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质性和精神性解读文本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2020-01-10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借物物质性精神性

祝 贺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5)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文本解读可以使学生有效理解文本,学习文本。通常的文本解读思路是按类解读,即按照文本的体裁解读文本,一般是按照小说、散文、诗歌等类进行解读。作为一线教师,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需要,应多思考,把自己放在一个有高度有要求的层面,不妨多自我钻研,多学习大师,依托大师智慧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多视角进行文本解读。

笔者自我钻研,追随大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尝试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不断思考,希望能够发现不同的美,对文本解读进行不同方式的尝试,探寻文本解读的独特策略,形成学生对课文的有效理解,从事物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对文本进行解读。

物,是指物质性,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或客观存在,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事物,比如花鸟鱼虫、风雷霜电,也可以是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客观存在物质,比如建筑物,比如道路,比如桥梁等。在文章中,这个物往往化身为线索或意象。

神,是指精神性,指通过文学加工手段,在文字的引领下,使事物有了客观存在基础上的主观意义,赋予事物人性、神性或社会属性等,可以寄托一种情感,也可以表达一种志向,更可以代表某种特殊意义,甚至可以反映社会现实等。在文章中,神即指物所赋予的精神内涵或文化含义。

一、借物抒情

可以用物质性和精神性来解读借物抒情类文章。

借物抒情,是一种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以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黄河颂》为例,平时肉眼也可以观察到,黄河本是一条自然的河流,它的物质性体现为万丈狂澜、惊涛澎湃,体现为九曲连环、浩浩荡荡,体现为对人民的哺育。

但在作者光未然的笔下,首先描写了黄河的奔腾不息,就是其物质性;接着运用了记叙的手法,概括了自古以来,黄河身边的英雄故事,赋予黄河以历史文化内涵;再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黄河成为了巨人,成为了摇篮,成为了屏障,它已经有了人一样的精神,这就是其精神性。如文本中,它伟大而坚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伟大精神。它已经不是单一性质存在的普通河流,它被赋予了人的精神,甚至是民族的精神。作者主要是通过借物抒情来表现对黄河精神的赞美的。

当遇到借物抒情类文章,便可生发出对文中事物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探究。首先解读事物的物质性,再通过文本运用的艺术手法对文本语言进行解读,联系事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便可生发出事物的精神性。同样,借景抒情类文本是类似的,也可以用物质性和精神性解读文本。

二、托物言志

可以用物质性和精神性来解读托物言志类文章。

以《爱莲说》为例:《爱莲说》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文章。莲本身是生长在水里的植物,它的自然属性就是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能洁净挺立,但有很多诗词歌赋来赞美它,今人喜欢说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就来源于《爱莲说》这篇文章,以此来表现洁身自好的品质。

作者在首段首先描写了莲花的自然属性,也就是它的物质性。“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描写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用清水洗涤过后却不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枝枝叶叶也不互相牵连,香气传播得很远,笔直挺立在那里。这就是莲的物质性,也就是一个自然事物本身的特点。

作者在第二段,通过手法将莲艺术化、文学化,也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将事物艺术化等,就可以使事物有了精神性。余映潮这样解读:“寄托的托,事物的物,言是表达的意思,志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托物言志。”同时还分析:“通过赋予某一事物以人格化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志趣、意趣、理想或情志,《爱莲说》是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一个典型案例。”只分析出文章是托物言志还不够,还要理清楚事物是如何就有了精神性,文中有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此段看出,以莲喻人,有衬托,有对比,通过某些手法,使事物艺术化,生发出事物的精神性。

用物质性和精神性还可以解读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物质性是挺拔的,但是通过某些艺术手法,它就有了精神性,有了保卫家乡哨兵的精神性。

三、借古讽今

不只是自然事物,非自然景观,人为建筑物相关的借古讽今类文章,也可以用物质性和精神性解读文本。比如《阿房宫赋》。

黄厚江在《阿房宫赋》教学实录中是这样解读的:“铺陈排比,从多角度反复描写同一个对象……将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组合到一起……”通过黄厚江老师的分析可以看出,借用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描写出了阿房宫的特点,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极尽气势恢宏、奢华,但至此,它也不过是个建筑物,只有其物质性罢了。

第二段,描写宫人梳妆打扮的情景,“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表现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第三段,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和排比,表现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在描写和艺术手法的渲染下,阿房宫俨然成了统治者奢靡的代表,今人也常用阿房宫代指地方土皇帝私自建设大型个人陵墓住宅,以此讽刺贪官污吏。这就是其精神性。

除了《阿房宫赋》,其他借古讽今类文章,如果文中出现了自然景物或人为建筑也是可以用物质性和精神性解读文本的。

四、中考举例

2019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淤泥偏自出芙蓉》

谈谈你对“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

本题出自2019年中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板块,侧重检测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具有一定代表性。与课堂学习一篇课文不同,没有大量时间朗读、批注、讨论,考场中需要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前提下,能够深度解读文本。通常的答题思路是,逐段解读,或者根据题目含义题的套路,找关键字找引申义等解读。总结学生答案,有的学生可以答出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有的学生可以答出淤泥代表挫折磨难。由此看出,有的学生只是解答了题目的原有含义,却丢掉了题目的引申义;有的学生只是根据关键词进行解释,造成了答题不完整不深刻而丢分。

其实通过物质性和精神性可以快速解读,操作如下:

第一步:学生先快速找到题目关键词——“淤泥”和“芙蓉”,然后进行快速判断,将这篇文章归纳为托物言志类文章再进行解读。

第二步:物质性根据出淤泥的芙蓉本身的自然性来解读,那么很容易解读出物质性,芙蓉的美丽和芙蓉出淤泥而不染;精神性则根据出淤泥的芙蓉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来解读,即文本的精神性,困境磨难成就人才,生命因挫折磨难而更加美丽。

综上所述,在文本解读中,事物通常有物质性和精神性,通过事物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可以解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类文章。文本中事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人工事物。借助语言文字便可以解读事物的本身物质性;通过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也可以解读事物的物质性。但这些艺术手法也可以将事物艺术化,通过抒情,或通过言志,反映社会现实、技艺传承、文化积淀等,可以解读事物的精神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物质性和精神性切人文本,增强了文本解读的工具性和指向性,从而进行方法性更强的有效教学,为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独特途径,既可以使学生从物质性角度对文本观大意,也可以使学生从精神性角度对文本求甚解。

猜你喜欢

借物物质性精神性
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张灿 以“谦逊”的设计,赋予空间感染力和精神性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借物思考解难题
借物抒情
西方精神性研究评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基于无锡宣卷的调查与思考
神经精神性狼疮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