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10-21张蕾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凝血功能二聚体效果分析

张蕾

【摘 要】目的:分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1,1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2,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三组均检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三组Fib、TT、APTT、PT、D-D等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2的Fib、TT、APTT、PT、D-D等水平较观察组1、对照组均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的Fib、TT、APTT、PT、D-D等指标检出阳性率较观察组1、对照组均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即可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晚期恶性肿瘤;凝血功能;D-二聚体;临床检测;效果分析

在临床上,恶性肿瘤较为常见,其具有较高病死率和患病率,且患病率呈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该病症一旦发生,则极易发生血栓[1]。有研究表明,此类患者发生栓塞或血栓的根本原因为血液高凝状态,而后者又与恶性肿瘤的转移、浸润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有效处理和预防高凝状态,对于预防血栓尤为关键[2-3]。因此本文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效果做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1,1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2,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为45~83岁,平均为(61.2±7.3)岁。观察组1中男7例,女9例,年龄为44~82岁,平均为(61.4±6.9)岁。观察组2中男8例,女8例,年龄为48~87岁,平均为(62.3±7.1)岁。三组基础信息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三组均检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具体为:三组对象均于空腹、晨起、静息状态下采集5mL静脉血液,然后经离心处理,转速3000r/min,时间为10min,之后留取上清液待检,然后对三组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D-D(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比浊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Fib、TT、APTT、PT、D-D等检测结果。各指标阳性判断标准[4]:Fib>3g/L;TT>17s;APTT>28s;PT>12s;D-D>0.50mg/L。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以P<0.05表明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除TT值外,观察组2的Fib、APTT、PT、D-D等水平较观察组1、对照组均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两组各指标检测阳性率对比

观察组2的Fib、TT、APTT、PT、D-D等指标检出阳性率较观察组1、对照组均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 讨论

在机体内外源性凝血机制中,凝血酶时间为其共同途径,当其水平增大异常时,则可引起一个重要表现,即抗凝物质量逐渐增多。而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促凝物质的一种底物,其是一种糖蛋白类物质,其生理功能主要为在人体内部凝血期间作为凝血因子Ⅰ直接参与,该物質可促进形成纤维蛋白,而患者凝血功能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关系密切,在人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处于不断增高的状态,因而可在一定

程度上增强血液凝血功能。而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在临床上是用于评价患者体内离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标志物,而显著增强的继发性纤溶活性可通过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不断增强予以直接反映,这是患者机体则会进入高凝状态[5]。而通过上述指标加以检测,则可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加以了解,同时还能判断其是否处于高凝状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和预防,进而大大预防血栓或者栓塞的目的[6]。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2的Fib、TT、APTT、PT、D-D等水平较观察组1、对照组均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的Fib、TT、APTT、PT、D-D等指标检出阳性率较观察组1、对照组均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可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严新梅,陈晓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8(32):39-40.

[2] 彭雨卫.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疗,2016,35(31):35-36,39.

[3] 宫辉,高玲娟,苏亚娟.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4):3307-3308.

[4] 刘莉,丁昌利,张智勇,等.化疗对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04):338-340.

[5] 程少会,曹军丽,付占昭.不同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3,28(01):88-89.

[6] 张瑜,杨宁蓉,王锋,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02):165-167.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二聚体效果分析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