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书·艺文志》歌诗内容研究

2019-12-27王诗晴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歌诗诗歌

王诗晴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班固《诗赋略》记录了汉兴以来歌诗28家,314篇,比较具体而全面地记载了当时东汉采诗的范围和数量,标明流传地区的民歌达138篇(未标明产地的《杂歌诗九篇》尚未计算在内)。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些选录诗歌的内容。

一、歌诗的内容研究

(一)高祖歌诗2篇(存)

据王应麟《汉志考证》,这2篇当为《大风歌》、《鸿鹄歌》[1]178。《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首《大风歌》作于群雄并起的时代,“风起云飞”比喻群雄竞逐,天下大乱,“威加四海”说自己的力量雄厚,足以威震四方。但他居安思危,仍渴求贤才帮助他夺天下、守天下。

《鸿鹄歌》与《大风歌》正相反,它让我们看到了帝王的无奈。刘邦认识到太子刘盈的仁厚软弱,想废之另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奈何吕后率先让“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给刘盈造势,从而蒙蔽了刘邦。《鸿鹄歌》是刘邦作来劝慰赵王母亲戚夫人的诗歌,以说明无力更换太子的道理。这两首诗是两种风格,两种气象,刘邦于风起云涌的时代脱颖而出,掌握天下,有他的霸道与骄傲,但也有着年老闭塞,被人“愚弄”的悲哀。两首诗歌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人。可见班固选诗的精妙。

(二)泰一杂甘泉寿宫歌诗14篇(亡)

王先谦《汉书补注》:泰一,甘泉寿宫,并见郊祀志[1]178。

宗庙歌诗5篇(存)

王先谦:合上十四篇为十九章,并见礼乐志,郊祀歌[1]178。

《汉书·礼乐志》著录郊祀歌19章,这19章郊祀歌作于西汉武帝刘彻时期。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19章,用于祭祀天地。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从这19首郊祀歌中可体会出大一统国家四海升平的繁荣气象。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几首诗歌。首先因为是颂歌,诗歌的内容多与祭天祈福、求神保佑息息相关。《练时日》《帝临》《天门》《华煜煜》等描写天神尊者到人间送福,对天神的车马装备、来时景象、共赏祭祀盛典、天神降福等作了细致大胆的描绘,一派祥和繁荣。《惟泰元》《天地》《景星》等祈天地降福,愿风调雨顺、百姓和乐,君主永彰贤德、臣子各司其职,天平昌盛,四海宾服,颂辞美好真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春阳》《朱明》《西顥》《玄冥》对春夏秋冬四时的美好设想,以祈一年之福。

郊祀歌中还有感叹时光短促,求降飞龙、乞求成仙的诗歌。《天马》是太初四年诛宛王获宛马所作,大宛的汗血宝马预示着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将其视为天马,正如应劭言:“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求龙求成仙预示着国家统一昌盛,人们渴望在这样的年代生活得长久一些,统治者也渴望延长寿命,继续自己的宏伟霸业。郊祀歌一派祥和气象,是祭祀礼仪的一部分。古时的祭祀是一个国家的盛典。

(三)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14篇(疑)

王先谦认为汉兴以来兵所诛灭歌诗疑是汉鼓吹铙歌诸曲也[1]179。顾实认为:“疑后汉明帝分乐为四品,一、大予乐、二、雅颂乐、三、黄门倡乐、四短萧铙歌,虽与三百篇怪异的,而郊祀同用前汉歌词。以此推之,则短萧铙歌十八曲见于宋书者,当亦乃西京遗词也。”[2]19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录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当为前两位学者所指诗歌。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其四曰短萧铙歌,军乐也。皇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3]223下面我们来具体论述这18曲铙歌的思想内容。

《朱鹭》是描写鹭鸟吃鱼,吃掉鱼后又想吐,来引出对进谏者的疑问,是要直言进谏,还是不谏而回。古代朝廷上树立一面大鼓,上面装饰有一只红色的鹭鸟,是面谏皇帝时用的。臣子向皇帝进谏时,要先击鼓。曲辞用来鼓舞直言进谏。

