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汉时期玉舞人造型与佩戴方式

2019-10-08王乙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5期
关键词:西汉造型

王乙稀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出土的玉舞人,比较各地区玉舞人形象的异同。关于玉舞人,作者认为应是实用玉器,为墓主人生前所佩戴,使用者主要为女性贵族,与其他玉器进行组合,佩戴在胸前或者腰间,是权利与身份的一种象征。

关键词:西汉;玉舞人;造型;佩戴方式

汉代是一个乐舞文化繁盛的时代。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可知,汉代水袖舞最为出名,汉代墓葬里出土的水袖舞器物多样,从画像石到陶俑、玉器等都有,其中出土的玉舞人更是数量不少。《说文解字》中载:“玉,石之美兼五德者。”儒家和道家对玉也格外偏爱,文人用玉来表现自己的品德美,贵族用来彰显自身地位的尊贵,从而使玉文化在汉代流行开来。

汉代也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一个繁盛时期,乐舞文化的盛行导致汉代玉器中必然会出现玉舞人佩这种类型。玉舞人佩不是作为单独个体来佩戴的,它是和玉璜、玉璧等串联在一起组成玉组佩。玉舞人的形象基本上都为女性,加之玉舞人基本都是出土于汉代女性贵族墓葬中,由此可推断出玉舞人组佩应是作为女性的配饰。

从现今汉墓出土的玉舞人数量来看,玉舞人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时期,到东汉时期逐渐减少。出土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出土地有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其中江苏地区出土的玉舞人最多;南方地区少量出土,主要出土地有广州。

中原地区出土有西汉各个时期的玉舞人,风格不一,数量也不一。江苏徐州韩山西汉墓一号墓出土了6件玉舞人,“均出自M1。玉质清灰,均作扁平状,厚0.1~0.2厘米。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长条形或半月形。以阴线刻在正、反两面刻出人物的头、五官、袖等,腋下均镂一孔”“为便于拴系,又在舞人头上部及足部各穿1孔,孔作圆形或不规则形”。这是属于西汉早期的玉舞人,造型古朴,雕刻工艺较为粗糙,人物也较为抽象[1]。江苏铜山小龟山汉墓也出土有6件玉舞人,可分为两式:一式为扁平两面线刻;一式是表面透雕加线刻,舞人身上均有穿孔。器物造型夸张,姿态更为妖娆,曲线更加突出,舞人的嘴微张,似边舞边歌一般[2]。西汉中期的玉舞人较早期形象更为精致,表情愉悦,舞人的嘴张开了,更加符合载歌载舞的形象。中期的玉舞人与早期的玉舞人有相似之处,舞姿都是一袖上扬、一袖下甩,不见发饰。江苏地区西汉晚期的玉舞人较之前舞人形象更加生动,雕刻更加精细。如扬州“妾莫书”木椁墓中出土了3件玉舞人,“白色,一件略小,舞人长裙甩袖,两面浅刻简练,上下穿孔”。这3件玉舞人造型较早中期玉舞人五官秀美精致,造型更加优美,雕刻工艺也趋于成熟,线条流畅[3]。从江苏地区出土的西汉各个时期的玉舞人可以看出,西汉各个时期的玉舞人造型均有变化,从早期抽象化到晚期的精致优美,雕刻工艺也越来越成熟,舞人的衣袖开始飞扬起来,身姿也逐渐优美起来。没发生变化的是舞人的发饰还是没有,身上的穿孔也一直都存在。由此可知,舞人应是跟其他玉器搭配出现在玉组佩里。

除了江苏地区,中原其他地区的玉舞人也是如此。例如,陕西西安东郊窦氏墓属于西汉早期墓葬,出土了8件玉舞人,形态各异,细眉杏眼,圆脸小口,身姿妖娆。其中还有1件双玉舞人,较为少见。舞人都为片状雕饰,两面线刻[4]。墓中出土的玉舞人上、中、下各有一小孔,应是穿系所用。山东地区西汉墓出土的玉舞人年代大概在西汉中晚期,人物两面片状雕饰,两面线刻,纹饰相同,造型大都是一臂高举过头顶,一臂贴于腹前,作甩袖状。除此之外,还有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出土的玉舞人,出土年代大都在西汉中晚期,为平片阴刻或透雕。舞人的形象相似,头部因被水袖遮挡,所以看不见发饰。面部大都是上挑的丹凤眼,嘴唇微张,似为歌唱。服饰为交领右衽,宽带束腰长裙,长筒水袖。舞蹈姿态有两种:一种是一袖甩过头顶,一袖垂于身侧;另一种为一袖甩过头顶,一袖向下甩于另一身侧。水袖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筒袖加喇叭袖组合;另一种是在袖尾一部分用竖条纹和交叉符号刻画,可能为拼接部分,也可能为花纹。中原地区的玉舞人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形象大都如此。

