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西南地区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探究

2019-11-05陆宗武

戏剧之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流变山歌

陆宗武

【摘 要】壮族山歌与歌圩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是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同胞几乎每个月份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歌圩就是传统节日的主旋律。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歌圩经过历史的积淀,这些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该地区人们文化母体中的基因核心。通过探究山歌与传统歌圩的流变,挖掘其功能意义与价值,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需要。

【关键词】桂西南;歌圩;山歌;流变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07-04

壮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在秦汉时期,“骆越”“西瓯”等越人支系就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他们就是现代壮族的先民。壮族多数与各民族杂居,风俗习惯和土语方言比较复杂,所以造就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壮族山歌。广西壮语方言以右江、邕江为界,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类,邕宁、武鸣壮话是北壮的代表,龙州、大新地方土语是南壮的代表。桂西南地区是壮族人口密集地,壮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87%以上,也是南壮与北壮交汇地。所以,该地区富集了广西各地壮族山歌曲调,成为壮族山歌种类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区域,该地区也是促成歌圩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桂西南地区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类型的歌圩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宁明花山骆越祭祀、田阳敢壮山布洛陀祭祀,以及大新、天等的侬峒节等活动。这些歌圩活动涵盖面广,沿袭壮族历代歌圩活动真实内涵,几乎囊括了当地所有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地方民间活动。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改变,壮族山歌与传统歌圩也需要融入现代元素。

一、歌圩在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功能

(一)壮族歌圩起源与宗教

桂西南地区,尤其是左江流域,歌圩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壮族先民部落处于联盟与雏形国家逐渐形成的社会阶段时,就已经形成祭神集体活动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歌圩。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就对自然界的水、火、木、土等进行神话,把某些自然物升华为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神,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腾崇拜。壮族同胞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传唱山歌的形式祭拜神灵,从而“获得有关民族历史、生产生活和伦理道德等知识”。通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歌圩在壮族地区成为家族、社会的凝聚力和象征。山歌与歌圩相辅相成,歌圩与山歌流变的种类、来源,以及歌圩的名称跟壮族同胞崇拜图腾、神话、传说故事相关。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理解认知有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性,才产生了以万物灵念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在神话体系的基础上,壮族地区由越巫师发展产生了以祈祷神灵禳灾祈福的“麽教”形式,麽唱是喃颂经诗、通神祈禳,在古代,其具有祭祀、祈福、社交等功能和意义,尤其是当代“三月三”歌圩,其前身就是古时候壮族先民的“祀节”。这些节日都是以吟诵类型的山歌来庆祝,人们对各种自然物神秘的畏惧和崇敬,在麽教、巫教、师教的带领下,只有以山歌的形式才能与神灵对话,可见壮族山歌在古代曾经是神圣的,这也是当代壮族同胞对山歌的人爱与崇拜所在。

(二)桂西南当代壮族歌圩的特征

现代壮族歌圩,已经是从过去单一的带有祭祀性色彩的活动,变成越来越丰富的综合性的民族文化活动。特别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被誉为壮族盛大的“官方歌圩”活动,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的前身就是当地的“歌圩”,民歌艺术节就是把过去传统的民间组织歌圩活动,转化为政府、企业团体主导的国际化综合性活动。歌圩文化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各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从2012年开始,国家民委把三月三传统歌圩列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新中国成立后,制定了各种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府、社会团体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民间组织的传统歌圩进行正面引导,歌圩文化得到挖掘与保护。

