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姿势控制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

2019-12-18钟文祥李小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躯干肌力

钟文祥,李小燕

(1.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惠州 516000;2.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湛江 52402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中多发的脑血管疾病,该病的致残率极高,病情若持续进展,还会对膝关节与周围韧带造成损伤,甚至可能影响髋关节及骨盆功能,这统称为膝过伸[1]。针对脑卒中膝过伸患者,常规是予以康复训练治疗,然而这种方法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是对肌力的提升效果不佳[2]。为进一步提高对脑卒中膝过伸患者的疗效,本院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姿势控制联合等速肌力训练的方法,其中姿势控制通过躯干控制能力的训练、站立及行走控制等,提高肌肉力量及增强肌群间的协调控制能力;等速肌力训练通过神经、生化调节来使患者的肌力提高,临床实践表明,应用姿势控制联合等速肌力训练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50例脑卒中膝过伸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时间: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卒中膝过伸的诊断标准:存在偏瘫,在站立或步行时,患侧下肢支撑的膝关节伸展度大于5度;病情平稳,站立平衡为2级,存在膝过伸[3];(2)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2)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及感觉性失语的患者;(3)存在膝关节病变及不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组标准如下:实验组75例:男43例,女32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6.3±2.4)岁;病程最短18d,最长82d,平均病程(51.6±2.4)d。对照组75例:男41例,女34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5.9±2.6)岁;病程20~81d,平均病程(50.9±2.6)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取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选取中频治疗。予以物理治疗,主要是站立斜板以及牵拉跟腱,每次的训练时间为半小时;端坐位下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10个每组,3组每次。站立位进行负重及屈膝,每组10个,3组每次;床上与床下训练,床上训练可进行肢体屈伸练习,床下训练为上下楼梯与散步,训练量上需循序渐进。实验组在对照组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姿势控制+等速肌力训练,具体如下:(1)姿势控制。卧位提高躯干屈伸训练:手法刺激腹肌收缩,促进腹式呼吸,训练躯干屈曲肌群向心性及收缩控制能力。端坐位控制训练:患者双手置于大腿上转头,躯干向肩上看,回到中立位改善坐位躯干旋转控制;治疗师帮助患者朝侧方,借助患侧及健侧的前臂支撑,改善躯干侧屈控制能力;躯干屈曲双臂前伸,回中立位改善坐位躯干控制。立位控制训练:握手并站于适当高的座子前,手支撑肘,握手与桌面及墙壁,呈有小到大的几何图形。(2)等速肌力训练。借助等速肌力训练仪,具体训练时将膝关节进行0~30°的屈曲,实施股四头肌向心收缩练习,训练的时候控制角速度为30°/s,每组进行10组的练习,每一组完成后可休息2min后进行下一组,5组/d。在肌力训练的过程指导患者用最大、最快力量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1)治疗前、治疗1个月及治疗2个月,均采用PASS评价,分成姿势维持、姿势变换两大项目,其中包含12个小项目,各个小项目采取0~3分的四级评分法,总分为36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越佳。两组150例患者均接受评分,评分均有效并符合要求。(2)治疗前后评定两组等速肌力,具体是评价PT及PT/BW,PT为肌肉收缩过程的最大力矩输出,可代表测试目标的肌群肌力大小。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取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ASS评分变化经1个月及2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是相比之下实验组的评分降低幅度明显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SS评分变化比较分)

2.2 PT、PT/BW值变化在治疗前两组患者PT、PT/BW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值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是实验组的提高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T值与PT/BW值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该病发生后极易引起膝过伸这一并发症状[4]。正常群体中,下肢髋膝关节可以参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肌肉的收缩练习,各关节也可借助主动肌及拮抗剂配合训练,而若几组肌肉力量降低,会对患者的行走速度造成影响[5]。此外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可使膝关节同股骨形成特殊结构,如此可引起膝过伸情况。脑卒中膝过伸会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及生活质量,因此,一旦确诊需予以患者科学有效的干预[6]。常规对脑卒中膝过伸患者的治疗方面,通常是予以康复功能训练,训练上借助电刺激、肢体训练及床上、床下训练内容,刺激上下肢肌力,让偏瘫的肢体康复,然而单纯的康复训练缺乏对躯干控制能力的训练及肌力功能改善训练,患者康复效果不佳。为提高脑卒中膝过伸的效果,提倡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姿势控制+等速肌力训练[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PASS评分方面,实验组较治疗前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治疗后两组患者在PT值与PT/BW值提高幅度方面,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出现的脑卒中膝过伸情况,增加姿势控制训练以及等速肌力训练的内容,对肌力提升及膝关节控制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在姿势控制方面,重点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的训练,取坐、站立及行走控制等,提高肌肉力量及增强肌群间的协调控制能力,改善肢体偏瘫情况及膝过伸情况。而等速肌力训练则是通过神经、生化调节来使患者的肌力提高,在训练的时候,借助神经调节能够促进神经自主活动,增加运动单位募集及改善运动单位的协调性,让肌力达到最佳训练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纠正膝过伸,促进患者康复;生化调节则能通过增加患者肌糖原、线粒体酶数量,使肌纤维的比例增大,联合神经与生化调节的方式用作脑卒中膝过伸治疗,可发挥协同配合的效果,让训练效率最大化,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合并膝过伸患者,在临床实施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姿势控制训练、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等速肌力,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躯干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篮球裁判员水平提高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