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作品中的审美错觉

2020-01-09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王平平

天津教育 2020年30期
关键词:枣花错觉苏轼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 王平平

人们存在固定思维模式和先天判断,于是“审美中出现不符合事物客观情状的错误知觉”。这些错觉被艺术化再现、创造性加工,反映生活风貌的本质形象与情景时就形成审美错觉。当创作者的创造性加工与读者创造性理解融为一体时,审美错觉与艺术真实即达到艺术平衡。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导论中提到“当我们研究那些身兼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错觉主义者’的往昔艺术大家时,艺术研究和错觉研究不可能处处泾渭分明”,这种审美错觉在表达上,效果更为真实。审美错觉有“视错觉、听错觉、空间定位错觉”三个方面。苏轼在文学作品中,将刹那间的错觉感知通过文字艺术化再现,创作出很多生动又真实感人的不朽佳作。结合苏轼文学作品,本文试通过对“月”视觉错觉、“水”视觉错觉、听觉错觉和空间定位错觉展开论述。

一、月有阴晴圆缺——月视觉错觉

“月”在苏轼笔下是典型意象。十月秋高气爽,月光如水,同样贬官黄州的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欣然起行”,虽“念无与为乐者”,但苏轼已然想到张怀民这一知己。有情、好友兼备,眼前之景必令人振奋。在空明澄澈的月光下,诗人所见藻荇交横实为竹柏影,视错觉写出月光皎洁,与欧阳修《小石潭记》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意境相同。苏轼笔下的月光,将天地空间错觉化,天地物物互化,颇有庄子遗韵。在竹柏和藻荇互相映衬中,他乐观开阔的胸襟怡然而出。月有圆缺,苏轼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有“缺月挂疏桐”之句。月本是天空中自然物,但此诗中,缺月却挂在了树上,苏轼利用仰视角将月亮错觉化,将月亮升起轨迹与树相接状真切描绘。月不停运动,动态之月便具有了生命,在《海棠》诗中,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在与时间比肩同行中,月亮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这变化具有人的生命,看月亮就像在和月亮对话,看月亮就像和月亮捉迷藏。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亦是类似写法,月亮超越了物性,具有了人性。

二、卷起千堆雪——水视觉错觉

苏轼喜欢水,在诗作中多有体现。《望湖楼醉书》中,他用“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来写雨水。诗中下雨情景,上下一白,天和水浑然一体。雨多水大可以和天相比。流水曲折,《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连河岸曲折变化都化作对村落人家的依依柔情,河水在苏轼笔下也具有了人性,春天生机盎然、田园一派和谐的美景,让人倍感温暖。当河水汇聚成江河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便成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河水拍打石岸,激起大的浪花,没有办法用工具精确测量,只能调动人们的想象空间,苏轼很敏锐地发现了浪花与雪的白的特点。但是,怎样将浪花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诗人进行了艺术化想象,着一“堆”字形态全出。一堆不够,苏轼以千堆约数,极言波浪之大,盛况之隆。水姿态万千,或优美,或壮美。当汇入湖泊后,便变成温婉女子,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和西施,二者都具有天然之美,婀娜多姿,不需要粉饰,西湖在诗人的眼中,温婉绰约,如窈窕淑女。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听觉错觉

有和无不仅是哲学范畴,更是诗人听觉感受。诗人的敏感、新鲜感,万事万物都走进写作视野,每一处律动,都拨开苏轼的心弦,奏出华美的乐章。在《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苏轼奏有“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枣花细微,落在人身上的声音可以忽略,但是人的内心可以感知它,诗人将感觉错知为人的听觉。“蔌蔌”之声拨动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谢雨道上”美妙心弦。声音虽小,在苏轼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这种听觉的夸张,恰恰表现了苏轼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的迫切希望。在诗人耳中,枣花下落和缫车运作具有同样的音量,大自然体贴民情,老百姓开始民生生产,天时地利人和,一派生机勃勃。苏轼是诗人、是政治家、是美食家,一生虽颠沛流离,但他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他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在《汲江煎茶》中,他写道“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这就是苏轼的生活,即使贬官蛮荒之地,也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雪”和“乳”都是白色,二者叠加,在展示茶汤颜色视错觉的同时也在刺激着我们的味蕾,不觉要为之一尝,这种情境是真实的、可靠的。在《试院煎茶》中亦有“飕飕欲作松风声”,这种听觉感受,诗人置心于广阔的森林之中,心静耳聪,而在喝茶时听水声与听松声互感,刹那间的妙悟让人如坐春风。

四、只缘身在此山中——空间定位错觉

如果说视错觉和听错觉是在诗人面前的错误感知,是即时的,那么空间错觉兼具即时、既时和来时,则是审美错觉的高境界。对空间错觉的描绘,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将时空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穿越过去和未来,回归选择的记忆与憧憬。也是写中秋,也是思念兄弟,月是此处和彼处共同所视的寄托,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情景相同。面对明月,苏轼把自己置身在浩渺的天宫之中,竟然向天空提问。乘风而去,所见琼楼玉宇,美不胜收,若是常人,定要神游一番。

但苏轼在此将空间再次转换——“归去”,高处不胜寒,影射居位高还不如普通的人间有温暖。苏轼的这种写法,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手法一致,“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人的生命历程融入哲理之中,韵味无穷,发人深省。

对过去空间错觉的描写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描写。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游赤壁,他穿越时空,和历史人物对话。即使这个地方不是真正赤壁之战之地,但是苏轼已管不了这些,“人道是”的理由虽然有些牵强,但是这不妨碍苏轼心灵的穿越。“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清者自清,历史会证明一切。面对现实,青春不再,沧桑满面,身老心不老,梦还是要做。

五、结语

苏轼笔下的错觉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和空间想象,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富有张力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想象引起对审美对象的美感。他看见心境、看见柔情、看见温暖;他想象无声、感受有声、倾听心声;他甚至与青天、与历史人物、与故去人物对话。人的视力、听力有限,但是人的大脑潜能是无限的。苏轼轻车就熟,在作品中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生活化的语言恰恰激发了读者的无限潜能,它跨越距离,穿越今昔,拉近了诗歌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有了亲近感,其不朽的艺术境界虽经历千古,但读起来仍让人如在目前,心驰神往。

猜你喜欢

枣花错觉苏轼
小如枣花的爱情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娘的枣花馍
苏轼吟诗赴宴
错觉极限
枣花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