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学借船出海的传播策略

2019-08-22汤天甜温曼露

出版广角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图书文学

汤天甜 温曼露

【摘要】中国文学作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关键。当下,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还存在诸多挑战。文章试图从文化译者、专业赛事、类型题材和影视传播等方面完善、丰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策略体系,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关  键  词】中国文学;国家形象;传播路径

【作者单位】汤天甜,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温曼露,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4.004

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在日益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能听清中国声音”,而讲好中国故事是发出中国声音的关键。国家大剧院原院长陈平就曾提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不仅在宏观上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在微观上呈现了国人的日常生活,为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自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就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现已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巴西、南非和阿联酋等71个国家的564家出版机构签订资助协议1454项,涉及图书2792种,文版47个。2015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同24个国家的59家出版机构签订资助协议95项,涉及图书957种,文版15个[1]。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行了“图书走出去基础书目专家评审会”,经专家审议,确定了主题图书、哲学社科、文艺、传统文化、科技和少儿6个类别200余种进入首批书目库的图书。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列入书目库的图书在翻译、出版、海外宣传推广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将对该书目库进行动态更新,打造更多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品牌 [2]。2019年,中国图书在第39届巴黎国际书展上精彩亮相,500余种主题图书和传统文化类图书受到法国读者关注[3] 。综上,借由国家相关工程、项目的推动,中国的各类文学作品正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中国的优秀故事也借此得以向全世界传播。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向好形势下,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仍存在着诸如翻译壁垒高、内容晦涩和市场份额较低等问题。因此,怎样借船出海,打造一条文学海外传播之路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关键。

一、中国文学借船出海讲述中国故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文学走向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2018年2月,由英国译者郝玉清英译的《射雕英雄传》第一册《英雄诞生》一经出版便引发了热烈反响,不仅在出版首月就加印了七次,而且还被美国、德国、西班牙、芬兰、巴西和葡萄牙等国家相继买下了版权[4]。2018年6月,周志浩的小说《死亡通知单》英文版在美国面世后,便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书评栏目等纷纷关注并予以报道。此外,莫言、余华和苏童等的文学作品也被翻译为13种语言。卫慧的《上海宝贝》的版权输出更是超过了20个语种;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等中国科幻作家也将他们的作品带入了12个不同语种的国家。

中国文学作品之所以在海外走红,是因为其无论是在主题立意上,还是在文字表达上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莫言作为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获奖作品《生死疲劳》将视线聚焦在了作者的家乡——山东高密,这座北方小城凝结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无独有偶,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经典作品《草房子》也取材自亲身经历。草房子作为中国传统的南方建筑,在文中既见证了苏北人民悲欢浮沉的现实经历,又呈现了他们乐观勇敢的人性之美。区别于前二者对现实的加工与再创造,刘慈欣则将目光转向了对未来时空的畅想。作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科幻作家之一,刘慈欣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著名的图书策划编辑利兹·国林斯基认为,刘慈欣的作品中具备丰富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他成功跳脱出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书写出了具有东方气质的未来想象。例如,在《流浪地球》中,在种族灭绝的危机之下,中国人对家的留恋与依赖最终促成了其带着地球(家)共同离开的勇气和决心。

由此可见,无论是莫言、曹文轩,还是刘慈欣,他们的作品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母体,通过文学化的方式记录中国故事,承载中国精神,颠覆海外读者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改变和重塑被国际社会误识或异化的中国形象。

二、中国文学借船出海的现存问题

相比每年引入中国的海外文学数量,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出版呈现明显的逆差状态,其无论是在传播的范围上,还是在影响上都相对有限。可见,中国文学在借船出海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文学翻译存在壁垒

在我国,关于翻译的研究最早与宗教有关,其中,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佛经翻译更是成为文化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此阶段的文化交流还集中于东方邻国之间。直到16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范礼安、罗明坚等才将中国文化典籍与文学作品译介带回了西方,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作品受到了更多国家、民族的关注,国家也因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文学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比如,“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在2010—2016年,七年间的文学翻译作品就达到55种,此中包含莫言、刘震云、曹文轩、毕飞宇和余华等95个作家167部新译作[5]。虽然中国文学作品在对外传播的数量上有所突破,但由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壁垒仍然存在。例如,在翻译实践中,中国文学作品还要把握和区分不同宗教信仰带来的影响。以《红楼梦》的英语翻译为例,对刘姥姥进入荣国府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译中,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而英国翻译家则将其译为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可見,不同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6]。除此之外,在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相对于强调语法规则的英文写作,中文写作更注重语义的表达和气氛的烘托。因此,中国作家独特的语言文字风格反而成为阻碍译者和读者理解文章内容的一大难题。例如,王安忆的作品往往弱化叙事,更强调细节的累积与刻画;贾平凹的文章中则蕴含着陕西的乡土气息,文字表达中夹杂着地方话语。因此,怎样在保留和呈现作者思想观点和美学风格的前提下,又符合海外读者的语言习惯,成为我国文学作品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文学内容晦涩