“当代壮族歌圩,已经是从古代单一的祭祀,演变成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壮族传统歌圩文化中的许多山歌內容,是构成和传播本民族经典文献的重要途径。歌圩活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壮民族文化与各民族融合的文化基因,在各种大型的歌圩活动里,除了祭祀、山歌擂台赛、商品交流外,民俗学术论坛、民族艺术展示、民族手工制作、食品工艺、民族体育竞技等逐渐成为歌圩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山歌尤如壮族人的精神粮食,歌圩文化早已根植于壮族同胞基因里。《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越巫立越祝词,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在壮族地区,“歌仙”在古代是巫婆或巫师,实际也是与神对话的领头。明清时期的《麽经》抄本,从当代搜集到的几十种手抄本里,都是以传统山歌的韵律特征对各种道、儒、佛进行记录,所以说“凡是壮族人聚居地,就常有歌圩的盛会”是真实的写照。歌圩文化是壮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自然载体,是壮族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代表壮族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清代李调元《南粤笔记》记载了越人的歌唱艺术在先秦已经广泛流传。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了越人崇拜山洞并祭祀,从而出现了流传至今的“欢夏娃”,即“娃婆歌”。壮族歌圩的功能意义,经过千百年的流变,由过去单一的祭祀,逐步上升为壮族民族民间艺术、文学的宝库。山歌对唱也不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简单的谈情说爱,而是与各类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传承与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功能与观念的改变,山歌的娱乐性和原有的社会功能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过去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歌圩,逐渐被各种带有商业性、旅游性的活动取代。2006年5月,壮族歌圩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各地壮族歌圩举办地的组委会以抢救民族文化为目的,把举办歌圩的主题,从过去的娱乐性朝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二、桂西南地区主要传统歌圩发展现状

壮族的歌圩名目繁多,由过去具有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的聚会对歌和祭祀活动,逐步转化为商业、艺术、学术性活动的歌圩。由于现代歌圩已经是壮族目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片,成为促进地区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所以,许多市、县及乡镇原来民间组织的歌圩活动逐步转化为由政府、企业等主導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节。歌圩的意义还是与祭祀壮族先民的宗教仪式有关,现阶段自发形成的纯属男欢女爱的歌圩几乎消失,具有影响力的歌圩活动大部分与壮族祭祀仪式有关。

蚂拐节(壮Beijgoepgveq),又称蛙节,是壮族歌圩重要活动之一,现主要流行于红水河流域以及左、右江流域,一般在正月到开春时期举行活动。“蚂拐节实质上是氏族部落祭祀蛙图腾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节日。”在左江流域,以花山为代表的岩画,古代骆越先民描绘的各种动物和人物造型,与蚂拐形状、神态极为吻合,根据考古学界推测,蚂拐是壮族神话里吉祥物的化身,在古代,祭祀蚂拐活动在左、右江流域是盛行的,壮族人与神的对话方式就是演唱山歌。蚂拐节是壮族地区“那”文化的一部分,壮族人认为,有蚂拐的地方都适宜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有蚂拐的地方就是鱼米之乡。由此可见,左、右江流域的壮族先民,崇拜蚂拐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来年获得好收成。在过去,壮族地区每逢旧历正月到开春时节,男女青年在长老的主持下,汇集田野,葬青蛙,然后自由双双对歌,预祝一年风调雨顺,交流各人一年的运势,这种祭祀活动就是今天歌圩的雏形。每年三月三,传统骆越祭祀活动,仍延续祭祀蚂拐的道教仪式,也是属于传统歌圩活动之一。蚂拐节活动分为找蚂拐、祭蚂拐、葬蚂拐等几个环节。不论是活动中的宗教祭祀部分,还是山歌表演部分,内容大多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代变迁,古代蚂拐节由“拜神”逐步过渡到当代“娱人”活动。

侬峒节(壮Noengzdongh),又称弄峒节、隆峒节、陇峒节,是崇左市大新、龙州、天等一带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祈福、禳灾之意。侬峒节壮语意为“下到田峒去”,多数在正月十一至七月二十二期间举办。节日里,每家每户都准备丰盛的佳肴邀约亲友到家里聚餐,组织山歌对唱活动,与崇左市的江州区歌坡节相似。在桂南地区,有的地方不认为侬峒节是节日,而是各自族群、村屯定期举办的祭祀天神活动。侬峒节主要是通过做法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与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举办行斋道教活动类似,与壮族其他有固定时间、时令的传统节日有所不同。侬峒节的另外一层含义是通过活动慰劳亲人,调和、加深邻里关系,维系亲友情谊。侬峒节流传历史比较久远,其仪式性质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当今其活动的宗教信仰和神圣复杂性依然保留,民族团结纽带特征、民俗文化传承特征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已占主导地位。