《悲思风》用来描述“悲翁”对“美人”的思念。

《艾如张》言芟除草地使其平整后张开罗网捕捉黄雀,奈何黄雀高飞难以捕捉,只能收敛捉鸟雀的欲望。

《上之回》写汉武帝架幸回中宫,曲辞“回”指回中宫,曾被匈奴所烧,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四年)复通回中宫,武帝数出游幸,曲辞赞美武帝千秋盛业。《武帝纪》曰:“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吴兢《乐府解题》中说:“汉武通回中道,后数出游幸焉。”[3]227

《战城南》这首民歌是为战争中阵亡将士们所作,战争残酷,将士们难逃一死,可悲的是死后无人安葬,弃于荒野,沦为乌鸦的食物,中国人自古讲究“入土为安”,战士们死后躺在地上,冰冷、无助、凄苦深入骨髓。汉朝与匈奴冲突不断,朝廷派兵长期戍守边关,这首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真实体现戍边战士的反战情绪。

《巫山高》描写“远道之人”思归“不得”的凄苦。《乐府解题》说:“古诗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思归而已。”[3]228

《上陵》描写仙人降赐祥瑞的奇迹。是汉章帝元和中宗庙食举六曲之一,为祭祀歌曲。

《将进酒》言饮酒放歌,纵情洒脱。

《君马黄》,明人胡震亨认为这是一首隐言交友不终,各奔东西的诗歌。“美人归以南,驾车驰马,美人伤我心;佳人归以北,驾车驰马,佳人安终极。”诗歌中的“君”“臣”“美人”“佳人”等有所寄托,诗歌委婉含蓄,难明所指,但难遂其愿,忧伤情绪流露其中。

《有所思》表现女子得所爱的欢欣和失所爱的决绝,女子爱的热烈、坦诚却也爱恨分明、果敢坚毅。

《雉子斑》写老雉目睹幼雉被捕的过程。幼雉被捉,母雉公雉都来营救,救助无望,老雉跟着猎人的车飞行,不忍相离。老雉对小雉的呵护之情跃然纸上,将动物人格化借此蕴含着人间亲人的生死离别。

《上邪》诗中的女主人公大胆守护自己的爱情,她的感情坚定,矢志不渝。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令后人敬服。清代王先谦《汉铙歌释文笺证》:“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不能绝君明矣。”清晰评述了诗歌内涵。

《临高台》写弯弓射黄鹄,为“主”祈福。《乐府解题》说“古诗言:临高台,下见诸水中有黄鹄飞翻,弯弓射之,令我主万年。”[3]231

《远如期》,汉宣帝时匈奴单于奉珍朝贺,此诗用于记叙此事,赞美大汉威仪。

上述18首鼓吹曲辞,内容庞杂,涉及劝讽谏、叙战乱、记禅兆、示武功、述爱情等不同方面,似与“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难以相符,清人庄述祖对此有所评述:“短萧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作为军乐自有其慷慨激昂、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一面,这与它的演奏方式有关,它使用北方羌胡等少数民族的乐器演奏,多用鼓、埙、笙、排箫、角等演奏,富有塞外音乐特点。汉代军乐虽内容驳杂,但是都与民生息息相关,符合它的受众。它采自民间,也有些是文人制作,极具现实意义。

(四)出行巡狩及游歌诗10篇(残)

王先谦《汉书补注》:“盖武帝《瓠子》、《盛唐、枞阳之歌》。汉铙歌《上之回》曲亦在其内。”[1]179

《上之回》篇于前文有所描述,这里分析《瓠子》与《盛唐、枞阳之歌》。

《瓠子歌》二首,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黄河决口现场的即兴诗作。第一首集中描写洪水造成的危害,“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汤汤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抒发了武帝的忧虑:“为我谓河伯兮神哉沛,泛滥不止兮愁吾人。”洪水泛滥,灾情严重,武帝亲临,抑止灾情,诗歌表现出武帝对国计民生的关心。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两首诗歌形象描写出水患的肆意与治水的战斗场面。

公元前106年,西汉元封五年,年近70高龄的汉武帝怀着对祖国河山的依依不舍,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渴望,进行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海上之行。途中他率领浩浩荡荡的皇家船队,顺着长江一路东来,在路经枞阳时,登临达观山,弯弓排箭,演绎了一场江山射蛟,也因成功射蛟使得武帝备受感动,诗兴大发,写下《盛唐、枞阳之歌》。相关事迹见于《汉书》,但该诗已失传。

