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三甲医院ICU与非ICU目标监测菌耐药分析

2019-12-14刘佳霖廖亚玲

医学新知 2019年1期
关键词:埃希菌鲍曼葡萄球菌

刘佳霖 廖亚玲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变迁,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多重耐药菌(MDR)不断增加。由于新的抗菌药物研发滞后,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危重、病种多而杂,患者都使用呼吸机、静脉留置导管和留置导尿管,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加上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也易产生耐药菌株,使得抗感染治疗更加艰难。为了了解本院ICU与普通病房(非ICU)病原菌的耐药性,更好地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帮助,我们对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检出的主要目标监测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按ICU与非ICU进行了耐药性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作为目标监测菌进行分析(剔除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

1.2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BD公司鉴定与药敏复合板条,质控菌株 ATCC25922、ATCC29213。

1.2.2药敏结果判断标准 参照2016版、2017版CLSI标准。MDR是指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有三类或三类以上同时耐药的细菌。

1.3数据分析 采用 whonet 5.6软件分析处理;目标菌株数以N表示,以n(%)表示耐药菌株数及其耐药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ICU与非ICU目标菌多重耐药率比较 ICU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菌检出率分别是76.2%、59.2%、52.4%、60.2%、79.7%,而非ICU分别为38.5%、44.7%、32.7%、23.1%、37.6%,ICU多重耐药率分别远高于非ICU(均P<0.05)。见表1。

表1 ICU与非ICU目标菌多重耐药率比较/n(%)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没有耐药菌株;复方新诺明之外的其他抗菌药物,ICU比非ICU耐药率高出明显(均P<0.05)。见表2。

2.3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除了阿米卡星,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ICU明显高于非ICU(均P<0.05);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ICU也明显高出非ICU(均P<0.05),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ICU比非ICU耐药率高出约1倍(P<0.01)。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目标监测菌ICU比非ICU更耐药、MDR检出率更高,与于沁等[1]研究结果相似。所以ICU的患者抗感染治疗更艰难,有些患者甚至因为感染得不到控制而死亡。与普通病房比较起来ICU的患者病种多,如大手术后需要监护者、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衰等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加上这些患者有的需要机械通气,因此使用了呼吸机和(或)心脑电监护仪等,进行三类置管(气管插管、静脉置管和导尿置管),这样增加了感染机会[2],再加上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使得耐药菌或MDR增加。

表2 ICU与非ICU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比较/%

表3 ICU与非ICU革兰阴性杆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

ICU患者易感染,因此要做好预防:①患者共用的器械,使用前后必须消毒处理;②医护人员为患者置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操作,特别是侵入性操作;③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④尽量减少或缩短有创机械通气及各种导管留置时间,缩短疗程,减少感染机会。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多部门协作[3]。我们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检测病原菌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院感监测。当我们检测出MDR,无论是ICU患者还是非ICU患者都会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督促对MDR患者进行隔离并且标识,同时对护理或陪护人员进行宣传教育,避免MDR传播扩散;临床药师要对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指导,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遏制细菌耐药、减少MDR增加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猜你喜欢

埃希菌鲍曼葡萄球菌
2018—2020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量子点黄芩素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的研究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鸡葡萄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县级医院2016年至2018年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蓝光漂白使葡萄球菌黄素降解
一起家庭食物中毒事件
喜庆的春节
香芹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