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管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18邓允英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抢救室心梗全程

邓允英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在造福我国民众的同时,亦带来了多种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急性心梗就是其中的一类典型病种[1-2],该病种属于需紧急施加医疗救治的高危性缺血性心脏病种[3],是危重程度极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4],发病后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5],该病种在我国的每年新发病例高达五百万,病死率高达10~15%[6],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是已获广泛有效性证实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例的生命挽救与预后改善手段[7-8],但受急诊PCI绿色通道在我国开展较晚、急诊医护资源力量不足、急诊胸痛诊断鉴别能力薄弱等因素影响,导致于正规时间窗内直接急诊PCI的推广落实条件严重受限,大量急性心梗病例因此而错失有效急救良机。我院尝试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管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管理模式实施前(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和实施后(2018年1月至12月)间由我院急诊科接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例纳为研究对象(各44例),所有入选者均满足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9],有急诊PCI实施指征,知情同意,排除并存外伤、严重肾肝功能障碍、癔症者及恶性肿瘤者。实施前后病例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在(50.21±10.84)岁,合并高血压者12例,合并糖尿病者7例,有吸烟行为者20例,试验组男27例女17例,平均年龄在(49.89±11.06)岁,合并高血压者13例,合并糖尿病者8例,有吸烟行为者19例,两组入选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病种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急性心梗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干预 院前急救。判断为可疑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快速转运至医院,途中联系院内做出相应准备的提示。院内分诊。由院前急救接回者及自行到院者,胸痛伴大汗者划入Ⅰ级(病危)范畴,直接将急救护理对象推至抢救室,由抢救室医护人员完成ECG及心肌标志物检查,胸闷胸痛但无大汗者划为Ⅱ级(病重),送至诊室给予优先就诊,由诊室医师行ECG检查,下达心肌标志物检查申请单,由家属交费后至治疗室完成采血送检,抗血小板药物由家属持处方缴费取药后给患者服下,是否行PCI需症状、ECG、心肌标志物三者结合做决定,确定需行PCI后办理入院手续,待心导管室完成准备工作后,通知运输护工到位,由院内急诊医护人员护送至心导管室进入手术流程。

1.2.2 试验组接受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管理模式干预 院前急救。对于以胸痛为主要主诉症状者,院前急救团队到达后,由出诊护士于五分钟内快速有效完成ECG检查,据结果确定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即刻定为Ⅰ级(病危),转运回院后直接送入红区(抢救室),并于转运途中即通知心内科医师做好会诊准备,同时联系抢救室做好相应准备。院内分诊。自行到院者,胸痛伴大汗者定为Ⅰ级(病危),由分诊护理人员使用车床快速推入红区(抢救室),行ECG检查及生命体征监测,与抢救室护理人员协作快速构建起有效静脉通道。由院前急救接回者及自行到院者,胸闷胸痛无大汗者定为Ⅱ 级(病重),由分诊护理人员于五分钟内完成ECG并立即将结果交至诊室医师做判断,如提示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则分诊入红区(抢救室),如ECG暂无异常,给予优先就诊安排至黄区(留观区),由责任护理人员优先提供心肌标志物检查服务,是否行PCI仅需症状、ECG、心肌标志物三者中的两项即可做出决定,抗血小板用药直接自红区(抢救室)备用药库取出并给患者服下,心内科会诊医师做出PCI决策后立即与急诊责任护士护送患者至导管室进入手术流程。

1.3 评价指标①临床应用效果评价[9]:比较两组护理对象干预后的急诊门球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等)、急诊留观室滞留率。②以自制量表调查两组干预后的急救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流程、护理理念、护理方式、协作性等,满分计百分,大于九十分者视为对急救护理满意,统计比较两组急性心梗病例干预后的急救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和百分比[n(%)]表示,两组干预后急诊门球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急诊留观室滞留率、急救护理满意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干预后急诊门球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急诊留观室滞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

2.2 试验组干预后对急性心梗急救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

本研究将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护理管理应用于急性心梗急救护理实践之中,研究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试验组干预后急诊门球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急诊留观室滞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心梗急救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护理管理具备可靠的推动急性ST抬高型心梗患者急救活动快速高效运行、降低无效滞留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方满意度的良好护理效应。

急诊门球时间的缩短,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可疑患者,由出诊护士在院前急救环节时就完成ECG检查,获得初步ST抬高急性心梗诊断印象后返院直接进入抢救室,返院途中就预见性地联系心内科专科医师做好会诊准备,避免了常规模式下到院后行ECG检查再请会诊所致的时间延误,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院内分诊期心内科医师的早期介入,优了PCI决策流程,主动直接使用备用抗血小板药物行药物准备而非被动等待家属取药,早期通知心导管室快速完成手术空间与材料准备,在做出PCI决策后不是等待运输护工前来而是直接护送患者至心导管室尽快步入手术流程,在上述过程中,各级各类各科室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全程高度落实救治责任,紧密衔接不留时间与空间急救缝隙,故而成功推动了急救过程的快速运转,缩短了急诊门球时间。

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管理强调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早期快速正确评估,在院前急救期对于可疑ST抬高型急性心梗者,出诊护士被赋责主动提供ECG检查,在院内分诊期中,以是否伴大汗症状为据初步快速将患者分为Ⅰ级、Ⅱ 级,以级别为护理决策依据,分诊护士负起责任,Ⅰ级直接送至对应的红区(抢救室),Ⅱ 级则快速完成ECG检查并上传给医师判断,显示有ST抬高型急性心梗提示者修正评估为Ⅰ级直接送至对应的红区(抢救室)接受进一步处置,暂无异常提示者继续原Ⅱ 级评估安排至黄区(留观区)接受优先就诊服务,由责任护士负责后续处置,通过上述急救管理,使患者在急诊就诊全程中均有职责明确的护理人员准确快速地完成检查、救治履职任务,避免重要检查评估任务乏人实施或延迟完成的现象,可在较高程度上提高患者尽快步入急性心梗针对性救治通道的速度。级区对应式急救护理管理有利于按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实际急救护理所需合理配置医疗护理资源,面对Ⅰ级病危患者时直接送入红区,迅速调集心内科专科医务人员,充分发挥其急性心梗急救能力高度专业化的优势,快速做出是否PCI正确决策,给出相关并发症预防嘱托,从而显著降低为等待PCI决策所致的急诊滞留率,预见性控制并发症风险,提高急救时效与安全性,而在面对处于较稳定病情状态者,可由急诊科医护人员负责急救活动,充分发挥急诊科作用,降低非必要性医疗资源消耗。

综上所述,全程责任制级区对应式急救护理管理可实现较好的ST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急救时效提升效果,在整个急救全程的各环节中,均有高度专业化医护团队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而又紧密协作地高速有效运转,无效时间耗费被大幅度挤压,无效滞留情况被有效避免,黄金救治时间利用率获得最大化提升,带给患方准备充分、周全细致、主动负责、合理协作、高效安全的急救护理体验,最终赢得了患方的高度满意度评价。

猜你喜欢

抢救室心梗全程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急诊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与实践
内科抢救室急症患者特征及相应的护理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