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困境及转变路径

2019-11-04郭会荣

关键词:综合实践转变作文

郭会荣

摘   要:综合性学习,在课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很大程度来源于综合性学习,但综合性学习因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没有得到更充分地锻炼。作文作为综合性学习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在教学的实施上,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作文的困境和现状转变,我们应做出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认知框架;综合实践;作文;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9/22-0046-03

一、学生的认知框架

皮亚杰将0至1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我们知道,儿童的认知发展不能呈现跳跃式及逆向的状态。对于大多年龄在7~13岁的学生而言,如何根据他们的认知结构特征实施教学,就成为需要认真衡量的问题。

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年龄段,他们在日渐扩大的生活圈里,开始逐步体察自然和社会的风貌及情感。贴合生活的广泛素材、贴合心理的生动故事、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内容多元的旅游采风,对于促进学生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具体运算思维生发以情感为主,情绪是生成情感的直接来源。形式运算思维生发以理智为主,说理成为主要承载。所以写诗作文,历来的写作流派中,独抒性灵和文以载道影响较大。学生的认知来源于有限的生活和书籍,所以生活阅历和心智的不成熟,限制了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

二、学生作文的困境

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这成为学生对作文写作丧失兴趣的直观原因。导致的后果也比较明显:写作水平、文学素养等各方面无法得到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相对较低,写作缺乏真实情感在作文中的融入。

在生活的直接体验上,生活中缺乏足够深度而有效的历练,丧失细腻观察能力、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和缺失内心领悟、漫不经心的生活,是学生作文困境的原因之一。研学活动作为拓展学生情感深度体验的有益活动,对于学生的作文而言,是积极铺垫。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去串联起内心和生活、历史和现实,不能深入挖掘事物表面下的深层情感,就很难将外界和自我联系起来,这将造成学生更大的隔阂感和封闭性。

在书籍的间接体验上,书籍的阅读少了文化、科技、政治等社会整体的代入感。包括传统文学在内的语文文本,应该是历史的一个断面,而非一个点,如何在历史的架构里去欣赏那个时代的文学,而非用当下的眼光去剖析和检验,需要大量的阅读。而阅读量不足,对于借鉴和学习课文中的经典会形成巨大障碍。不能够有效运用课本知识,就很难去挖掘它的意义和价值。

三、作文教学的转变方向

当下,很多作文里,学生的天真、坦率、稚嫩的语言特色被掩盖,思想僵直、陈旧的语言、不真实的情感也成为广泛的现象。学生生活失去了學生应该有的彩色。对于电子产品泛滥和语言浮华、异变的今天,作文的存在应该成为一种引领。学生的精神生活,应该建立在对真实生活的体察之上,而非人云亦云地仿造。教师的作文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独特的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见过的物、经历的事、心中的感受。

(一)从枯燥写作转移到快乐写作

作文是艰苦的劳动,学生的作文不是普通的作业,是付出了高度智慧、高难度劳动的成果,应得到特别重视和积极鼓励。营造各种可能产生的快乐体验,去指引学生获得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的快乐,是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的方式。从筛选作文主题、挖掘主题的兴趣点、到作文的教学形式、作文的评价方式,都可以做出多样而富有新意的创新。作文课上学生的身份可以界定为“作者”“读者”“评论者”三种身份, 这三者之间的身份定位以及互动可以为课堂作文活动提供更多的形式,呈现更多的“雅趣”。趣味的产生,是作文教学改变的开始。

(二)从重技巧、训练化转移到重人文精神发展

模式化、刻板化的语言,阻碍了学生真实的性灵表达。学生在过度的训练中,一遍一遍重复着既有的陈旧语言表达,从而落入语言僵硬的窠臼。学生对语言的鲜活认知出现障碍的时候,学生的表达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假写”过程中,造就的是对感情的隔膜。因而,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精神发展,是从陈旧的写作中走出来的根本良药。比如,应当把古诗词的场景和意境代入学生的自我认知体验,让诗词之美沉潜入记忆,而非只是沦为不经过大脑剪辑的飞快的语流,这样也便沉淀了人文性、促进了学生的精神发展。

