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2020-01-10厉开选

课外语文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古诗词诗词

厉开选

(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特有的课程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比重,如何让“语言理解与运用”这一方面素养落地,对于培养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古诗词教学中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失范

(一)语言理解与运用的缺失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但目前古诗词实际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堂似乎缺失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实践。不少老师的课堂呈现更多的是教师单个人的“独幕剧”,或者成了教师显摆各种信息化手段炫技的“舞台”,对语言的训练置若罔闻。学生对古诗词沉潜涵泳、整体感悟、脉络把握、鉴赏评价等都变成了虚空。

(二)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误解

袁行霈先生认为“语言分析应该是中国诗学理论系统的第一个层次。如果我们要给诗歌下一个恰当的定义就是‘不妨说就是语言的变形’”。如果加上作者情绪化的表达和作品时间的久远,有时难免会造成古典诗歌语言的模糊与多义。如果我们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中语言的真实含义,就不能提高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三)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轻视

“语言和言语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的完整内涵,语言的实现表现为语言规律的学习和语文意识的培养,言语表现为具体的文本。”当今的古诗词教学过分重视背诵与鉴赏,轻视诗词语言(字、词、句)本身的分析与理解。有时同学们虽然能勉强背诵一些古诗词,但对诗词中的诗眼、词眼、用典、字词意蕴却视而不见,甚至理解上“谬以千里”。同样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准确理解诗词语言(字、词、句),没有借助“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没有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和联想,而是过多地依靠多媒体的炫彩画面或动画,或是同学们拙劣的表演。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词基础薄弱

目前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较薄弱。不少学生连汉语拼音都没有掌握,《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基本语文工具书都没有,更不用说怎么查字典了。同样不少学生对我们现代汉语中基本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知识还比较陌生。他们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者、诗词风格等知识都不了解,一些诗人、词人,他们连基本的什么朝代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古诗词里出现的一些典故、名句、修辞了,这也就给我们学习古诗词带来了难题。

2.学习古诗词兴趣不浓

平时教学中,同学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并不高。究其原因:首先,他们粗浅地认为学习古诗词首先就是要求背诵,背诵是一件“痛苦的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本是学习古诗词的不二法门,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背诵的重要性。其次,由于他们语文基础的薄弱,对古诗词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上存在不少问题,更不要说对古诗词赏析了。第三,学习古诗词用时不多。他们大部分认为文化课与专业课相比,专业课学习比文化课重要。因此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用时并不多,也就不能提高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师方面

1.语文新课标意识不强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公布。这两份文件不仅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而且突出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地位。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些表述都突出了“语言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首要对象。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内在要求。我们一线中职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更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古诗词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我们中职语文教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流程依然是“导入——解题——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写作特色”,这种流程似乎成为任何文学体裁教学的铁律。这种课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减轻对古诗词的吟诵。“中国古典诗词一开始就与音乐融合而为歌的,既然是歌,就必然要有韵律节奏。”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需“熟读古人佳篇,先之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曾国藩家书》)。

3.语言学及古诗词鉴赏理论知识薄弱

中国汉字是一种以表意为主的文字,有时表现为一字多解、一词多义,这也就给我们对字义的理解带来了困惑。在语言学意义上,我们把语言符号分为“所指”和“能指”。“‘所指’并非是外部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意识中形成的概念,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而使用这一符号的人们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一事物。”这往往也就是我们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产生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一)重视古诗词吟咏教学,梳理把握情意脉络

“夫诗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挚虞《文章流别论》)他认为诗歌在表达情志同时,也应该注意由声音造成一定的节奏感,用美听闻。学习古诗词,我们只有通过吟咏,才能积累培养我们的语感,才能真正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美。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对诗词整体结构的梳理。中国古诗词的结构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情脉”或“意脉”。这种“情脉”或“意脉”隐藏在古诗词中,它内在地统摄着整首诗词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古诗词的结构,也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主旨、情感意蕴。如:通过吟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我们仔细揣摩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意脉都是围绕诗眼“归”展开: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得如何。

(二)加强古诗词文本解读,分析阐释字词意蕴

从中职语文教师的古诗词课例看,教学内容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因为古诗词文本解读不细、不实、不深。主要表现为不能够从一些平常的字词句中分析出精妙之论。我们可以多参考一些专家学者对古诗词的解读,如孙绍振先生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重点围绕词中的“风流”和“梦”,分析出对立而又统一的“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此时的苏轼参透“人生”,把二者统一于“梦”中。这样的分析解读独辟蹊径,入木三分。

古诗词鉴赏是古诗词学习的重头戏,我们鉴赏古诗词就要通过对语言的“咬文嚼字”,来感受诗词篇章里的作者情感意蕴,真正与古诗词作者、诗词中的人物对话,真正体会到古诗词中“意象”“意境”的美感。如我们赏析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诗中的画面就会由原来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原来的平面变成了立体,原来的单调变成了生动,真正感受到王维带给我们澄淡清幽、空灵雅洁的情感体验。

(三)创新古诗词课程资源,训练提高语用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其基础和显性指标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只能是语文实践。”这也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思维束缚,积极创造新的古诗词课程资源,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学习培训,杭州市职成教研究室黄云老师通过设计“地铁文化”方式,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古诗词。具体要求是这样:“大家城市地铁‘古代诗歌’专列。定名:‘某某号’专列。定逻辑:6节车厢按什么序列呈现?分别呈现什么内容?定包厢:以一节包厢为例,请说出包厢主题标语和大致要呈现的内容和风格。”这种别开生面的情境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学习不仅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同学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训练提高。

总之,古诗词教学方法多样,只要我们遵循新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理解并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理解与运用”这一方面语文核心素养一定会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古诗词中的新年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诗词之页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