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2019-10-21零勇珍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壮族传承

零勇珍

摘 要:现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逐步提高,因其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本文对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的特点、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传承策略,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使壮族的三声部民歌文化被大力传承,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壮族 三声部民歌 传承

引言

三声部民歌文化在壮族具有深远的发展历史,同时,当地中老年民众十分喜欢唱山歌,当重大节日来临的时候,便会运用歌声来表达自身的感情,其中三声部民歌为主要的演唱歌曲。此种歌曲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民歌特色鲜明,歌曲中展现着无限的生活气息,呈现原汁原味的特点,并且能够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特点

壮族三声部民歌为中国民歌中的一种,歌曲中体现当地的文化与习俗,同时,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划分成不同的曲调,分别为南蛮欢、波列欢、加方调、三顿欢,三人以上才能演唱。第一声部为高音声部,呈现突出、明亮的特点,第二声部为中音声部,歌腔具有空旷的特征,对第一声部具有良好的映衬作用,带三声部为低音声部,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经常会运用“啊”等来对一、二声部的独立音调进行呼应,或者借助鼻音哼唱来进行附和。对于三个声部的演唱者而言,其都会运用复调来进行合唱,歌曲讲究对仗与神韵,同时,演唱者在早晨或者晚上演唱的时候,会站在山头放声高歌,在引吭高歌的基础上,周围的村民便都能够听见[1]。

二、壮族三声部的传承危机

现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已经造成强烈的冲击,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的改变,三声部民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目前壮族地区演唱三声部民歌的大多数都为中老年人,青少年基本上不演唱此类歌曲,从而使其传承产生断代的现象,同时,三声部民歌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具有喜庆活动的时候,如婚庆、满月时,当地民众便会运用歌声来表达自身的祝福,体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然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科技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其已经迅速地传入到壮族地区中,互联网通讯设施的普及使当地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并且众多的劳动力会进城务工。此外,在具有良好的农耕工具的情况下,会使民歌演唱失去了良好的环境,演唱区域大幅度缩短,壮族三声部民歌为当地的一个传家宝,众多的人都会演唱此类民歌,然而在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基础上,当地民歌文化的发展速度逐渐变弱。年轻人会演唱三声部民歌的人数逐渐减少,音乐传承方面会具有严重的脱节现象,同时,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具有正确的认识观念,对传统习俗具有忽视、简化的态度,较少的融进入各种传统的文化活动中。现今能够演唱此类歌曲的人数越来越少,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为演唱的主要群体,壮族民众应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逐步的为民族复兴做出相应的贡献,使壮族三声部民歌获得良好的传承与发展[2]。

当地文化馆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在不断进行传统文化宣传的过程中,便能使宣传效果较为显著,同时,文化馆的工作能够服务于广大群众,更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会议上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化传承人员需不断的深入基层,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传承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学习、体验和激发创作能力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传承工作者创新文化作品源源不断的素材宝库和实践基地。

三、壮族三声部的传承任重道远

现今在现实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民众便应对社会具有正确的认识态度,为使三声部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民众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刻的认识,对各种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收集,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获得解除,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积极的发展趋势。同时,当地政府与民间组织也需不断做出努力,如成立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展示馆,当民众参观展示馆的时候,便能够对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具有深刻的认识态度。并且展厅中还会有年轻的演员表演节目,展厅招收众多的歌唱演员,进而便能使民间文化获得广泛的传承,同时,当地可以不断地进行组织宣传教育,其中童声合唱表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为使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獲得广泛的传承,便应该从娃娃抓起,学校逐步认识到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其是做好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步。

并且应该认识到三声部民歌的重要意义,将其更多的应用于实践中,如应用于民俗节目中,此项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需要具有良好的传承机制、各项完善的政策条件[3]。此外,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应该是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政府的保护力度也应该不断加大,使民歌文化的传承情况逐步优化,民众对传统文化具有合理的认识态度。同时,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只有通过层层培训业务骨干,不断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才能使管理人员的视野被拓展,业务素质能力不断提升。此外,民俗文化工作者也要不断地在工作、生活中自我学习,才能紧紧把握民俗文化的时代脉搏,正确领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弘扬传统,推陈出新,不断发展文化事业。

结语

总而言之,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其逐步被传播的基础上,便能获得人们的广泛赞同,同时,国家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小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将三声部传统文化与当地小学教育结合为一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校方领导需高度重视,学校在不断进行规范管理的过程中,便能使宣传效果较为显著,学校的教学水平获得大幅度的上升,学生也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即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郭雅坤.浅谈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丝路视野,2016,11(21):68-68.

[2]郭玉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民族预科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状况调查[J].中国民族教育,2017,04(03):56-59.

猜你喜欢

壮族传承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奇妙乐器·壮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