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融合创新发展探析

2019-08-22陈旭

出版广角 2019年14期
关键词:流传古诗词诗词

【摘要】近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好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遵循这一创新理念,通过全新的节目模式、舞台效果,将诗歌与音乐相融合,在实现创新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经典。

【关  键  词】文化音乐节目;创造性;创新性;《经典咏流传》

【作者单位】陈旭,广东海洋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8GXJK066)。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4.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多档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2018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12期《经典咏流传》,收视率创文化节目新高。2019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续推出《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对比第一季,无论从节目形式、舞台布景、诗歌范围和表演者,还是从演唱形式、民族乐器等方面都更加完善,且融入更多的新科技、新元素,不仅增加了中外音乐人的比重和近代词作者的作品,而且注重原生态传唱方式和中国民间乐器的融入等。该节目不仅激发了大众对传统古诗词文化的热爱,而且使经典文化融入大众的生活。

一、节目对经典解读的创新方式

为进一步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9年初继续推出大型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节目共12期,每期约为一个半小时,由5首诗词改编。导演依然由田梅担任,撒贝宁为主持人。每部作品先由陈铎、徐涛、瞿弦和、虹云、赵立新等艺术家吟诵,再由鉴赏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进行简要诗词解读,随后由蔡国庆、谭维维、赵照、齐豫、蔡琴、雷佳、周笔畅和李宇春等众多经典传唱人进行现场演唱,最后再由鉴赏团成员康震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和著名主持人朱丹结合表演者的演绎、个人的感受及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文化。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音乐类节目。该档节目通过深度挖掘诗词背后重要的含意,从而深入诠释人文价值,阐释古诗词意境和思想,让人们从简单易懂的语态表现中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朗誦经典,将观众的情绪带入诗词意境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节目不同于第一季的由主持人朗读经典诗词,而是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几位专业台词艺术家,如陈铎、瞿弦和、徐涛、虹云和赵立新等进行原诗作的朗读,通过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将观众的情绪带入诗词的意境。

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我们因文采斐然的千古诗词而感受文化的力量。经典传唱人龚琳娜再次参加《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这次她带来的作品是《武魂》。节目中,龚琳娜夫妇搭档带领36名少年以朗诵诗词的形式传唱经典。《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吟唱的一首诗词,《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为宋代词人贺铸所作。这两首诗词均是描述我国古代战争的诗词,气势磅礴,仿若千军万马奔腾而至。朗诵的形式更好地体现了古代英雄捍卫家园的民族气节与自信。

2.传唱经典,将观众的感情融入诗词内涵

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开始时都会说道:“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诗词需要朗诵,同时也需要在朗诵基础上的创新。因此,经典传唱人的出现无疑让观众眼前一亮,让观众记住诗词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诗词的内涵。

在传唱《但愿人长久》时,节目采用全息投影科技映射邓丽君的人像,使她与刘润童小朋友共同合唱。邓丽君那庄重而温柔的声音仿佛带领我们回到她生前的年代,而刘润童小朋友的声音清透明亮,唤起了这首经典歌曲的古典美。演唱结束后,主持人邀请邓丽君的哥哥为观众介绍了邓丽君生前的故事,其实早在36年前,邓丽君女士便作为经典传唱人开始了经典诗词的传唱。本次的演绎让观众在缅怀邓丽君女士的同时,也更深入地读懂了这首诗词的内涵和人文价值。

3.讲解经典,将观众的情感融入诗词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是两季《经典咏流传》的鉴赏人。与第一季不同的是,第二季的每个节目分为四个环节——读、析、唱、感,康震老师是第二环节的主讲者。他的讲解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让观众在轻松中从内到外、从形至意地理解并记住了古诗词。

齐豫和赵照共同演唱的《乡愁》让许多人泪流满面,康震老师形容赵照的声音一幕一幕地呈现了那些船和那些河,齐豫的声音则给诗歌增添了无穷的想象力和诗意。针对诗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他回忆自己在西安城内独自行走,从南至北,从古城墙到肉夹馍,无不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份乡愁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

二、节目对经典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与音乐的融合充分表明古典诗词和歌曲是同一根源,是不可分割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和音乐相互交流的一种特殊语言桥梁。无论是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还是后代的律、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追求的足迹。

1.经典诗词与旋律的融合

旋律是古诗词的基础和延伸,也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第二期中,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同学们演唱的经典作品《送别》,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作词且采用日本犬童球溪的《旅愁》改编的一首音乐作品。节目中,厦门六中的同学们用阿卡贝拉的形式咏唱这首经典作品。这种纯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更加符合李叔同为青少年作词的宗旨。

2.经典诗词与流行唱法融合

《经典咏流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拘程式,节目邀请了外国音乐人,大胆创新,改变了传唱形式。第二季第三期中,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孩克里斯叮用经典与流行相结合的方式改编了一首《庄周梦蝶》。该曲融合中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提出人与自然一体的哲学观点。该曲音域不高,歌词在副歌部分不断地重复,朗朗上口,一经播出便获得了3.3亿的播放量。康震老师忍不住感慨:“拥有非凡想象力的庄子,也很难想象几千年以后,一位美国青年站在中国的舞台上唱着他梦见的那只蝶。”

3.经典诗词与西洋乐器融合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谭维维演唱的《山高路远》是汪国真的代表作,作品原本是送给全世界第一个在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女登山运动员潘多,抒发了进取、执着、乐观和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和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首歌曲主要从西洋乐器,比如,小提琴和电吉他作为前奏衬托了激烈的情绪。之后,谭维维的高音与架子鼓电吉他合作,共同诠释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深情。结束时,谭维维用空灵的声音不但呈现了经典的美感,而且阐释了天地人和的精神境界。

