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语文教学策略助力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

2020-01-10李喜艳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首诗感情

李喜艳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南京路中学,山东 莱西 266600)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辉煌文化中,诗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不仅仅是古人抒发情感的一种载体,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象征。初中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是学校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最佳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诗歌的鉴赏也是考试的难点和重点。学好古诗词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品格的发展和完善。提高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从根本上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内涵的理解以及把握。

一、分析诗歌背景,体会诗歌魅力

众所周知,诗歌的背景与诗歌本身是紧密相连的。背景分析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宏大的背景分析,如政治、思想、民族、时代、环境、阶级等等。如人们经常把唐朝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二是精细的背景的分析,比如诗人的人生际遇、经历和感悟,或者是创作时所处的具体的情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背景,每一种社会、自然、人文背景下,所流行的思潮、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当时人所持有的想法是不尽相同的。这使得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诗歌作品也会表达不一样的感情。在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之前,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对当时的社会、政府、环境等的了解,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根本上读懂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实现对诗词的准确、快速的理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以杜甫的《望岳》为例,这首诗歌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从而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巍峨的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诗人不怕艰难险阻、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也凸显了作者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 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通过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在写这首诗之前作者落榜,年轻的杜甫心中有不甘,又有无尽的抱负。通过了解背景,同学们就可以通过把握作者的感情来学诗。这样就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读懂这首诗的感情。

二、了解诗歌作者,把握诗歌主题

诗歌鉴赏中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即知人论世。何谓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原指为了了解历史人物而论述他的时代背景。后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它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在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是要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作者的成长的背景和环境、经历、性格、思想、写作风格等来把握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即通过了解一个人来把握他的诗歌。当学生们很熟悉地了解一个诗人的为人、情感、性格等关于作者自身的特点时,分析和鉴赏他的诗歌就会更加容易一点。每一个作品的赏析都离不开对作者本人的分析,只有熟悉地了解和洞悉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性格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路。

例如,在学习《龟虽寿》时,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曹操。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的人都已经看过四大名著,所以他们对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会很陌生。基于对曹操的基本了解,老师可以带着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曹操: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历史上曹操曾被这样评价:陈寿《三国志》:“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从众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自强不息、坚定勇敢、乐观向上的人。通过对人物这种性格特点的把握,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龟虽寿》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直抒自己的抱负。诗中集中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批判和否定了方士们关于神仙不死之说的妄谈。作者直抒胸臆,坦率热烈,真切地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对生命的短暂的深沉感慨和建立功业的热情都是建安的时代主题,本诗理性的认识和充沛的情感的完美结合,极富感染力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典型地表现出慷慨悲凉的艺术 风貌主题思想。

三、多次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意境

古代诗歌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这也是它和现代文学所不同的地方,由于古代的诗词与现代文学语法、表达、韵律、节奏等有多方面的不同,这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和朗读诗的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帮助学生来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以及对仗等相关知识。对于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不仅仅要靠教科书进行无声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增加知识。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同学们朗诵的过程中要掌握诗歌的韵律美,把握朗诵技巧,更需要积极地鼓励同学们大声地去朗读,敢于朗读,善于朗读,才能学会朗读。通过对诗歌的不断朗读,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处的环境,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学会通过朗读来鉴赏诗歌,感受诗歌表达出来的感情。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把握这首诗的真情实感,又由于这首诗歌篇幅较长,在朗读的过程中也难以把握好旋律和节奏。这时的学生们在学习感受诗的过程中有一点的困难,出现了一定问题。老师就应该教育学生们用正确的情感来朗诵这首诗,将个人的情感也融合到这首诗的朗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教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划分节奏,由此感悟作者的感情。“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表现出作者面对欺辱,无力还手,还要忍受生活环境恶劣的无奈和痛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一句又一句,紧密挨着,通过这短短的几句就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和为天下人着想的大爱,如“广厦”“千万间”“天下”“欢颜”“安如山”等;学生们要用洪亮的声音朗读,此诗句结合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浑然一种“万马奔腾而过”的豪迈气势,恰当地表现出诗人从“长夜沾湿/何由彻”“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无奈与痛苦中爆发出来的热切、激情的希望。正是这一股股迸发出来的新的希望,让作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难以平复的心情让作者不禁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句诗歌将诗人内心深处的嗟叹,高尚的理想和抱负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在此诗歌里多次表达自己所遭遇的不幸和痛苦,而在学生们富有感情地朗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己的痛苦引出“天下寒士”的痛苦,暗示了时代的苦难和社会的阴暗。因此,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老师要多次并且正确地引导学生们学会朗读诗歌,从语言感情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全世界的人所知,是中国人的骄傲,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并善于学习中国古代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傲人的、耀眼的、为世界所瞩目的成绩就在于其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精练、独特的语言,为了能使其在历史中存在更久,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知道、学习诗歌,就要带领学生们采取适当的方法学习诗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首诗感情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带着感情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带着感情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感情强烈的叹号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