稻香节(壮Gaeujngiemh),是广西崇左南部一带对歌圩的又一说法,组织活动和节日性质跟侬峒节相似。举办活动时间比较固定,是壮族同胞特定的一种节日,来源于“那”文化,所有对歌活动跟田间劳动、庆贺丰收有关。

上洞节(壮Hwnjgamj)与侬峒节大同小异,是当今天等县举办的霜降节的前身。主要流传于天等、龙州及桂西部分地区,举办活动的时间一般是每年三月中旬。活动内容有祭祀、情歌对唱、抢花炮、耕种比赛等。相传,过去壮族青年男女每到节日就集中到岩洞前尽情歌唱,要连唱三天三夜。现在群众自发组织山歌对唱的传统习俗已经很少有了,而逐步由村民择日组织的唱祭歌、拜祖公,祈求平安的活动所取代。田阳敢壮山、天等县向都镇郊北一里地的琅山,都是过去上洞节的文化遗址。

三、左江流域山歌种类与曲调特点

左江流域地属桂西南地区,山歌种类丰富,流传广泛,表现形式淳朴自然,乡土气息浓厚,是桂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山歌种类。左江流域山歌结构短小,歌调旋律优美委婉,腔调细腻,韵味极为和谐,题材广泛,深受群众喜爱。左江流域壮族山歌的体裁多达几十种,但以唱腔特点及曲调流传于整个桂西南地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娇莲调”山歌

“娇莲调”山歌又称“娇容调”“丁星调”,是根据山歌归韵而得名。该调流行于崇左市江州区和扶绥县等地,其中,柳桥、渠梨、东门、濑湍比较有代表性,歌手多数使用壮话演唱,现代年轻人由于受汉语影响,已经有少部分人使用地方白话演唱。歌词采用七言四句,押脚韵为主,腰脚韵极少使用。旋律比较平缓,抒情悠扬,多用切分节奏和装饰音,徵调式。娇莲调在崇左市江州区、左州、濑湍等乡镇,以二声部形式演唱比较常见。但根据田野调查,在该地区能够利用二声部演唱、年龄在70岁以上的、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纯属通过祖辈传唱学会的歌手已经没有了。娇莲调山歌由于曲调高亢,旋律优美细腻,便于抒发感情,深得民众喜爱,所以该曲调在壮族地区比较有名,其中电影《刘三姐》就有一段山歌对唱环节使用该曲调。

(二)“诗蕾”和“诗三句”

“诗蕾”和“诗三句”山歌流传于大新、天等、凭祥等地。“诗蕾”几乎覆盖整个左江流域境内,属于典型的二声部高腔山歌,被誉为壮族高腔山歌的“金字塔”。当地山歌手演唱的最高音一般到音域组的小字三组的c3或d3,高声区使用比较靠前的头腔共鸣,有明显的假声成份,但仍不缺乏高亢透亮。“诗蕾”属于叙事性山歌,体裁自由奔放,根据表达需要而选择押韵,有时候句末押脚韵,有时又隔句押腰脚韵。旋律跳跃较大,低音区浑厚洪亮,高音区的最高音不设声部,音区转换自然。声部协调,两个声部近似于复调性质的旋律,声部多数安排在中声区,纯四度、纯五度居多。根据调研发现,大新高腔山歌与云南八宝高腔山歌在调式、调性上有很大的相似度,当地歌手演唱本地的高腔山歌,在头腔发声技巧和润腔手法上也与云南八宝高腔山歌有很多共同点,甚至可以归类为同一种高腔山歌也不为过。大新“诗三句”也称宝圩调,流行于宝圩、雷平一带,特点是每一首曲调是七言三句,这跟壮族传统山歌的“起承转合”不同,首句和末句押韵,大量使用赋比兴手法。旋律平缓,乐句开头使用前依音,句末使用下滑音收声。

