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藏青铜猕猴摇铃鉴赏

2019-10-08汪传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5期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

汪传忠

摘 要:摇铃是宗教仪式中的打击乐器,通常在朝课、晚课、佛诞祝仪、忏仪、放焰口及水陆法会(水陆道场)、戒坛等仪式中配合鼓、罄、锣、钹、镲、锸、铛等打击乐器使用。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藏文物青铜猕猴摇铃为清代早期文物,通高23.2厘米,钟径8.9厘米,重0.58千克。摇铃整体外观造型活泼简洁,制作工艺精美,铃声清脆悦耳,在佛教法器中难得一见。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传世文物;猕猴摇铃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名山。“天下名山僧占多”,九华名山的形成与佛教的兴起密切相关。早在魏晋时期,九华山就有佛教僧人活动,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来山创建茅庵,传经布道。唐开元末(约719年),古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尸坐石函中,越三年未腐,众僧徒视之为菩萨示现宝相,建肉身塔供奉[1]。因其生前及逝后各种感应类似于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遂尊为地藏菩萨应身转世。至此以降,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为大愿菩萨,据佛教经典记载,地藏菩萨是释迦寂灭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度尽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菩萨,地藏菩萨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自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得道后,千余年来,在地藏大愿精神感召之下,寺院日增,僧众云集,成为地藏菩萨道场。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发展至鼎盛时期,寺院300多座,僧众五六千人,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随着佛教的发展,历代僧人、文人骚客在九华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集中表现在寺庙建筑、佛教造像、宗教绘画、雕刻、崖刻、宗教音乐等艺术领域。遗存的金铜佛教造像、明代圣旨、明版《大藏经》、宋代贝叶经、唐代金印和书画名家、名僧墨宝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传世文物数千件,猕猴摇铃就是其中较为完美的一件佛教传世艺术品。这件器物目前珍藏在九华山历史文物馆。

1 九华山佛教传世文物金猴摇铃

1.1 猕猴摇铃铸造工艺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藏的猕猴摇铃采用失蜡法铸造。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铸造精致青铜金属器物的重要方法。主要做法是采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耐火材料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让蜡模熔化流出,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做到玲珑剔透、细部刻画逼真、铸体纹饰清晰的效果,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镜以及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等。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藏的猕猴摇铃文物整体造型为猕猴躬背站立,回首侧望,作调皮状,双前肢扶着树枝,作摇动的姿态。猴的面部神态自然生动,活泼可爱。树梢上挂着钟铃,为使铃声清脆悦耳,铃铛采用黄铜制作,钟铃外部刻有一圈精美的花草纹饰,图案采用珐琅工艺的手法,经过烧制,形成两种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制作精美。铃薄而轻,轻击钟铃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整件器物通高23.2厘米,钟径8.9厘米,重0.58千克。整体铸造精美,猕猴、树枝、树根刻画细致入微,造型流畅,极具动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经安徽省文物鉴定站专家鉴定,这件器物为清代早期物品,确定为国家三级珍贵文物。

1.2 猕猴摇铃在佛教仪轨和佛教音乐中的表现方式

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歌咏的曲调,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它包括咏经、歌赞两个方面。据《法苑珠林》记载,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今山东)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是为东土梵呗之始[2]。《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有万事丰,舞曲有于阗佛曲。”[3]自元代南北曲盛行后,佛教的歌赞全采用南北曲的曲调,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200首。

九华山佛教音乐根据内容、唱颂对象和场合分类,大致可分为仪规音乐和道场音乐两类。仪规音乐是佛教仪式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佛教僧众早、晚课诵仪式上在佛殿唱颂的赞、偈等佛曲,主要为对佛陀的赞颂,有赞、偈、真言、咒子、拜愿、三称菩萨等形式。其中赞、偈音乐性较强,其他多为吟诵性。赞有六句头和八句头两种,通常用的是六句赞。偈,其唱词(经文)无论四言、五言、七言,一般皆为四句合成,有“赞佛偈”“回向偈”等多种。道场音乐是佛教僧人在道场上唱颂的用于超度亡灵的佛乐,一般有“梁皇忏”“观音忏”“瑜伽焰口”“水陆法会”等,所唱佛曲音乐色彩、风格以及唱颂形式均有不同,调式较为丰富,宫、商、角、徴、羽调式全有,其中以徴、商为最多,宫、角次之,羽更次之。旋律以级进为主,无多大起伏,多为4/4拍子,音乐表述特征繁多,内容各异,通常出现有借用民歌、山歌的曲调演唱,演唱时僧人手执铃铛,用鼓、钵、铃、镲、木鱼法器(打击乐器)点板伴之,曲调明朗,民间色彩较为浓郁,带有一定的民俗性[4]。

猕猴摇铃属于打击乐器,是佛教徒最常使用的乐器之一,它与引磬属于同类型乐器,在佛教朝课、晚课、瑜伽焰口、水陆法会等佛事活动中,起到“引子”和“指挥”的作用,演唱时以敲击引磬开始,然后一人(维那)举腔,众僧齐唱,过程中唱念相间。猕猴摇铃在唱念过程中每4拍敲击一次,起到分割节奏的作用。

2 猕猴摇铃的文物价值

九华山历史文物馆馆藏猕猴摇铃器物的文物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文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猴在动物中属于比较聪慧灵巧的物种,由于它活泼灵敏而善于模仿,备受人们喜爱。猴的造型题材在陶瓷、青铜、绘画、玉器等器物上都有体现。猕猴摇铃中猴的造型典雅别致,制作工艺精湛,艺术表现力精美绝伦,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第二,该文物是研究佛教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证。作为佛教音乐的重要法器之一的猕猴摇铃是佛教文化和佛教音乐非常重要的内涵和核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众多的历史信息。佛教法器猕猴摇铃是研究佛教文化、佛教音乐在九华山地区的传承情况的重要历史文物,它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特定的历史时期佛教音乐的传承、演变及发展状况。

第三,《晉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佛教音乐是佛教仪轨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所以猕猴摇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物本身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音乐艺术美感领域。

3 结语

九华山佛教传世珍贵文化遗产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还是研究佛教文化传承历史脉络的重要范本。深刻挖掘九华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让佛教文化艺术得到保存与发扬,让历史文化与风景区旅游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推动九华山旅游和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7:92.

[2](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第三十四[M].

[3](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志第八:音乐上: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3:378.

[4]何翔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简介[Z].九华山风景区文物管理所,2007.

猜你喜欢

九华山佛教文化
关于“智慧消防”建设及应用的思考
宗教旅游地利益相关者权力-利益关系格局与形成机制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九华山健康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城市化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研究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