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一段话写具体”的基本路径

2019-11-04梁成龙

关键词:基本路径教学目标写作教学

梁成龙

摘   要: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它不同于写字和算术那样具有成熟的程式化操作过程。写作的思维路径要复杂得多,它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老师难以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一时之间捉摸不定。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铺设一条可见的“路径”,进而让学生有“样”可依。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目标;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43-03

小学语文教学在习作方面,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具体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换言之,就是让学生能“把一段话写具体”。但是,许多小学生对“具体”这一概念,还是有点摸不清、搞不明。到底什么是“具体”,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要求似乎并不一致。学生们认为,面面俱到,凡事都用笔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将大事小情都堆砌起来,看上去字数很多,段落很长,这就是做到了“具体”。但这样的“具体”往往让学生将作文写成“流水账”,即每件事都讲,而每件事都蜻蜓点水一般,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内容空洞无物。

老师要求的“具体”,一般来说,是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写作过程中要有丰富的细节,要有很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读过之后,能够在眼前呈现出生动、形象、细致的场景。比如,写“花园里的花朵真迷人”,“迷人”这个词是抽象的概念,要把“迷人”写具体,就要从花朵的颜色、形态、气味,以及周围环境和由花朵而引发的联想等方面写,写清楚花朵怎样迷人。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话:

千姿百态的花朵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洁白的茉莉花开在细细的枝丫上,随风摇曳,散发出一阵阵淡雅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鲜红的玫瑰,娇娆可爱,盛开在墨绿的叶丛中,显得格外明艳,一片片花瓣将花蕊裹得严严实实,但也挡不住她那醉人的浓香。假如我是一只小蜜蜂,就要在这温柔乡里甜甜地睡上一觉!还有那雍容华贵的牡丹,个个都露出甜美的笑靥,粉红的、深红的、鹅黄的……这么多好颜色,就算是绘画家也调不出来呀!沉浸在这茫茫花海,我满心惬意,忘却了喧嚣,忘却了烦恼。

这段文字,相比于“花园里的花朵真迷人”这句话就显得充实多了。“迷人”这一抽象概念有了更加细致的“解释”,进一步地写清楚了哪些花迷人,花的哪些方面迷人,以及“我”被迷住的内心感受……这些内容有看到的、闻到的、联想到的和感受到的,都是直观形象的“见闻”。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充分调动起了自己的各种感官,将一句话“掰开了、揉碎了”扩展为一段话,围绕事物某种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就是指向“具体”的写作。

学生能理解“具体”的含义,就为“写具体”找到正确的方向。但弄清概念,只是“把一段话写具体”的前提而已,并不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一旦提到写作文,学生还是会挠脑袋、皱眉头,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导致学生难以下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它不同于写字和算术那样具有成熟的程式化操作过程。老师教写字时,横、竖、撇、捺,教写每一笔都有固定的、明确的、可见的路径,学生“依样画葫芦”,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写作的思维路径要复杂得多,它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老师难以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一时之间捉摸不定。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铺设一条可见的“路径”,进而让学生有“样”可依。

如何为学生铺设这条“路径”呢?老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写作的思维“可见”,就是使写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定格”下来,然后手把手地带着学生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用“慢镜头”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落实写作中的每个环节,像“顺藤摸瓜”一样,逐步完成指向“具体”的写作。我们来看一段話:

八月,天气热。鸡儿热得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得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

这段话中,“热”是一个抽象概念,鸡儿、狗儿和蝉儿的种种表现才是具象信息。如果这是一幅画,我们看到的内容并不是“热”,而是鸡儿耷拉着翅膀,狗儿吐出舌头。“热”是各种直观信息经大脑处理而概括出的抽象结论。但是,学生写作时最先闪现在头脑中的,往往是这些“结论性”词汇,这显然与“写具体”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用具象的场景对这些词汇进行补充说明,就很有必要。老师可以由此入手,铺设“具体化”的写作路径,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实现“把一段话写具体”的目标。

第一步,围绕主题内容回忆或想象具体场景,将相关事物及人物以“词语”的形式罗列出来。比如,写“天气热”,可以将太阳、柳叶、小草、老奶奶、小孩子等词语罗列出来,这些词都是“天气热”场景中重要的“构图元素”。写“天气冷”,则是北风、雪花、小河、树枝、行人等;写“庙会热闹”,则是彩旗、锣鼓、花灯、游人、车辆等;写“花园荒芜”,则是杂草、荆棘、蟋蟀、池水、花木等。这个环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感官功能,尽力寻找场景中的“构图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眼睛看到的事物,也可以是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皮肤感触到的。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逆向还原抽象性结论,搜集“具象”语言材料。

第二步,为每个罗列出来的词语配上对应的动词,并写成一句话,让这句话体现出场景中的抽象性特征。比如,描写“天气热”,为太阳、柳叶、小草、老奶奶、小孩子配上对应的动词,依次是炙烤、打卷、发蔫、摇扇子、洗澡,再利用这些词语写话:太阳炙烤着大地,柳叶打了卷,小草有点发蔫,老奶奶摇着扇子,小孩子在河边洗澡。描写“天气冷”,也是如此,给相关词语配上对应的动词并写话:北风呼啸,雪花在空中飘舞,小河结了冰,树枝在风中摇曳,行人穿着厚棉衣。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建构起段落的主框架。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允许学生“粗枝大叶”地去写,鼓励学生无所顾虑地去写,做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必在细节处做过多的推敲。

第三步,对句子里的名词和动词加以修饰,并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是基本路径中最关键的环节,它能够让“骨瘦如柴”的句子丰腴起来,让“死气沉沉”的句子鲜活起来。比如“老奶奶摇着扇子”,可以用“汗流浃背”修饰“老奶奶”,用“使劲”修饰“摇扇子”,原句就成了“汗流浃背的老奶奶使劲地摇着扇子”。而修饰过程中,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思维,合理地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小河结了冰”,改造为比喻句就是“小河结了冰,好像给河面铺上了一块大镜子”。再如“树枝在风中摇曳”,赋予“树枝”以人格特征,原句摇身一变成为“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样一来,“冷冰冰”的句子就有了温度,有了情感。

第四步,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调整,然后再读给同学听一听,让同学给出修改意见,继而再修改。此环节中,老师要给学生贯彻一个写作理念,即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老师要鼓励学生不厌其烦地朗读习作,对字词反复推敲,对句子反复锤炼,并凭借语感,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在朗读中润色自己的语言,使语言表达自然流畅,仿佛一气呵成。例如,“柳叶打了卷,小草有点发蔫,老奶奶摇着扇子。”这三句话连在一起读,就有点“别扭”。如果稍加调整,将其改为“柳叶打了卷,小草发了蔫,老奶奶也热得摇起了扇子。”学生再读时,就会发现语言变得明快顺畅了。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相机指导,并对学生的修改成果予以及时肯定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动力。

这样一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基本路径就清晰可见了。这四个环节,都是目标明确的“实践活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以这样的路径为指导,学生在“具体化”的写作过程中,就有了扶手,有了阶梯,进而有了具体明确表达自己见闻的渠道,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更加有效的训练。当然,写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拘泥于某一种路径,长久下去,都会妨碍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这条“基本路径”只是“扭了脚的孩子”的“拐杖”,一旦学生能熟练地“把一段话写具体”,也就可以丢掉这支“拐杖”了。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教学目标写作教学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