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方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规范与方言体系的融合提升

2019-11-05

戏剧之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语系电台本土化

【摘 要】地方电台新闻节目已经越来越本土化了。本土化的新闻报道必然触及地域性方言体系。以普通话语系规范为主流,揉合方言体系,提升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是地方电台播音主持人面临的难题。本文从普通话的主流地位、方言语系特殊性、两种语系的融合提升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给地方电台播音主持人对语言规范工作有更深的认知。

【关键词】地方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规范;方言体系;融合提升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235-02

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性,是播音员主持职业人始终秉承的法则。由于地方电台所具有的地域独特性,也造就了地方特有的语言形式逻辑。与科班要求的规范语言相比,地方语言形式逻辑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更加灵活、丰富、个性化。作为地方电台的播音主持人要使节目本土化,亲民化,就必须将普通话的语言规范和地方语言形式两者进行融合提升,达到地方电台本土化的定位。

一、普通话语系规范是地方电台播音的主流

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方言体系的形成是氏族或者部落在勞作及生活中积累的语言和词汇,形成某个地域性的方言。然而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为消除交流障碍,各区域的语言需要逐渐融合,必须构建较大范围内使用语系的规范。因为受众只有在共通的语境下,才能使语言能指趋于同一性,从而构建一个无障碍的语义空间。受众才能对所传达的内容更准确、更明晰地了解。

1956年开始,我国统一规范语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并由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这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语言学战略。地方电台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理应承担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在工作中,恪守普通话语系的主流地位,使用普通话的规范语言,正确教育和引导广大受众。

二、地方语言形式运用凸现地方特色,符合地方电台“本土化”定位

地方电台作为地方新闻的喉舌,必然要立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有“本土化”的定位。而地域文化特色由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地方方言体系作为地域特色,也是由长期历史沉淀的结果。在本土化新闻报道中,要贴进群众,激发群众的认同感,必须要触及地方方语语系。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中对地方语系的运用也凸现了“本土化”特色。

地方方言体系具有浓郁地域特点,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方言所包含的民俗民风、文化传统、心理积淀、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方信息是普通话语系所不具备的。在地域性人群中,它比任何一种外来语言的生命力都要旺盛,囊括的信息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规范好方言作为新闻播报的载体,能够引起地域性观众心理上、情感上的共鸣。相对普通话播报,方言更显得亲切自然,贴近群众。

地方方言体系在新闻节目的运用,会使新闻作品更原汁原味,更符合当地居民的胃口,更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地方电台新闻节目中,所报道的原本都是本地的新闻,将本地平民化、口语化的语言作为载体,可以将新闻中的人物与地域受众处于“平视”位置,使地域受众觉得新闻内的人事不是“高大上”,不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人事,而是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员,从而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而方言独一无二的语音、表达方式、词汇体系以及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使主持人、剧中人物在表达自己思想时更独特灵活,感染力更强,而且使使用方言的观众对主持人、剧中人物的语更容易理解,自然而然地达到默契。

如北京电台1999年《第七日》开播,主持人元元用他那独特的京城语言,为该节目创下中午时段的收视新高点,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元元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朴实自然。

比如在报道北京灭蟑螂周的节目中,元元就用掺入北京人特有的诙谐。“我是蟑螂,用我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这样,什么什么都很高大。前些年总听有人唱:我们是害虫,还有什么杀死,杀死。我就是那歌里唱的害虫,我觉得没招谁没惹谁,可人们就是讨厌我,大概是因为我什么都吃,而且哪儿哪儿都去,繁殖速度也快,十几天就能当上爷爷……

三、普通话语系与地方语言的融合提升

作为地方电台,节目中普通话语系和地方语言融合提升,是行业的大势所趋,是标榜地方特色、品牌最重要手段。但在融合提升中,笔者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避免“低俗化”,摒弃方言糟粕。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地方方言体系由于语境的不同,很容易出现用词“低俗化”的现象,这种不健康的东西属于糟粕,要坚决摒弃。

如:四川方言“龟儿子”“老板凳”“涮坛子”;武汉方言“哧老子”“拐子”“打赤巴”“老子呼你两下”“日白”。这些都方言词汇都充满了低级的江湖气味,如果大批量出现在广播新闻中,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甚至给学习中的中小学生正常的语言使用习惯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避免常识错误与语法逻辑错误。地方方言虽然是历史传承下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整理,所以常识性错误、逻辑错误较多。

比如把薄(báo)饼读成薄(bó)饼;“斯堪的乐纳维亚”中的“的”(dì)字读成了轻声(de);喝人拔辣地/很吓人(安徽滁洲);泥阿门起立,你啊门起来(甘肃定西);你耶过组哈撒呆(甘肃天水)。这些地方方言的发音与语法逻辑,使人听后云里雾里,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病态化”。

这种“病态化”一方面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广播电视语言语言的正常发展。

三是规范地方语系的用词,准确把握词汇的度。地方方言在新闻中的运用,使作品更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了,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形象性和通俗度,从而保证传播效果。但实际运用中,也要把握一些方言词汇使用的“度”。如方言中在当地语境中的语义色彩,表情达意的精细度都是与普通话语系中有前差别。这就要处理好规范性和通俗性的关系,处理好主流语言和非主流语言的关系。只有对方言体系中的通俗元素进行灵活正确的运用,把握好使用的“度”,才不会片面,才能够把方言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体现注重传承、科学规范地运用地方方言。

四是建立地方方言语系使用准则,形成行为规范。《中国播音学》的作者张颂先生教授,分析播音语言样态具备“三性三感”。即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其中规范性是放在首位的,足见它的重要性。规范性,不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而且包括语流的顺畅、表达的精确、交流的生动、语言的品位。简单来说,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再去追求美的享受。

地方方言体系要想独立于普通话体系,并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行业高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方言体系。作为地方电台工作人员,要有保护、发扬地方文化的责任感,深入研究地方方言体系,整理挖掘出精华,摒弃其糟粕,为建立规范的地方方言体系献计献策。

总之,以普通话规范语系为主导,地方电台把地方语言体系纳入新闻报道中运用,这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两者如果相辅相成,融合创新,必将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使新闻作品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小寅,王秒秒.也谈方言电视节目[J].当代电视,2006(6).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士勤,陈荣德,傅忆芳.新闻广播语言的特点和词语变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2).

[4]刘骏.广播语言失当的危害与治理[J].中国广播,2007(8).

[5]惠东坡.主持人要讲究口语修辞[J].电视研究,2003(9).

猜你喜欢

语系电台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我国的五大语系
世界的语系
我军的第一部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