(三)金龙调与明江调山歌

明江调与金龙调山歌流行于左江流域南端,过去演唱带有天琴伴奏,有时候根据表达情感需要,加入脚铃,脚铃既是划分节奏节拍的辅助乐器,也是增加天琴弹奏与人声的协和程度。金龙调有长诗和三句诗之分,长诗具有叙述性,也具有剧情山歌性质,多为你附我和的对唱形式,适合表演性或抒发感情、颂扬社会功德等场景。曲调婉转优美,天琴弹唱常用词调作为素材改编成完整的原生曲目。明江调与金龙调在旋律发展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乐句与乐句之间采用二分休止符隔開和下滑音收尾,都是羽调式。但明江调曲调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而金龙调相对悠扬。两种曲调旋律采用起承转合手法,以三度音程上行递进发展手法为主,句末收尾采用后倚音,带有设问待答情绪的语调,比较风趣幽默。由于明江调旋律高低起伏明显,所以也比较适合男声高亢有力、欢快的个人自问自答演唱方式,唱词通俗易懂,比喻性强,现明江调流传的山歌多数是男女对唱,当地歌手演唱的歌词都是现场即兴创编,是考验歌手现场应变能力的最佳山歌对唱曲调之一。而金龙调旋律简洁委婉,音域窄,多采用吟唱方式演唱,适合恋爱时的对唱和惜别时的情歌。

(四)七言山歌

在桂西南地区,七言山歌也是传唱较多的曲调,七言山歌曲调音域较窄,旋律平稳,节奏简洁,衬词“达呢呀”起到连接情调发展需要的作用。该曲调主要流行于左江流域中部、东部,以及靖西、德保等地。其最大的特点是前段为但旋律,后段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壮族二声部旋律,属于枝声衬腔式二重唱;七言山歌与东部区域的“虽蕾”山歌相似,曲调诙谐幽默,以对唱为主,其类型有哭嫁、哭丧、祭文等,比喻、拟人、对比寓意深刻,左江流域东部各地的壮语方言比较丰富,决定了山歌演唱的各自特点比较突出。七言山歌在当地也称为“西”调山歌,过去多数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演唱,或者在山岭上放牛、砍柴时演唱,所以形成了曲调高亢、旋律优美动听的特点。靖西、德保等地的上甲、下甲山歌,在二声部表现方面除了第二声部在开始就使用和声衬托以外,其他表现形式与七言山歌相似。当地歌手多数使用正音歌唱,部分地方也采用假音演唱,一般在霜降歌圩节演唱该曲调,首先是男女对唱后再以合唱收尾。合唱部分男女声部一般相差四度,因而形成美妙的和声。

四、山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一)自然消亡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现阶段山歌流传方式,已经由口口相传演变为通过网络音频、视频进行传播和交流。在过去,每到传统歌圩,人们便自发组织山歌对唱,或者在田间地头农耕劳作、山野放牧、砍柴,抒发劳动情怀,为减轻身心的疲惫而演唱山歌,这种最淳朴、最自然的山歌演唱场景亦随着时代的变迁几乎消失。淳朴的山歌源于自然,其发展在民风民俗浓厚的山村,植根于“山野”,才有其滋润的土壤,但是,由于其作用性已经成为历史,人们的交流方式、表达情感已经大大超越了“传情”的范畴,山歌自然由过去的“宠儿”变成了“鸡肋”。这些现象也跟当代自然村落在交通、信息、村民意识逐渐被城镇同化,不再需要以山歌对唱进行传情达意有关。山歌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步,山歌过去在山村田野中回荡,现在转向网络传播,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现代壮族地区各乡镇、村屯,老一辈依然对山歌怀着深深的眷恋,逢年过节都要举办山歌擂台赛,既能宣传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也能为远道而来的亲友献上一场山歌盛宴。山歌表演成为农村盛大活动的主要娱乐方式,在左江流域,每逢重大的节日,人们白天举办踢毽子、丢沙包、打陀螺、抢花炮等有趣的体育竞技活动,以及各种生产生活技巧比赛,晚上则以山歌对唱为主题开展各种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但是,山歌在人们的心里已经发生变化,过去人人会唱山歌,每年歌圩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人们除了把山歌当作与神灵对话的手段外,还要当作人们联络情感、传授农事技艺的主要手段。由于传承断层,现在是半职业性的山歌手掌握这种技能,他们有自己的山歌协会,或者成立山歌团,平时干农活,农闲时集中培训,有活动需要时就有偿参加,甚至与旅游公司签约,经常到各地参加演出。