(五)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4篇(亡)

该四首诗均亡佚,《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陆厥李白俱有疑临江王节士歌,与此文不合。”[2]192沈钦韩《汉书疏证》认为当为“临江闵王荣”作。临江闵王荣,即刘荣,《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临江闵王刘荣传》:“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为临江王。”刘荣因母罪牵连被废,又因侵占宗庙地修建宫室犯罪,后谢罪自杀。这四篇诗歌内容难考。

(六)李夫人及幸贵人歌诗3篇(疑)

沈钦韩《汉书疏证》:《外戚传》有《是耶非耶》诗。《王子年拾遗记》有《落叶哀蝉曲》,未审其真伪[1]179。顾实认为“《落叶哀蝉曲》不类武帝手,盖伪作,陆厥有疑《李夫人及贵人歌》”。[2]192

《是耶非耶》诗当为汉武帝刘彻所作《李夫人歌》,李夫人病重垂危,因担心色衰爱弛拒绝与武帝相见,以此为家族兄弟“争宠”,也使得武帝念念不忘,思念不已。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因思念李夫人,想与李夫人再见一面,便找来方士设坛作法,武帝在帐帷里看到烛影摇晃,隐约见一身影翩然而至,却又徐徐离去,相思愈甚,便作《李夫人歌》:“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同时作赋,伤悼夫人,即《悼李夫人赋》,其辞悱恻缠绵,为后世悼亡之祖。

《落叶哀蝉曲》也是“思李夫人”所作,“望彼美人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体现皇帝的深情与求而不得。

陆厥《李夫人及贵人歌》借用自然界植物的枯萎凋零来表示女性容颜的衰老,与前两篇内容相差过大,应不是目录所指。

(七)诏赐中山靖王子哙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4篇(亡)

《汉书·艺文志讲疏》:“陆厥有疑中山孺子妾歌,庾肩吾有疑未央材人歌。”[2]192颜师古说:“孺子,五妾之有品考者也。妾,王之众妾也。冰,其名,材人,天子内官[2]192。”《乐府诗集》:“按此谓以歌诗赐中山王及孺子妾、未央材人等尔,累言之,故云及也。而陆厥作歌,乃谓中山孺子妾,失之远矣。”这四篇歌诗内容难考。

(八)吴楚汝南歌15篇(疑)

王先谦《汉书补注》:“郭茂倩《乐府》有《鸡鸣歌》,《鸡鸣歌》即汝南歌诗也。”[1]179《乐府诗集》录入的《鸡鸣歌》如下: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

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

千门万户递鱼钥,宫中城上飞乌鹊。

《乐府广题》记载:“汉有鸡鸣卫士,主鸡唱。宫外旧仪,宫中与台并不得畜鸡。昼漏尽,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甲夜毕传乙,乙夜毕传丙,丙夜毕传丁,丁夜毕传戊,戊夜,是为五更。未明未刻鸡鸣,卫士起唱。”[3]1173《鸡鸣歌》并非记载公鸡打鸣,而是汉时“鸡鸣卫士”所唱,是严明的报时系统,极具时代特征,体现古时人对时间的在意。

(九)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4篇(亡)

(十)邯郸河间歌诗4篇(亡)

沈钦韩《汉书疏证》:“崔豹古今注,《陌上桑》,邯郸女名罗敷作,疑即其辞。《琴操》有河间杂歌二十一章。”[1]180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罗敷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勤劳、忠贞、睿智的形象。诗歌不仅反映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品行,还反映出汉代社会制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太守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在春季时巡所在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是汉代社会制度的缩影。

《琴操》为东汉蔡邕撰。全书共两卷,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详尽的专著。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其中包括河间杂歌二十多首。二十首河间杂歌对每首作品有关故事内容都做了介绍,故事带有民间传奇色彩,多为先秦人物题材,少有西汉题材,其成书时间应不迟于汉代。其中人物事迹广为流传。现以其中几首略作分析。

