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10-21李雪莹王宁宁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李雪莹 王宁宁

摘 要: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分支,在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起到奠基、拓展和延伸的作用。学龄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期,此阶段不但是人的智力、言行、生理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学前儿童 问题

心理学家经过无数的研究表明,学龄前期是儿童养成健康心理的关键期,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在这个时期打下根基,若有良好开端,孩子长大后的个性品质等方面都将得到良好发展;反之而言,幼儿在长大之后就很难拥有完善的人格。因此,重视和加强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已无法再回避的问题,而家庭教育在此过程中更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已逐渐变成现代文明人的标志之一。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范围内,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不存在所谓的统一标准,经研究验证,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幼儿心理是否健康:[1]

1.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通常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好奇心、想象力且动作发展协调。智力落后的儿童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对于困难的工作和任务很难完成。智力发育正常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是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大特征,也可以说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情绪来反映和表现的,因此,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人际关系和谐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多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展现出来的。即使学龄前儿童年龄小,人际交往能力差,但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合作,能与他人互相关心和理解并友好相处。

4.自我意识良好

幼儿的自我意识即是指孩子对于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知,自我意识在性格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拥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幼儿,能了解、喜欢并接受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除了以上,比如说自制力、耐挫力等也可以观察出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正确认知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从而采用相应的教育和干预,使孩子们身心和谐全面健康。[2]

二、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问题

家庭教育影响人的整个生平,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知识素养、品德修行、言行举止、人生态度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直接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下简列出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1.家庭氛围沉重或散漫

和谐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很重要的。当下情形是,家长通过工作上的努力可以给孩子较优物质生活,可想给孩子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则有一定的困难。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情绪稳定乐观、人际交往和谐、自我意识良好的;某些家庭中夫妻关系不融洽,时常在孩子在场时吵架斗嘴、指责谩骂,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且较易产生不自信、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征。[3]

2.过度的溺爱关心或忽视放养

溺爱,可以说是家长们的共有特征,从而造成孩子在心理上觉得爱是理当如此,从而变为自私自利、不会珍惜、不懂付出的个性特征。比如:

(1)VIP待遇:孩子提出要求马上给予满足,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分享,更不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2)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由父母来完成,给孩子套上“保护层”。

(3)过度保护:在孩子经历了些许小跌小撞时就惊慌不已,并为此限制孩子的活动,自以为给了孩子保护,但其实从困境中爬出来的孩子会走得更远。

(4)当面袒护:家庭成员的教养方式不同,令孩子无是非观念,时时有人护着,其后果是孩子的性格扭曲,甚至造成家庭矛盾。

(5)忽视放养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自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教育孩子,缺乏对孩子最基本的关注。

3.过度激励表扬或严厉批评

被人赏识,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这样的期望。一位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曾说过: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自成人的表扬就像天空对于鸟儿,会使孩子爆发出强烈的努力和成长的愿望,从而使其内心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4]

三、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心理健康是完善儿童人格的必要条件。在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在了解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

1.以身作则,营造轻松舒适的心理氛围

学龄前期的幼儿处于发展初期,善于模仿是幼儿的首要特质,而身教大于言传,家长应以身作则且言行统一,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2.适当鼓励,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会让孩子遇到困境时勇于克服,积攒知识经验,得到更好地成长。孩子的某些行为在得到家长认可的时候,会产生积极的正强化,增强自信心,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适当交流,培养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教育是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其中同伴交往及善于溝通都能有效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且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社会性交往,切身体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得到进一步成长发展。

4.适当放手,培养独立性

孩子迟早是要长大,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创造某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出问题情境,让他自己去探索;孩子的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5.家庭成员教养方式一致性

家庭成员教养方式保持一致能使儿童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以及人格情绪。当矛盾、冲突出现时,家长一定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思考所做的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相信家长一定会做出更有效的选择。[5]

时代不断前行发展,教育不断改革进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是提高学龄前儿童整体素质的关键。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社会性能力发展、培养自信心、保持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成为一个有爱也会爱的孩子,是所有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孙莹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J].家教世界,

2013,(11):54-57.

[2]林坤凤.浅析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启迪与智慧,2012,(10):89-91.

[3]李兰兰.《幼儿心理健康标志》[J].2010.3,152.

[4]刘林娇,龚超.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2(31).

[5]陈家麟.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04).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