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2020-01-03程勇刘云何可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温针灸

程勇 刘云 何可

摘要:目的 分析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醫证候、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年8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80例,按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另40例接受康复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效果,如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肌痉挛等。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SS评分、Ashworth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CSS评分、Ashwort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风恢复期患者接受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肌痉挛等症状,同时中医证候积分也显著降低,患者康复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康复治疗;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肌痉挛;中医证候

中图分类号:R74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2-0057-03

大约70%的中风患者即使接受有效诊治后,仍然会残留后遗症,其中较为常见的为中风恢复期患者出现上肢肌痉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永久性关节痉挛、上肢前臂旋前[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中医治疗此疾病多采用康复训练、推拿、针灸等方式,虽有效果,但治疗周期长、见效速度慢。因此,为减少患者康复时间,近年有学者倡导将温针灸与康复治疗两者联合使用,虽目前已有报告指出此点,但不少学者仍然质疑此点。本文纳入8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分组论述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80例,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中风类型:12例脑出血,28例脑梗死,病程时间52~98 d,平均为(72.3±1.1)d,年龄51.3~69岁,平均为(65.3±1.1)岁,女19例,男21例;治疗组:中风类型:13例脑出血,27例脑梗死,病程时间51~99 d,平均为(72.5±1.2)d,年龄51.7~69.2岁,平均为(65.8±1.2)岁,女18例,男22例。

1.2 中风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中风判定标准进行判定:①主症:半身不遂,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神志不清;次症:饮水呛咳、瞳孔变化、眩晕、头痛、共济失调、偏盲等。发病方式:有明显诱因,大部分急性起病,且存在先兆。患者主症≥2个,或≥2个次症、1个主症,综合发病方式、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信息,则可确诊。

1.3 入选标准 ①均满足《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中风标准,并接受脑部CT、MRI检查得到确诊;②均上肢屈曲痉挛;③病例资料齐全。

1.4 排除标准 ①造血功能、肝肾功能、心功能异常者;②合并严重肌肉骨骼疾病、精神疾病者;③存在上肢障碍疾病史者;④肺动脉硬化造成中风者;⑤哺乳、妊娠患者;⑥中途转其他方式治疗者或因其他原因脱落研究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康复治疗,包含运动训练、肌肉牵伸、按摩治疗,运动训练:做前臂旋前旋后,背伸腕,伸屈肩肘等,并做行走训练、站立训练、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30 min;肌肉牵伸:患者坐位,牵伸放松患侧指屈肌、腕屈肌、旋前圆肌、肱二头肌等,每次5 min,1组共5次,每次休息5 min,每日做4组;按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每日1次,每次30 min。

治疗组接受康复治疗(与对照组操作一致)联合温针灸治疗,温针灸方式:常规消毒2寸毫针,取患侧外关、肩髃、曲池、关元、足三里穴位,针对存在语言功能、下肢功能障碍者,配以玉液、金津、廉泉、太冲、委中、三阴交等穴位,得气后,用平泻平补法,捻转2 min,留针,并将2 cm艾条套在针柄距离皮肤3 cm部位,点燃,每穴每次灸3壮,每周共治疗5 d,每日1次。

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6 疗效标准 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中风疾病辩证判定方式评估中医证候积分,包含肢体、舌体、目珠、头晕头痛、舌质等方面,0分:无,2分:轻度,4分:中度;6分:重度,评分越低治疗效果越佳。

依据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3]评估患者肌痉挛症状,量表评分包含6个分级,即0、1、1+、2、3、4级,评分越低效果愈佳。

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评估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状况,量表包含步行能力、下肢肌力、手肌力、上肢肌力、言语、面瘫、水平凝视等方面,分值为0~45分,重型:31~45分,中型:16~30分,轻型:0~15分。

1.7 统计学方法 中医证候积分、CSS评分、Ashworth评分等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用t检验进行分析,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CSS评分、Ashworth评分 治疗前CSS评分、Ashworth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SS评分、Ashwort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西医将中风称为脑卒中,主要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突然昏倒等,此为脑血管性疾病中较为常见且典型的一种[4-5]。此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等特征,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现代中医学者对中风恢复期肢体痉挛做了深入研讨,认为痉挛性瘫痪是属本虚标实证,疾病基础为肝肾气虚、年老体弱、经脉瘀阻,因内风扰动等因素诱发,疾病发展至恢复期时,虽邪气已去大部分,但暂未恢复正气,瘀血痰湿未尽[6-7]。温针灸也称为针柄灸,留针时,把艾条缠绕在针柄上点燃,热力从针体传入到穴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CSS评分、Ashworth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更显著明显。笔者分析原因可能为温针灸取外关、肩髃、曲池、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足三里有调和气血的作用,关元可调理营卫、补元气;曲池艾灸可解表清热、疏通经络;肩髃可理气化痰、疏通经络,外观可补阳益气、联络气血。诸穴合用,可发挥通络活血,共奏益气的效果,对上肢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改善肢体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8-9]。

综上,中风恢复期患者接受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肌痉挛等症状,同时中医证候积分也明显降低,患者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韩墨洋.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恢复期病人中医证候、肌痉挛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20):3199-3202.

[2]李平,吴钟璇,张云如.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7(1):55-56.

[3]赵霞,刘光辉.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增效因素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8):126-130.

[4]乔天德.24 h内康复训练联合温针灸对急性重型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和安全性分析[J].光明中医,2019,34(18):2848-2850.

[5]张凡凡,邢龙飞.温针灸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8):153-154.

[6]张瑀.温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1):19-20.

[7]王波.不同针灸方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6):205-206.

[8]李霞,谭洪华.温胆安神汤联合针刺疗法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9,34(6):28-30.

[9]陈云.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6):26-27.

(收稿日期:2020-06-23)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611)

作者简介:程勇(1984-),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

猜你喜欢

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温针灸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配合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
双唑泰棉栓联合中药冲洗、定君生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栓通粉针剂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推切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35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