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2020-01-10朱培芳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朱培芳

(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江苏 昆山 215300)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他科目的重要基础,所有学科都离不开阅读。课堂上,教师必须注重借助文本细读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经常抓,靠上抓,努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词句,欣赏词句的优美,感受文章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借助字词句段篇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小学生既要有理解文章的能力,还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品质。教师应该坚持从语文核心素养的着眼点出发,提高小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当

部分老师在阅读文本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但是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的限制,只是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摆设,因为学校要求老师运用,他们不得不用。即使学校配备了高端的多媒体设备,一般情况下使用率不高,因为制作多媒体课件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困难。他们不得已,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仍然沿用古老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时候他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也只是当幻灯片来使用,里面只是打上课本上的一些普通的文字,对于微课的制作、视频的插入、剪辑,他们基本上不使用,当然更无从插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显然难以显现趣味性,更不用谈文本的深入分析了。

(二)教师不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文本的详细解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有时为了省时省力,教师把答案直接抄在黑板上,学生照抄不误,让学生死记硬背阅读题答案,或者把教师的板书记录在课本上,没有消化吸收这一环节,全部变成了“喂养”。这样的阅读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负责往里“灌”,双方都很受伤。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主要依赖于小学阶段的基础科目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与思想情感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正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载体,而语句理解能力又是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与保障。

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表达技巧,主要是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这是语文教学的硬功夫之所在。小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会陷入僵局。教师应该注重重点语句的详细解析,指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把文章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阅读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对课文先有个基本的大意理解。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优美句子一一进行品味,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眼前常人看来普普通通的景物描写得出神入化,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体会课文中排比句的运用之巧妙处,对桂林山水的描写能够起到怎样的突出作用。最后,再让学生精读课文,重新品味课文的意境,熟读成诵,进行背诵比赛,学以致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改正阅读中的盲点,学会正确细读文本,解读文章的修辞方法与布局谋篇技巧,可以提升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训练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会让他们一生受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浏览法、略读法、精读法三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明确其适用范围、特点,并学会运用,举一反三。

注意对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一是指导学生养成默读的良好习惯。它比出声读省力省时,效果好,还不会影响到别人。这是一种最高效的阅读方法。二是培养从整体上领略课文的能力。整体感知就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大意。这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技能。三是学会从文章中找寻关键词、抓重点,找题眼,寻找中心句。只有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词和中心句,学生才会快速领略课文的内容。四是学习文章中含有修辞方法的句子,这些句子要学会运用,提升写作水平。五是指导学生到自然中寻找课文内容。如《观潮》《爬天都峰》《桂林山水》此类涉及山川风景等的文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如有条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活,增加认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感。

(三)读练融合,提高综合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上只是感悟,一读到底,一味探究,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真的太失败了,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更无法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重要位置。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注重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结合,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迁移运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作水平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达到了。

读练结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品味词语,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进行积累。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话,用词语说话,想象说话,联系实际生活说话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总结、实践,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实践学习,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四)加大课外阅读的拓展与培训

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凭借,读练结合,形式多样,才会有所收获。许多学生只喜欢读课本中的内容,不喜欢课外延伸,存在懒惰思想。其实,对于文本老师都要求细致去读,可是课堂四十分钟毕竟有限,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为了提升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上策。部分教师、家长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这种错误思想必须摈弃,会对学生的阅读产生一定的阻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学习《景阳冈》时,这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课文,学生一定从影视作品接触过,由于事先亦理解故事的大体脉络,针对一些故事背景和完整细节,教师可“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现代版的章回体名著——《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的那一章节,先从原文中所选取的那一章读起,接着扩展至阅读整本书,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如,高年级可以阅读《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这部小说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年轻人生活的描述,反映了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的背景,学生无从知晓。但通过阅读小说,学生从复杂的矛盾纠葛中,了解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令人目不暇接,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总之,阅读教学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项目,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抓好阅读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形成,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