南方地区玉舞人出土地集中在广州,目前已知的出土地就两处:广州西村凤凰岗西汉墓和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两座墓葬的年代都在西汉中期左右。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有6件,形态各异,明显与中原地区不同。凤凰岗西汉墓中出土的玉舞人,学者鉴定为战国时期的玉舞人,原因是洛阳金村出土了1件双玉舞人,其造型样式与凤凰岗出土的玉舞人一模一样,加之凤凰岗这件玉舞人跟同时期其他地区玉舞人形象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这件玉舞人属于战国时期的可能性较大。南越王墓出土的6件玉舞人具備南越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舞人的雕刻除了片雕还有圆雕,舞蹈姿态、发型服饰也与中原地区存在差异,带有南越国的特色。玉舞人的面部雕刻也比中原地区的要精细一些,雕刻出了南方姑娘的秀气淡雅。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身上也有小孔或是小洞,应是留用于穿系。

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玉舞人身上都有小孔,前人推测玉舞人应是与其他玉器组合在一起,佩戴在胸前或者腰间。关于玉舞人的佩戴方式,需要细究。玉舞人上有小孔,说明其不是佩玉,而是与其他玉器相组合,作为玉组佩所使用。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有6件,有单独的,有组配的。例如,图1中的这组玉组佩出土于墓主姬妾陪葬室,主要构件为玉环、玉珩、玉舞人、玉觽形佩等。由游丝线串接在一起,佩戴在女性的腰间,彰显其尊贵的身份。江苏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出土的6件玉舞人,和玉璜、玉觽等一起在棺的中部,猜测玉组佩应是佩戴于墓主人的胸前或腰间。除此之外,河北保定满城汉墓2号墓(窦绾墓)中玉舞人出土于窦绾玉衣内胸部。舞人上穿长袖衣、下着长裙,透雕作翘袖折腰的起舞姿态,上、下各有一圆形小孔。与玉舞人一起出土的有玉蝉和瓶形、花蕊形、联珠形等玉饰,以及水晶、玛瑙和石质珠子。根据以上三个墓葬中玉舞人出土的位置,可以看出玉舞人常跟玉环、玉觽一起出土(没被扰乱的情况下)。舞人个体较小,大小不一,大致为3~8厘米,且头尾各有一个孔。并且玉舞人大都出土于贵族墓中,且墓葬几乎为女性贵族墓,出土年代集中在西汉时期。根据未被扰乱的墓葬,能看到玉舞人确切的出土位置,推测是墓主人生前所佩戴的玉器,而非葬玉。玉器之所以只出土于贵族墓葬中,跟它的材质稀缺性有关。玉石出产地和开采技术上的限制,使玉器尤为珍贵,所以一直以来也只作为上层贵族阶级消费使用的。孔子在《礼记·玉藻》中曾说过:“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5]儒家通过佩玉来规范君子的言行和品德。汉代崇尚儒学,儒家君子贵玉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玉器作为一种彰显身份和道德品行的象征在君子间流传开来。汉代的上层阶级中男性用佩玉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女性也是如此,加之玉器本就好看,可作为装饰点缀衣物,亦可用来彰显身份的尊贵。女性贵族去世以后,将生前所佩戴的饰品一起带入墓葬中。至于玉舞人为何会被墓主人贴身放置,应是跟道教升仙思想有关系,玉舞人在这里不仅仅是装饰佩玉,而是被赋予了宗教的含义,作为墓主人通往仙界的引路人。“玉舞人的舞蹈造型很有可能是源自楚舞,而且和楚地祭祀时表演的巫舞相似。”[6]那么玉舞人在汉代被墓主人作为是“羽人”或是“玄女”也是可以的。

西汉是玉舞人频繁出现且集中的一个时期,到了东汉,玉舞人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玉舞人的造型也基本都是翘袖折腰的姿态,不论是舞蹈姿态还是雕刻工艺,都可以看出西汉这一阶段女乐是权利与富贵的象征,女性贵族也乐于将这种美丽的配饰装扮在身上,以此来彰显自己尊贵的身份。玉舞人作为玉组佩组合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作为汉代贵族们生前身份象征的佩玉,又作为引路人引领着墓主人通往仙界。不管是其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还是人们赋予它的意义,玉舞人都是汉代玉器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不仅使后人欣赏到了汉代玉器的雕刻工艺和艺术特征,也让后人对汉代的服饰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耿建军,孟强,梁勇.徐州韩山西汉墓[J].文物,1997(2).

[2]南京博物院.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J].文物,1973(4).

[3]周长源,徐良玉,吴炜.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J].文物,1980(12).

[4]程林泉,韩国河,张翔宇,等.西安东郊西汉窦氏墓(M3)发掘报告[J].文物,2004(6).

[5]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14.

[6]贺鸣骏.玉舞人源流初探[J].大众文艺,2013(1).

猜你喜欢

西汉造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
人必其自爱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