作《箕山之歌》的许由守“清节”,不受尧之禅让,诗歌表现许由之乐,即志在游牧山川,守心守怀,对唐尧“劳心九州,忧勤厚土”,操劳天下的行为避而远之。

作《哀幕之歌》的季历得太子之位,但他时刻铭记太伯、虞仲的退让之情,诗歌表现出对骨肉分别的痛心,对两位兄长的思念。

作《退怨之歌》的卞和,感叹自己不遇的痛苦遭遇,他三次献璞,前两次都不被赏识,诗歌表现他献宝被截足后的悲痛。

作《怨旷思惟歌》的王昭君恨帝始不见遇,昭君出塞后,心思不乐,心念乡土的情感在诗歌中表现出来。

河间杂歌作者多有感而发为诗歌,真情实义蕴藏其间,代表当时杰出之士的价值取向,诗歌婉转动听,引人共鸣。

(十一)齐郑歌诗4篇(亡)

(十二)淮南歌诗4篇(亡)

(十三)左冯翊秦歌诗3篇(亡)

(十四)京兆尹秦歌诗5篇(亡)

(十五)河东蒲反歌诗1篇(亡)

(十六)黄门倡车忠等歌诗15篇(亡)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乐府诗集》载有黄门倡歌1首,有俳歌辞1首[1]181。

《乐府诗集》中的《黄门倡歌》记载如下:

佳人俱绝世,握手上春楼。点黛方初月,

缝裙学石榴。君王入朝罢,争竞理衣裘。

这是对黄门倡优的一段日常描写,《汉书·礼乐志》记载:“成帝时,郑声尤甚,黄门名倡丙疆、景武之属,富显于世。”《隋书·乐志》:“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宴群臣之所用也。”[3]1190黄门是服务于皇帝的娱乐部门,歌舞伎乐充斥其间。这首诗对倡优的描写同样是时代的产物。

《俳歌辞》“一曰《侏儒导》,自古有之,盖倡优戏也。《说文》曰:‘俳,戏也。’”(《乐府诗集》),俳歌辞是描写汉代侏儒歌舞的歌诗,汉代流行,“隋文帝以非正典,罢之”(《乐府诗集》)[3]820。

(十七)杂各有主名歌10篇(亡)

(十八)杂歌诗9篇(亡)

沈钦韩《汉书疏证》:“乐府有杂曲歌辞,如《蛱蝶行》、《枯鱼过河泣》之类。”[1]181杂曲歌辞是散失或残存下来的民间乐调的杂曲,由乐府加以整理,其内容多为诗人述志抒怀。

《蛱蝶行》是一首寓言诗,诗的寓意难测。飞于东园的蹁跹蝴蝶被母燕捉回巢哺雏鸟。用蝴蝶的视角来描写这件事,诗歌语言生动,将悲剧意味弱化了。

《秦女休行》是曹魏诗人左延年首创的乐府诗题,是讲秦氏好女为父报仇的故事。秦氏女本是“燕王妇”,但父仇使她毅然放弃尊贵的身份,杀人报仇,果断无悔,故事结局“持刀刀五尺余。刀未下,朣胧击鼓赦书下”,秦女被赦免。完美的结局体现人们对正义行为的支持。

《驱车上东门行》诗歌直抒胸臆,表现东汉末年动乱时期个人命运飘忽不定,政治上茫然无归,诗人感慨生命如朝露、人生苦短,“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是对命运的无奈与妥协。

《羽林郎》是汉代诗人辛延年的作品。诗歌描写卖酒胡姬委婉却坚定地拒绝权贵豪奴的故事。歌诗中描绘的女子形象可歌可敬,她们生动鲜明、自尊自爱、勇敢独立,是流传千载仍让人赞叹不已的人物形象。

《枯鱼过河泣》是一首简短却耐人寻味的寓言诗,鱼儿出门不幸,惨遭抓捕,成为鱼干,再次路过平时成长的河边悔恨痛哭,写信告诫鲂鱼鲢鱼,出门要谨慎。用寓言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动荡时代人们的居无定所、生死难料,语言活泼,想象力丰富,真实地揭示了时代背景。

(十九)洛阳歌诗4篇(亡)

(二十)河南周歌诗7篇(亡)

(二十一)河南周歌声曲折7篇(亡)

(二十二)周谣歌诗75篇(亡)

(二十三)周谣歌诗声曲折75篇(亡)