(三)从呆板、泛化表达转移到灵活、具有美学内涵

儿童语言具有美学内涵,是儿童语言的鲜活特点,他们能够实现语言和句子的巧妙剪辑。我们在大语文观的观照下,融合历史和人文等学科知识的作文教学,就丰富了作文的内涵,从而把作文内容的综合性纳入了美学范畴。重视观察和刻画,积极拓展联想和想象能力,陈旧的言语会因为鲜活而具有生动的美感。积极鼓励、实践儿童诗的创作,是使语言灵活、具有美学内涵的有效途径。

(四)从重词句、模式化转移到重整体、个性化

作文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关注的重点是好词好句,而对学生的个性表达重视度不够。鼓励学生用笔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指导方式更加多元、更加开放、读写结合、仿创结合,从单向灌输转变为交流共享。这样利于学生作文语言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用阅读来促进作文。生活即作文,阅读即作文,从阅读中汲取的故事和知识,会激起学生思维的完善和语言的创新。

四、作文教学的实施路径

在作文实践中,我们习惯于被陈词滥调包围。所以,套路文章和不经过内心筛选、加工的作文,就在笔下如机器生产的标准化产品一般显露。比如,“教室里静得掉一根针都听得见。”“又要挨一顿竹笋炒肉丝了。”“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可是学生可能压根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进教室要拿一根针做实验?竹笋和肉丝之间,如何建立一种形象的连接?现在的年代,早已经不是张弓射箭的年代,如何让箭的速度和人的奔跑联系起来?很多旧有的事物,应该在这个年代被赋予新的意义。此外,错别字连篇,也是显著问题。如何能够正确理解文字里的内涵,将汉字写工整美观,也是作文避不开的话题。

(一)改造教师对作文的认知

作文,作为最直观检验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才能够体现出学生发现美、获取美、表现美、传达美的过程,需要我们做细致而可量化的衡量。对于语文学科“情感美、建筑美、音乐美”的把握,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领会和掌握”上,成为最有效的参数,而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举足轻重。对于学生作文而言,生活作文、游戏作文、以小见大作文等各种作文的理念交织多元,作为教师,应该钻研最前沿的作文教学理念,同时避免一味强调以小见大的过度扶正和过度细节化等矫枉过正的倾向。

(二)改造学生作文的语言

学生作文语言凸显的问题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遣词造句比较落后,语言缺乏美感,作文的语言素养不够。丰富词汇量,就显得重要,发展口语,也能有效促进书面表达。语文课本里词句的赏读训练应纳入改造学生作文語言的训练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改造口语语言的重要途径。阅读的同时,能够将朗朗上口的优美语言,沉入自己的语言体系,对于写作文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源泉。此外,分主题训练,也是重要途径,如“反复修正、锤炼语言练习”“拟声词、叠词、色彩词等专项词语的训练”“长句子短句子的交替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使用”等。

(三)改造教师的教学方式

多角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干瘪乏味,应拓展作文教学的生成渠道。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及设备,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对课堂进行具化展现,创设尽可能多的教学情境,为作文课生有触角。除了借助媒介,教师应该将小说、散文、诗歌等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从而丰富教师的教学。同时,开展读书交流会和朗诵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四)改造作文的生成方式

作文生成方式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参与作文修改过程,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爱表现和模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一起制定标准、一起修改、一起探讨、一起获得新的感悟,生成新的作品。这对学生写作能力将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尤其如此,只有当其作文兴趣被充分激发,作文成为其内在的表达需要时,他们才会任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在笔下流淌。教师应该呵护孩子写作的兴致。教师要更新作文认知和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好奇,才是学生喜欢写作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宋丽姝.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4):74~75.

[2]田晓丽.让学生快乐作文[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12):28~29.

[3]王   斐.基于认知心理学分析中小学的过度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9):102~104.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转变作文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