长期以来,严肃文学在我国占据着主流位置,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外传播的文学作品也以文化内涵丰富、在国内广为流传的古代典籍为主。以《大中华文库》为例,此工程是我国首次推出的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它所出版的书籍涵盖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先秦文学的《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魏六朝的诗歌,元代文学的关汉卿杂剧,到明清文学的《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共计51种92册。因体系庞大,版本权威,翻译准确,其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经典文学库。但这些国宝级的书籍在海外的传播过程中陷入了尴尬的处境,在世界各大图书馆、实体书店或网站货架上,我们都难寻其踪迹。究其原因,古典文学作品往往立意深远,想要真正领悟其价值内涵和文化意味,海外读者就要深入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此外,在表达方面,区别于英文或白话文的句法结构,文言文表达相对晦涩,海外读者难以理解。

3.翻译语种单一

除题材内容的限制外,我国文学作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翻译语种也相对单一,大多作品都集中在英文翻译上,但现今的英文市场不仅被本土文学所占据,而且在用户挖掘上已接近饱和。因此,中国文学开辟海外市场的难度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语种国家的文学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比如,欧洲的德国文学市场在2012年到2018年的七年间,只有30本中国当代图书被翻译成德文,尚未满足当地读者的阅读需求。由此可见,在翻译语种的限制下,我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其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和读者接受度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国际出版顾问、泛麦克米伦亚洲公司前执行总裁丹尼尔·沃茨也建议,中国作家和出版人要关注不同的细分市场。“英语出版市场实际上高度饱和,每年英美图书市场上只有不到3%的新书是翻译作品,如果中国作家只盯着最主流的英美市场,很可能是反响寥寥。”[7]

4.市场份额不高

在借船出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文学虽然在作品数量上有了较大突破,但市场占有率上仍处于劣势。以美国市场为例,据亚马逊北美销售榜的排名显示,几乎没有中国文学作品入围前100名,毕飞宇、余华和姜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均排在200后,而莫言的《生死疲劳》和《变》则排到60万名开外[8]。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大平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纽约著名的巴诺书店虽然汇聚了全球最优秀的出版物,但是缺少来自我国的优秀图书。该书店中仅有两本和中国有关的图书,即《红楼梦》与《中国旅游手册》。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作品大多还停留在各高校图书馆中,在主流的连锁书店鲜有上架。

三、中国文学借船出海的传播策略

中国文学作为中国精神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但在其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效果远未达到预期。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文学要改进传播策略,进而提升全球影响力。

1.融合化的译文传播

我国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曾说,“我们素来有三类翻译——工匠型翻译、学者型翻译与才子型翻译。这三种翻译风格各有特点,工匠型翻译亦步亦趋,学者型翻译中规中矩,才子型翻译则惟妙惟肖”。而文学作品翻译区别于文字翻译,其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内容的准确传达,而且还要求语义的传神、气氛的烘托等。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可通过综合三种翻译风格,再现文字之美。这对译者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基于此,掌握多门外语的学者成为文学翻译的先锋。在国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如,谢默斯·希尼、凯尔泰斯·伊姆雷等都屡有译著出版。我国的现代作家中也不乏写译皆备者。比如,中国作家杨绛先生就曾翻译过《堂吉诃德》,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斐多》。巴金先生也曾翻译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屠格涅夫的《门槛》《父与子》《处女地》,赫尔岑的《一个家庭的戏剧》等。学者们将古今中西的文化相融合,试图探寻跨文化间的陌生之美,在异质性与本土性中寻找文学的张力与平衡。同时,在知名译者的光环之下,文学作品本身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为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提供了助力。

