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现状及突破

2019-11-04李圆

关键词:适应小学语文

李圆

摘   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统用教材已经在全国启用,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却出现了教材认知、应对态度、行动实践等方面的教材适应性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充分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部编语文教材教学专项培训,根植区域文化的实践活动开发,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综合评价等策略,以突破新旧教材更替过程中教师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83-04

2017年9月,全国开始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等三科教材,从起始年级逐步替换旧版本教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全面深度创新,结合新版课程标准从教学内容、编写体例和习题栏目设计等方面作出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先进的编写理念,先学认字再学拼音,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增加优秀古诗文的篇目等等,教材选文贴近学生生活,力图体现时代性等特征。随着课程与教材改革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材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并随之出现了较多教学认知和行为转变困境,需要其不断完善自身以融入课程教材改革。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现状

(一)教材认知滞后

在教材改革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本”认知,难以架构新的教材理解体系和重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致新教材的使用缺少新思想、新观念的深入准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农村课堂教学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逐渐朝着开放合作的方向发展,教学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固守着这样的教学流程:“把所教的知识、内容从教科书、教参搬到教案上,然后把教案搬到课堂里,再把教案的内容告诉学生。”

传统语文教材理念中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对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还没有突破已有的观念,教授知识与学科育人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界定,语文教材只是作为完成教授工作的主要工具,并不能深入理解新编教材关于知识呈现、活动设计和主题式布局背后的育人价值。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眼中,教材是自身教学的根本,没有教材就不可能存在教学活动。而且,教材编排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对教材目标、结构、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极少存在着批驳的观点,编审者的价值理念在无形中植入教材,从而又无形中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产生引领作用。在农村小学实际教学生活中,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认知是相对比较狭窄的,其教材的理念也自然倾向于“逆来顺受”地适应着的状态。课程与教材改革之后,这种适应状态逐渐被打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限于自身能力和周边环境的实际,对部编本教材的编排理念呈现出不知所措的适应状态。目前专业引领的缺失成为课程改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渴望接受教研员或专家学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指导,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对部编语文教材理念的理解加工缺乏正确的引导,进而难以适应变革后的教材教学活动。

(二)应对态度消极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主要存在着三种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态度:不愿适应、消极适应、积极适应。这几种适应态度反映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材价值观。

访谈中发现不愿适应的教师在三分之一左右,属于极度消极和懈怠的群体,大多属于面临退休和临时代课的语文教师,可能不愿意耗费过多地精力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已有的认识。

消极适应的语文教师相对占比较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该部分教师多数学历不高,改革理念不稳定,顾虑相对较多,在面对部编本教材的新要求时,能够按照自身理解进行调整,却不能深入,失败的改革行动对其态度影响较大,最后,应对态度的消极性逐渐明显。

积极适应多属于那些具有较强语文教学改革意识并对部编语文教材抱有较高期待的教师群体,零星分布于各个年龄层的教师队伍中。积极适应态度的语文教师能够潜心学习与部编教材配套的课程标准,基于课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例如,为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身份认同,通过“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加强对课外古诗词经典的诵读,启发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而善于捕捉重点改革信息的语文教师就能够积极地引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和文化知识拓展,以便于扩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视野和见识。但是,部编本教材理念得到多数语文教师的认可确实比较困难,且有改革态度的教师缺乏被保护,就容易受改革的阻力或失败影响,转变成消极的心态。

(三)行动实践改革受阻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践行部编教材新理念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现实阻挡改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栏目设计偏离农村实际。例如,“和大人一起读”却不能在农村小学实现,小学生多数为留守儿童,隔辈监护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难以达成教材的基本要求。二是學生不配合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农村小学生接触新教材后,起始年级相对较好,中高年级却要面临新旧教材的过渡和适应,已经适应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很难跳出固定舒适的学习区。三是语文学习的知识性与育人性衔接困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重点讲授语文的知识点和技巧,对语文的价值性和意义建构度相对不足,不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内容设计灵活的呈现形式,以促成农村小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意义理解。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材适应性主要是指教师主体基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应对新编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活动内容所作出的反应和呈现的状态。这种反应和呈现出的状态主要是由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及其所处的农村学校、生活环境造成的,即主观的排斥和客观的阻力。

