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2020-01-10赵忠韧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于勒孔乙己意识

赵忠韧

(江苏省徐州市树德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新时期下,学生应有着综合性的能力,凭借带有个性特点的创新意识才能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在问题意识下为企业的前行注入饱含时代气息的动力。教师看清未来发展的趋势,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的部分陈旧理念,将授课的重点由成绩转换为问题意识的强化,构建出“群言堂”,释放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为问题意识的培养埋下伏笔。初中语文的阅读环节可以通过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解读中形成相应的语感,凭借以往的知识积累而发现文中的一些问题,有意识地运用所学技巧去解决,不仅掌握其中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在后续的写作等练习中也能使其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一、调动知识储配,激发问题意识

语文的阅读中,学生已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对该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面对阅读文章时产生相应的质疑,激发出其问题意识。初中语文的课堂中,为了能使学生动用自身脑中的知识及生活的经验,教师为其创设多种情境,配以换位思考或角色扮演等方式,使之体会到文中的深意,提出自身的质疑,在探究的过程中使情感得到升华,将所学知识做到内化。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前,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展示相关的背景,拉近学生与写作年代的距离,以对故事的梗概进行了解,减轻后续理解的难度,以更好地激发出问题意识。首先,鼓励学生在了解时代特点后进行速读,学生随之产生质疑:“主人公到底是谁?”学生A在讨论中说出“于勒”,但学生B却觉得是“菲利普夫妇”。教师并不直接进行选择,而让其表达出心中所想。学生A认为“我从作者的标题中看出是于勒,而且文中也总是提到他”;学生B则反驳“这些都是为了凸显菲利普夫妇,其实是为了表现这对夫妇的丑陋”。两种说法各有千秋。然后,教师让几位学生分饰不同角色,即“我”“于勒”“菲利普夫妇”,对故事进行真实的还原。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角色,真正地站在人物的角度去考虑,确认主人公并非于勒,也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真正的意图。最后,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发现作者是如何将情节和情感推向高潮,更结合之前多媒体所展示的背景而明白文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授课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是辅助性的工具,让学生能够尽快地将思绪拉到写作的时代,是激发出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同时角色的扮演是阅读中亮点,也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凭借以往的经验等寻找答案,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也强化其问题意识。

二、鼓励大胆质疑,强化思维能力

新时期下,问题意识的形成是教师授课的新方向,也有着一定的难度,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并凭借自身喜爱的方式去想,而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思路,做到其潜在思维的发散。初中语文阅读的课堂里,为了让学生敢于去质疑,教师鼓励其表达,允许其犯错,在其思维受阻时给予相应的点拨,通过切实有效的示范,使之在面对心中疑问时寻找到相应的处理办法,提升其自主性。

例如,在《孔乙己》的阅读中,应对语言和动作等进行揣摩,掌握其性格中凸显的特点,这也是阅读中的难点。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等设备辅助学生去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让其在阅读时更易理解主人公的做法。其次,教师点拨“对于孔乙己,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学生开始精读并在加以总结后回答“有肖像,也有语言和他的很多动作”“神态方面也有描写”。接着,让学生在文中寻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以不同的线条进行勾画,鼓励其朗读并指出其中重点字词。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面对文章产生质疑“孔乙己很穷困,也失去尊严,但貌似也很善良”。这时,教师趁机让学生们根据这个问题去讨论,以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学生带着问题又产生新的质疑“为什么文中从未用过‘悲’,而都是‘笑’”。教师并不马上回答,鼓励其尝试在文中继续寻找,使之反复去揣摩文中的每一处“笑”,感受到“小伙计的笑”和“孩子的笑”是无意的,但“掌柜的笑”却是有目的的,同时也探究到文章的深意。最后,开始赏析文中的写作特点,以对之前寻找的孔乙己的性格进行明确,使阅读的难点得以简化。

教师大胆放手,授课的过程中并不过多地去引导,而是让其在问题中继续质疑,以自由的方式去讨论,多条思路碰撞而探究到文章内涵,寻找作者是如何去表现的,又是运用什么手法让文章情感融入其中,继而使之思维得到不断的强化,徜徉在探究的成就感中,形成终身的问题意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敞开意识之门

初中生已有了自身独立的思想并付诸行动,在课堂中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差异,无不带有个性特点,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需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转变以往陈旧的理念,使“一言堂”的情况开始转变,让较长时间都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转换为课堂的主体,使之能够轻松地释放出自身的潜能,为敞开问题意识之门带来动力。教师根据授课的经验,通过互动和小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相应的了解,考虑到其心理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特征,结合其以往只听却不善表达心中所想的状态,彻底地改进授课的方案。根据学生间不同的认知情况,教师在尊重其个性差异的前提下,由浅至深地进行点拨,使之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产生自身的质疑,继而敞开问题意识之门,饱含热情地去探究更深的内容。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阅读中,需要学生在朗读时感受其中情况并做到对文字的揣摩,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教师凭借之前对学生情况的熟悉,根据其性格和爱好来设计授课的方案,调整阅读的难易程度,却又不脱离授课目标,使之在轻松的环境中形成语感,在点拨中产生质疑。

首先,回顾上一篇《春》,让学生回想上次朗读时对于其中重音及停顿等技巧的应用情况,尝试在朗读《济南的冬天》时也控制好停连。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让其在男女生的搭配中去朗读,体会在哪里采用重音,哪句话要停连,使之形成语感,也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教师点拨“读完课文,同学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冬天与我们所知道的冬天有什么不同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A根据朗读时的感受而回答“温暖”,学生B补充“响晴,阳光明媚”。教师对其回答表示肯定并继续提问:“如果把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用文中的一个词来代替,应该是什么?”学生纷纷在脑中将“温暖”与“响晴”结合,有方向地通过精读在文中寻找而回答出“温晴”。接着,鼓励小组尝试再次朗读,提高难度,这次则要读出“温晴”下文中人物在冬天的感受。这时,组员A说“第四自然段写得真是太美了,读完之后我都想去济南感受一下”,组员B说“你们看作者的写作手法,在写雪的时候真得让我感觉到害羞”,组员C产生质疑“你们说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只有几个字,我们该怎么读”,组员全部开始探究和尝试,决定将“冬天的”这三个字重读。教师在小组朗读时走下讲台,从旁观察,对该小组的表现提出表扬并指出其质疑的方向非常正确,而且最终的重读方式也很符合作者的本意。最后,学生掌握朗读的相应技巧,也对文中的写作手段有所了解,形成语感而产生不同的质疑,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答并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尊重,使之在后续的阅读中敞开问题意识之门。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需要一个较长且艰巨的过程,对教师提出新时期下较高的多种要求,旨在改进授课的手段,通过情境、互动等方式调动其成长中所积累的经验及知识等,使之饱含热情地参与进来,继而产生不同的质疑,愿意紧跟授课节奏探究更多的内容,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将以往的教学理念进行较为及时的转变,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对其情绪的波动和不同的行为表示出尊重,站在其高度去调整阅读的方案,通过点拨等方式,打开思维的空间,吃透所学的知识,使之有能力将脑中的疑问进行解决,继而才能在问题中产生新的质疑和好奇,转换为求知的欲望,形成终身的探究精神,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于勒孔乙己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