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卫生行为变化对卫生费用的影响分析

2019-11-22赵银银李丽清

医学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吸烟率谷类城乡居民

赵银银 刘 巧 李丽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33000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发生了极大变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个体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因素中,行为与生活方式约占60%[1]。不恰当的生活、行为方式导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威协健康的主要疾病[2]。探讨居民卫生行为对卫生费用变化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分析饮食结构,吸烟与饮酒等不良行为,探讨不良卫生与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和与卫生费用的关系,以期为改善居民不良卫生行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卫生费用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中有关卫生费用、人均卫生费用、慢性病患病率、慢性病治疗费用、城乡居民饮食行为、吸烟率、饮酒量等数据来自《2005-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7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和WHO《国际酒精消费及危害检测指南》。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中国卫生统计资料》, 对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吸烟饮酒、卫生费用变化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膳食结构

2015年我国居民获取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47.3%和30.7%,大豆类仅占5.4%。与2005年相比较,谷类与大豆类比例均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能量的食物来源以谷类和其他为主。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相同,动物性食物消耗上升,城市居民大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的谷类食物大于城市居民(见表1)。

2.2 吸烟、饮酒人群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男性、女性饮酒者中分别有14.6%、5.8%为高危饮酒群体。男性饮酒40克以下者占75.1%,女性饮酒20克以下者高达86.9%,男性饮酒量高于女性,且饮酒率和饮酒者的日均饮酒量有上升的趋势,已达到或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摄入量[3]。过度吸烟人群也呈上升趋势,我国居民的吸烟率为31.06%,其中重度吸烟率为14.49%。城乡居民的吸烟率、重度吸烟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2.3 慢性病患者住院治疗费用持续上升

2005-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迅速增长,筹资总额从2005年的8659.51亿元增长为2015年的40974.64亿元,年均增长33.93%[4]。2005-2015年脑梗塞、心脏疾病、恶性肿瘤病患者总住院医疗费用呈明显上升趋势(见图1)。2005-2015

表1 城乡居民饮食变化情况(%)

注: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

年我国居民住院期间慢性病治疗费用逐年上升[5],其中脑梗塞的治疗费用涨速居首位,由2005年的0.48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2%。胃癌和肺癌的治疗费用由0.43亿元上升到7.6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2.6%;慢性心脏性疾病由0.07亿元上升到0.9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3%。

图1 2005-2015年慢性病患者住院治疗费用

3 讨论

3.1 居民膳食结构改变导致卫生费用支出间接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饮食增多,粗纤维明显减少。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呈同样的趋势,动物性食物消耗普遍上升,农村的谷类食物消耗大于城市居民。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摄入营养过多或不足都有碍健康,长期进食超过机体需要的营养量会引起过多脂肪蓄积,尤其是中老年人活动量相对减少,摄取过多热物更容易导致肥胖,引发多种慢性病,造成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间接增加。

3.2 吸烟、饮酒人数增加导致卫生费用支出间接上升

吸烟、饮酒可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肺癌、肝癌、食道癌、糖尿病等。在我国,由吸烟和过量饮酒所引起的疾病和社会问题备受关注,并已成为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一个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预计到2025年,全球每年与吸烟有关的死亡人数将达到250万,过量饮酒引发糖尿病者将达到4000万-6000万[6]。过度吸烟和过量饮酒人数增加使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健康知识与理念、健康行为方式素养均低于城市居民,吸烟、饮酒导致的慢性病患者农村略高于城市,卫生费用也相应增加。

3.3 慢性病管理落后导致卫生费用直接增加

慢性病大多无法治愈,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导致了卫生费用支出的上升[7]。慢性病管理对于疾病控制尤为重要,但目前慢性病的管理落后,这些人群享有医疗保障后往往忽视了健康行为和慢性病防控措施[8]。因此,加强慢性病管理和改变居民不良卫生行为同样重要,提高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也是控制卫生费用上涨的重要措施之一。

4 建议

卫生的行为应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9]。卫生行为的普及将减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从而降低卫生费用。改善居民不良卫生行为,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有助于控制卫生费用快速增长。

4.1 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卫生费用增长与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有密切的关系。改变不卫生行为有助于提高健康和生命质量,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防控机制,从单纯的治疗慢性疾病为主转向防治并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4.2 制定合理膳食标准与慢性病防控的策略

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动物性食物消耗上升,谷类食物下降,肥胖现象较为普遍。应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居民对合理膳食和慢性病防控的重视,倡导居民平衡膳食,戒烟和少饮酒等健康理念。

4.3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而较慢性病的防治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应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发挥基层首诊的作用,使慢性病患者安心于基层就诊,既可减轻患者的负担,也可降低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

猜你喜欢

吸烟率谷类城乡居民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开封后水分活度的变化及安全性评价
神数据
韩国吸烟率大降,多亏烟涨价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多吃全谷类食物可防结直肠癌
HIV感染者吸烟率高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常吃全谷类食物益健康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