能有效提升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和水平,更能有效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利用网络、博客、微博等,积累作文及讲评素材,学生解读文题、师生点评,组内互评,使作文讲评课呈现新局面

传统的作文讲评课就是教师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一些上乘之作为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宣读,结合作文要求,指出本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对作文不好的同学要求修改,甚至批评。这样的作文讲评课,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课堂平淡,抑或单调。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学。

信息时代,作文讲评课课堂应该就是:

第一步要调动学生利用网络、博客、微博等,课前积累作文及讲评素材。课堂上,结合作文题目及具体要求,利用积累的素材,学生分组展示、解读作文题,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个性化解读,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选择性。如对作文题“信念”解读时,理科生理性思维强更多解读的是信念的层次和坚定信念的实际做法、意义,文科生则从哲学高度思考信念的历史渊源、内涵和现实价值。通过解读,大家一致认为,中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学乐学善学,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步,学生推荐各组最优作文及评价意见,宣读最优作文及评语、分数,各组互评,使最优作文等次稳定在一等卷,优点进一步明晰,全班借鉴、共享。

第三步,各组讨论,推出待优作文,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出待优作文等次及分数,经其他组评议,组内修改,作者主笔,升格作文。

第四步,展示满分作文或名作,以供借鉴。选择与本次作文接近的高考满分卷作文或作家的一些名作,师生进一步感受成功之作的成功之处,品析作品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动人之处,教师点拨、升华作文讲评课。

这样,在作文讲评时,不再是几篇范文一统课堂,而是生生合作,分享作文成功的快乐,师生共享成果。各组展示时尽显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风采,全组参与,使本组待优作文全面升格,给作文困难户、语文学困生以机会,让学生现场感受如何作文,如何升格作文,引领学生走向作文成功之路。作文讲评课也绘声绘色,生动有序,呈现新局面。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文学类语文课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可怕的语文课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语文课里挣分忙
文学类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高三文学类文本导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