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去来兮辞》之培育审美情趣浅探

2020-01-10杨宏国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陶潜辞赋归隐

杨宏国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1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要求:培养高中生“具有发现、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且,“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高中生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高中生本应热爱美,追求美。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高中生对美丑总是很难辨析;又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阅历不深,一部分高中生甚至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所以,培育高中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已是迫在眉睫了。

另外,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从政治的束缚中逐渐摆脱出来,变成个人的行为,成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情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审美呈现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趋势;各种文艺形式之间也相互沟通,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魏晋文学鉴赏之于培育高中生的审美情趣有益,尤其是审美能力亟须提高的高中生。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具体篇目的魏晋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陶冶高中生的审美情操,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鉴于上述原因,今天就以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为例,来探寻培育高中生审美情趣的典型意义。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此文在文学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辞”本身就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是一种新诗体,擅于抒情。这篇“辞”作于陶渊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体现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辞赋通过具体美景和活动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寓了他的人生理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结构严谨,散体的序文偏于叙述,韵文的辞赋则重于抒情,有“双美”之说。

鉴于此,我们在鉴赏这篇辞赋的时候,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培育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重视辞赋中优美的情趣

所谓的审美情趣,即人的志趣。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符合道德与法律,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陶潜辞官归田的经过和结果可以给培育高中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崇尚自然

无论是文前的序文提及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明确表达自己“本性崇尚自然,不可勉强”,还是正文中钟情于自然美景的诗句:“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身之行休”,或强烈、或委婉地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该是作品教给孩子们的一个必修内容。

(二)亲情维系

作者出仕是因为“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在序文中作者就直抒胸臆地把去职归田的缘由归结为吊丧嫁出去的妹妹:“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至于归家时亲人相见的欢愉之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无一不流露着浓浓的亲情、乡情。人与人的交往,人与社会的交融,必须有感情的交流和维系,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的情商培育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建立在和家庭、亲人的紧密联系上。

(三)故园情结

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一方面除了其田园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另一方面其对于故园的热爱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高中生学习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富贵和求仙访道对于作者而言都不是能够诱惑得了他的,他只钟情于自己的田园和故土,“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虽处陋室,而得心安。人不可以忘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是中华儿女,这是永远不能忘怀的事实,这里面既有故园情怀,也有爱国情怀。

二、重视辞赋中合理的理趣

诗词的理趣,指诗文中蕴含或者意在阐发的某种人生哲理,读者能够从中得到的某种人生的感悟。关于《归去来兮辞》的创作,有人认为:这篇辞赋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甚至因此还产生了争议。其实这些争议恰恰可以说明一点:陶潜此文作于将归之际,人未归但心已先归,其间透露了许多做人的理趣,大致如下。

(一)三思而后行

序文中说“饥冻虽切”,但作者也不愿再“违己交病”。虽然言辞和婉,但离开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这主要是其本性所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以及因妹丧而“自免去职”。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可知陶潜出仕的曲折经过。这些挫折经历使得他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是丧失自我的,“深愧平生之志”。序文正是对前半生的反思,正文则是他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正是因为陶潜对这件事情有着非常成熟的思考,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从而更加坚定和执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这种“重章叠唱”的呼告形式,才是作者坚定内心的外在最好的表现形式。这是值得所有高中生学习的一种态度,人要有远大的志向,更要有恒心,这些都是成事必备基础。

(二)觉今是而昨非

许多高中生的座右铭就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是可追”,因为这既是“惜时”的警世恒言,还是“明辨是非”的醒世良言。部分高中生不辨是非,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经验不足;二是专业知识缺乏。陶潜在文中其实或多或少地对这两个方面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追求。“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阅尽世间琐事,丰富了人生经历,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乐琴书以消忧”“将有事于田畴”,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行为更是我们高中生成长必须学习的技能。

三、感悟辞赋中独特的禅趣

禅趣,是通过简单的事物阐述出哲理,使人深省。文章起始句“田园将芜胡不归”既是陶潜对自己的当头棒喝,也是表明他的大彻大悟。这就类似于宗教中的修禅道所获得的自我体悟。本文的禅趣大致有三层理解:

第一层归隐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中国传统的“士人”阶层通常以积极入仕为人生理想。但是魏晋时期,战乱纷纷,政治黑暗,士人积极的入仕理想根本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的积极意义。其意义就在于能够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正是用辞赋将这种归隐的思想作了真实、深刻、积极表达的第一人。归隐在他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他生命的根,也是一种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因此获得了新生。《归去来兮辞》就是通过归隐表达积极的人生意义。

第二层人生贵在知天命。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个一反东晋士大夫沉溺老庄唾余谈玄的时风,这和陶潜的“乐夫天命复奚疑”对自身生命的彻悟是一致的。曹孟德在《观沧海》中说:“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可见,魏晋时期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已经非常科学了。“知天命”这是陶潜给我们的一份人生的了然之趣,“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知天命,人才能合理分配人生;人生苦短,人们才会只争朝夕,而不浪费生命,生命的禅趣需要高中生用心体悟。

第三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话题一直是审美情趣培育离不开的话题,而“天人合一”则是人类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让人欢欣鼓舞,人与自然何其统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仙乡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世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他的人生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通过和周围自然相融,通过内心的修炼,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里是诗人人生理想的集中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部生命。《周易》有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与天命,都是指自然之道。让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天人合一”,此足可快乐!这是超越人世的境界,同时又是脚踏自然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面无论读到的是“悲”或“喜”,都是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学习与鉴赏。这种鉴赏活动能带给学生的是审美情趣的提升,也能给我们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带来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陶潜辞赋归隐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陶渊明的小脾气
草堂归隐
天宫院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陶潜辞官隐情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突破学术窠臼 逼近历史真实——刘培《两宋辞赋史》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