(二十四)诸神歌诗3篇(亡)

(二十五)送迎灵颂歌诗3篇(亡)

(二十六)周歌诗2篇(亡)

(二十七)南郡歌诗5篇(亡)

二、歌诗内容总结

通过对歌诗内容的梳理,我们可做出如下总结:

1.诗歌内容与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阅历、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录入的帝王所作诗歌能鲜明表现帝王的王者之气,同时也能将帝王从至高无上的地位“拉下来”,让我们看到一国之君的无奈;录入的颂辞,诗歌表现人们对祭祀的重视,是和平年代的国之大事,诗歌充满神仙祈福,祥和繁荣;录入的军乐,歌辞虽与战场不相符合,但歌辞内容都是从军战士所关注的,用北方的乐器演奏,鼓舞的也是一方士气;录入的民歌、杂歌,反映人们主流的价值取向,是时代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史料价值。《诗赋略》大序对所录歌诗的特点作了总结:“自孝武立乐府而採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构的成立,各地民歌得以汇聚,考察歌诗内容,歌诗源于真情实感、真人真事,可以观一地之民风、民情。

2.从录入的顺序来看,所选的歌诗按作者、时代、地域归类,先录入与国家相关的帝王诗、祭祀、戎事、帝王妻,然后依照地域载录:吴楚(江苏)、陇西(甘肃)、邯郸(河北)、齐郑(山东、河南)、淮南(安徽)、左冯翊郡(陕西)、京兆(陕西)、蒲反(山西)、洛阳(河南)、南郡(湖北)等。但也有的著录看不出其因由,如诸神歌诗三篇、送迎灵颂歌诗三篇本是颂歌,却编入了周谣中,周谣应属于风诗,因而章学诚评价歌诗编排:“诗歌一门,杂乱无序。”

三、歌诗的产生

歌诗被排入《诗赋略》,与屈原赋、陆贾赋、荀卿赋、杂赋归为一类,但很明显,歌诗之体不同于赋体。阅读《诗赋略》大序,可以体会出之所以如此编排的原因,班固论赋从《诗经》开始,《诗经》社会功用极大,“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诗赋略》大序)。”周代外交官员迎接、酬对和举行典礼的时候,需要引用《诗经》中的话语作为外交语言,这种现象在史书中多被记载,是当时官场上重要的礼节。贴切运用《诗经》中的诗句,非常利于外交的成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指《诗经》的社会功用。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周礼崩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 (《诗赋略》大序),此时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的赋体慢慢产生,荀卿赋阐理,屈原赋写怀,陆贾赋骋辞,产生了“诗人之赋”、“辞人之赋”。随着汉武帝设立乐府,搜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用于朝廷宴饮及祭祀时歌唱,歌诗得以系统地出现在历史舞台。

歌诗产生流传在先秦、秦汉时期,多数歌诗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抒情方式活泼自由,因而利于人们创作。歌诗是人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诗集》),无论是大一统西汉时期,还是动乱跌宕的东汉末期都给了人们丰富的题材去创作。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残酷战场的厌倦,倡门歌舞,卫士鸡唱……人们太喜欢用这种简短小诗记载不平心事,歌诗的主体作者产生于民间,所以它的内容如此丰富,情感如此充沛,再加上诗与乐密切的关系,歌诗可以入乐歌唱,带给人们听觉情感方面的享受,更利于它的流传发展。

四、总结

歌诗形式多样,体裁丰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的诗歌用小寓言表达思想,含蓄生动,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有的诗歌真实反映时代特点,大胆流露内心情感,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乐府诗集》),极具现实主义价值。但是也因为歌诗的形式过于自由,利于创作、流传的同时,也不符合正统四言诗、五言诗的规范,因而随着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文人五言诗的兴起,人们创作逐渐趋于规范,歌诗的形式慢慢被人们改造、进化、取代。中国诗歌创作虽有宫体诗、玄言诗、山水诗等形式,但诗主要还是用来表达感情,盛唐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中、晚唐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这些作家的经典之作都富有充沛的感情,能够鲜明反映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这些诗歌与《诗赋略》著录的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猜你喜欢

歌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略谈刘辰翁对李贺诗集的评点
论清以前书院的文学教育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全球邮轮继续开往中国 歌诗达要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