从教师自身方面来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深度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新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分析自己对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和评价的新理解,结合课程标准理解考试说明,安排教学过程,设置教学思路;在教学经验和成果方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习集体备课模式,实现自身经验和成果的扩散,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不再具有“师尊生卑”的传统理解,要认识到平等、自由、民主等新的师生理念,师生交往要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共同学习、交流。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是农民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也有很多开辟了自己的“第三职业”,所以,诸多农村小学教师都在找寻着自己的生存支点和发展出路,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主动分摊到努力改变、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和技能上了。不过,也有语文教师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却在努力改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阻力主要限于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阻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七分热情,三分行动”。

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之外的因素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原因:第一,农村生活环境条件有限。农村和农村学校在很多方面并不能够满足部编教材中所设计的题目要求,原本比较理想的活动和题目设计可能会受到农村地区的条件所限而难以成行。第二,农村小学生整体素质基础薄弱。农村小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学习习惯比较差,眼界相对比较窄,在语言组织和表达上的能力稍低,发散性和个性化思维能力缺乏,更多的农村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局限于基础性知识,对语文学科拓展性的学习接触了解甚少。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村小学生关于部编教材中活动性设计模块的内容关注度和兴趣较低,难以实现题目设计的初衷。第三,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相对忽略。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多数离家外出务工,另外,苦于家长自身教育意识和能力较低,与孩子、学校的沟通比较有限,难以通过家校合作、亲子合作满足部编教材共同学习的要求。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现状突破策略

在细致分析部编语文教材整体特征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主客观限制性因素的基础上,需要从加强部编语文教材教学专项培训、根植区域文化的实践活动开发、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综合评价等策略出发,解决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部编教材适应困难的问题。

(一)加强部编语文教材教学专项培训

部编语文教材在推广应用方面需要兼顾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实际需求。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和基础,结合自愿选择,分列多个培训层级;根据部编语文教材的特征划分类别进行专题性教材教学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应突出部编语文教材是否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教材编排是否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教材内容是否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材選文是否具有典范性,教材容量是否恰当,难易度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栏目设置是否适当,是否关注学段间联系与衔接;教材是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文字、插图、版式、装帧、印刷等是否规范,适合教学的实际需求;教材在农村地区使用方法及建议等方面。通过专项的部编教材培训,核心在于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材理解和应用水平。

(二)根植区域文化的实践活动开发

区域文化是在该地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其在人们心中的固式作用很明显。由于学校教育文化对区域文化的选择与过滤功能,导致学校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冲突和融合的双重表现,对教育现代化的过度追求,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编语文教材代表新的学校教育文化只有与农村区域性的文化相互适应,才能顺利融入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中,被教师和学生理解。部编语文教材的固定文本内容需要通过多样的农村实践活动来呈现,以推动教师和学生深化教材内容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农村文化特征的实践活动的开发是基于部编教材内容的外化。例如,关于教材中季节、动植物的描述和插图的显现,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自然之美和探究自然奥秘的活动;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布置搜集当地文化历史和人物事迹的作业;关于社区活动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活动来学习和体验等,这些带有农村区域特征的自然、文化内容有助于开发基于教材文本的实践活动,升华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学习。

(三)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综合评价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受困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不能自由开放地开展教学活动,自然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考试评价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对部编教材陷入了进退维谷之境,一方面需要实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革新教学理念和方式,一方面又要按照考试说明和标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以应对学校和家长的期待。所以,需要多元主体参与教材评价,从组织考试评价主体上,改革单一考试制度,融入综合素质评价;教师用教材教,应突出自我教育价值观,而非教教材的知识性教学评价;农村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校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并及时参与家校合作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理解和自主发展的个性权利。

参考文献:

[1]周润芝.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的编写特色及教学建议[J].文学教育(上),2018,(05):103~105.

[2]潘   露.教师与教材:教学中历久弥新的“拉锯战”[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6):34~35.

[3]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2):4~9,17.

[4]滕   星,罗银新.中国乡土教材的开发、收藏与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01):28~35.

猜你喜欢

适应小学语文
让故事化解孩子们的爱恨情仇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