2.多样化的类型传播

《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海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已超过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注。中国文学已走向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小说、诗歌仍为重头戏,而科幻文学已成为一张新名片。2018年,中国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首次面向全球出版发行。作为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品,《射雕英雄传》被译为《英雄诞生》(Hero Born),被外国承办商誉为“东方版《魔戒》”,获得了大量海外读者的支持,在亚马逊平台上的评价也高达4分。此外,近些年,中国的网络文学也在海外走红,玄幻、仙侠、历史和言情等题材受到了海外读者的追捧。起点中文网等多家网站的原创网络小说已通过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的方式向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和土耳其等多地进行内容输出,涉及7个语种,20余家合作方,授权作品超过300部[9]。诸多海外读者还将中国网络文学与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以往文学作品,网络文学通过架空历史的方式,突破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壁垒,凭借人类共通的情感及想象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网络文学还对我国传统的历史进行加工改编,借鉴传奇写法,将历史神秘化,在层层探秘的过程中激发了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可见,中国文学出版机构可以通过类型化的小说吸引海外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进而过渡到对知识储备要求更为高的主流文学作品,从而加快中国文学多层次、全方位“走出去”的步伐。

3.通俗化的影视传播

当前,融合成为行业间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以“影视对文学的反哺”为特点的融合IP链条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创作出的优质影视作品在东亚地区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不断刷新着收视率和话题热度。比如,《鸡毛飞上天》在菲律宾PTV4电视台播出后,3个月内就取得平均收视率15%的好成绩。菲律宾私营媒体ABS—CBN播放了我国青春电视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收视率最高达15.9%[10]。除亚洲文化圈内的输出,我国的影视作品还进一步被传播到其他大洲。《媳妇的美好时代》便在非洲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国家主席習近平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发表演讲时说道,“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这也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11]。《我们结婚吧》《甄嬛传》等电视剧在欧美地区也收获了不错的反响;《琅琊榜》更是走红海外,吸引了大批粉丝,许多海外电视机构争相购买播出权,美国粉丝们甚至称其为“中国版《基督山伯爵》”;《亲爱的翻译官》在美国视频网站Dramafever首播时,也取得排名第一的好成绩[12]。由此可见,原创剧情内容是成功吸引海外受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受众将对影视剧的喜爱转变为对原著的阅读需求。

4.专业化的奖项助推

早在1951年,中国作家丁玲、周立波就分别凭借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1982年,现代作家巴金获得了“但丁国际奖”;王蒙于1987年被授予了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1988年,贾平凹又凭借作品《浮躁》荣获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92年,小说《棋王》的作者阿城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12年,山东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我国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此后,2014年,阎连科获得“弗兰茨·卡夫卡奖”;2015年,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8年,他又被授予了“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2016年,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桂冠;2017年,作家毕飞宇被授予了“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在此意义上,借助国际文学奖项的影响力,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曝光度、认可度不断提升,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但相对日本、英国等文学强国,中国在世界级文学奖项中的存在感还不足。因此,提升中国文学作品在文学奖项中的国际知名度,有针对性地加以输出,对增强中国文学在世界的话语权相当关键。

总之,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文学借船出海既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内在动力。虽然中国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翻译壁垒高、内容晦涩、翻译语种单一和市场份额低等诸多问题,但在政府机构、出版社、文学作家和译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可通过多元化、融合化、通俗化和专业化的传播策略,提高我国作家或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努力消除偏见,促进交流,找到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方式,进而为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助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综述[EB/OL].(2012-04-01)[2019-06-20].  http://www.chinabookinternational.org/cbigaikuang/tuiguangjihua/.

[2]丁宜,岳玉苓. 从莫言到曹文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EB/OL]. (2016-12-28)[2019-06-20]. http://www. xinhuanet. com//world/2016-12/28/c_129424023. htm.

[3]中國图书亮相巴黎国际书展,法中出版合作更加多元化[N]. 人民日报,2019-05-10.

[4]姜智芹.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新变化[EB/OL]. (2019-05-27)[2019-06-20].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634650306419442347&wfr=spider&for=pc .

[5]何明星. 中国文学外译书写历史新篇[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9-29.

[6]徐菊成,陈光.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9).

[7]曾少美. 另辟蹊径 多元传播——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EB/OL]. (2018-01-16)[2019-06-20]. http://www. cnpubg. com/news/2018/0116/37826. shtml .

[8]崔艳秋. 开启大众读者的心门:对中国文学在美国走出困境的思考[J]. 中国比较文学,2016(2).

[9]网络文学加快走出去——网络文学海外传播高峰论坛在新加坡胜利召开[EB/OL]. (2018-06-08)[2019-06-20]. http://www. sohu. com/a/234658695_233830.

[10]刘刚. 多部中国影视剧在东南亚播出,“追剧”中感受中国律动[N]. 人民日报,2019-01-21.

[11]王国强,陈涛. 《媳妇的美好时代》火热非洲[N]. 北京日报,2013-03-28.

[12]杨杉. 备受追捧!中国影视剧海外热播“圈粉”[N]. 光明日报,2018-05-22.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图书文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文学