4.经典诗词与民族元素融合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融入了民族乐器,12期节目中出现了口簧琴、箜篌、二胡、笙、阮、鼓、埙、琵琶、箫、古筝和古琴等众多民族乐器。同时,节目融入说唱艺术和戏曲。例如,蔡琴老师演唱的《渡口》加入了琵琶和三弦这两件民族乐器,节目中邀请了两位评弹音乐人,他们的弹唱让我们仿佛身在渡口,三弦和琵琶的加入给我们带来一种浓浓的不舍之感;张杰演唱的《蜀道难》除加入四川方言,还融入川剧的高腔、帮腔。

5.经典诗词与合唱的融合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在演唱方式上突出了合唱的地位,通过和声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诠释和演绎了古诗词的意境韵味。12期节目充分选取了各种形式的合唱声部进行组合,有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老年艺术团、厦门六中女声合唱团和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也有由聋哑小朋友组成的无声合唱团等。每种声音的组合给观众带来感动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更多的动力。

三、节目在其他方面的创新体现

《经典咏流传》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借助传唱人咏唱诗词,而且表现在节目中的舞台美术、新媒体融入、演唱形式以及诗词的选择等很多方面。经典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不断焕发生机。

1.通过节目形式创新,更好地启迪和教育后代

《经典咏流传》不同于以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诗词类节目模式,它将经典文化与音乐形式相融合,创新了诗词类文化节目的模式。《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将解释古诗词背景环节前置,让观众能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前提下更好地领悟音乐创作带来的另一份震撼。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还加强了年轻人的参与度,通过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使年轻人在轻松记住诗词的同时,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的了解与热爱,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第一季的经典传唱人赵麟先生再次来到第二季的舞台,同时也告知大家他多年来为孩子们在做“古诗意韵”的工作。无论是上一期的《使至塞上》,还是本期与雷佳合作的《蒹葭》,以及孩子们演唱的《天净沙·秋思》都是一些代表曲目,给孩子们营造了歌与诗的世界。这些传唱人用唱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古诗词,不仅做到了经典的传承,而且也是文化的延续。

2.通过舞台美术创新,更好地诠释作品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舞台美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创新。整个舞台层次分明,灯光柔和,呈流线型半透视网状结构。朗诵者在朗诵诗词的时候以书卷形式展现古诗词;传唱人在演唱时,摄像机清晰拍摄了演唱者的表情,录音设备也能很好地还原现场的声音,实现了音乐、诗词、舞美和镜头语言等元素的协调统一,打造了精美的视听盛宴。

节目中每首作品都非常贴切,舞台布景尽量还原诗歌的真实创作背景,其中,第七期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林志炫演唱的《长相思》的舞台背景,用不同的色调和渐层的变化从视觉上尽量还原李白写这首诗词时的心情,让观众随着这份意境梦回长安;尚雯婕演唱的《白雪歌》通过冰雪和科幻布景的设置,瞬间让观众感受到边塞诗的辽远与寒凉,阿鲁阿卓与山风组合一出场,代表彝族银饰的纹样浮现舞台,民族色彩清晰且美妙;李谷一的《卜算子·咏梅》作为本场压轴曲目,她的裙子直径二十米布满舞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意境。

3.通过互动环节创新,使观众更好地參与其中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的互动环节采用虚拟角色,即根据主持人撒贝宁的外形将三维扫描系统与迪生虚拟制作技术形成的赛小撒融合。在节目中,无论是对话、交流,还是采访、背诵诗词,赛小撒都能驾驭。节目中,赛小撒担任互动环节主持人,在经典传唱人进行歌曲演绎的同时,观众通过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朗读诗词,就能生成自己的专属歌曲。第十一期节目中,读诗成曲互动总量已超过821万人次,有90万名线下经典传唱人参与互动。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无疑让更多的人加入传承经典的队伍。

4.通过诗词范围的创新,更好地使文化交融

《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诗词除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外,还加入中国近现代诗人的诗词,如汪国真的《山高路远》,席慕蓉的《渡口》,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戴望舒的《雨巷》,夏承焘的《浪淘沙·过七里泷》等。此外,还有外国的经典诗词,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的融合让我们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典咏流传》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文化音乐节目,唤醒了经典的生命。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进行了更多的创新。一是诗词解读环节让观众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前提下更好地领悟音乐创作带来的震撼;二是每部作品逻辑清晰、思路鲜明、结构合理,通过读、析、唱、感四个层次使观众能深刻把握作品内涵;三是将新媒体穿插观众互动环节,在经典传唱人进行歌曲演绎的同时,观众通过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并朗读诗词就能生成自己的专属歌曲;四是除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外,还加入中国近现代诗人的诗词及外国的经典诗词;五是经典传唱人除了知名音乐家、歌星,还有影视演员以及热爱古诗词的普通民众,而且突出了合唱的地位等。这些创新都是对经典最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类节目如何尊重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咏流传》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宜君,张国涛. 诗词融新乐 文化世代传——《经典咏流传》的艺术创新魅力探析[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4).

[2]陈帅璘. 《经典咏流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J]. 新闻战线,2018(8下).

[3]刘媛媛. 从《经典咏流传》看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意[J]. 当代电视,2018(10).

[4]张雨燕. 多维融合: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解析[J]. 西部广播电视,2018(21).

[5]赵航,黎建军,赵权硕. 浅谈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以《经典咏流传》为例[J]. 视听,2019(1).

[6]王姝颖. 从《经典咏流传》看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创新[J]. 新媒体研究,2018(14).

[7]黄圆琦. 从《经典咏流传》看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J]. 视听,2018(5).

[8]王凯. 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成功之道[J]. 当代电视,2018(8).

[9]田梅.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让经典再次焕发新生[J]. 电视研究,2018(6).

猜你喜欢

流传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