桂西南地区尤其是左江流域山歌种类极为丰富,是桂西南地区的山歌代表,现有的壮族高腔山歌、嘹歌、咧歌、诗蕾等,过去代代相传,人人会唱。现阶段,当地的年轻人受影视、网络媒体的影响,山歌不会成为现代年轻人审美的主流,更不会继承父辈“以歌传情”的社交方式,山歌逐渐在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中消失,这是时代变迁所致。唯一还存活的渠道是各地成立山歌协会,以及山歌Q群、微信群等涌现出来,这些民间山歌手通过网络交流,逢年过节就到各地有偿展演,甚至把这些传统文化当作赚钱的手段,而这些所谓的“歌王”,许多是自封的,这些群体也没有统一的管理,甚至出现假冒“山歌群”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山歌是壮族地区的民族瑰宝,如何把这些传统的山歌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通过部门正确引导健康发展下去,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各个地方政府成立业余山歌队、民族艺术团,以及网络山歌协会等,主要还是利益驱使,打民族民间音乐幌子搞创收为主要目的,虽然这些团队活动也为山歌延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措施还不能真正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作用。

(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校园

各地方政府、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桂西南地区壮族山歌走进校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地方高校,他们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将地方山歌通过专业团队进行学习与传播,把过去只有口传心授的山歌,通过专业团队记谱,音像制品保存、传唱,并由高校学生传播到全国各地,使地方山歌燃起了重生的希望。广西地方高校现在都成立了民族民间音乐团队,把传统民族山歌与创编现代民族山歌融合起来,在高校开设《壮族山歌》课程,尝试将壮族山歌引进大学音乐课堂,实现地方山歌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成为地方院校音乐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大学生山歌艺术团每年都参加中国壮乡三月三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通过电台、电视和网络传播,走向全国各地及东盟各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把具有壮族地方特色的山歌歌词采用壮、汉、国际音标记录下来,并附上完整的简谱旋律,编纂成册出版,使其成为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教材。

五、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只有具备“个性”特征,才能一代代流传下来,桂西南壮族歌圩与当地的山歌文化,也是通过千百年的情感洗礼,才能以其独特的容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广西被誉为“歌海之乡”,主要是壮族同胞世世代代都会唱山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是壮族生产生活交流的必要手段。壮族歌圩与山歌的流变,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如何使其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迄今既无定律可循,也无同类事物可言,有的只是各不相同的个案及其特征,我们只有遵循其发展规律,才能将它永远植根于壮族同胞的血液里。

参考文献:

[1]种曲.广西德保壮族歌圩及其历史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2011.

[2]地理位置.中国.崇左[OL].2014-03-15.

[3]李霞.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J].剑南文学,2012.

[4]戴庆厦.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微大学法律评论,2007.

[5]韩振华.人系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

[6]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

[7]白雪.壮族民歌与信仰、祭祀、节庆的整体变化——以左江流域大新壮族民歌为个案[J].歌海,2010(3).

[8]吴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4(1).

[9]刘文俊.壮族农事祭祀节日传统的文化属性和功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0]黄桂秋.壮族麽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黄静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以桂南客家采茶戏为例[J].成功(教育),2013.

猜你喜欢

流变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我的嫁妆是山歌
十八湾的山歌
山歌
苗山歌
苗山歌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